||
关于通过真正的分工合作改进学术翻译与文学翻译质量的设想
武夷山
目前的翻译,要么是一个人译,一个人校;要么是几个人合译(其实是各人分译若干章节,并非严格意义的“合译”),一个人或几个人校。他们之间并未形成有机的分工。
译事难矣,无人完全胜任,故需要分工合作。林琴南译书,是别人译意思,他出文字,尽管译文中错误颇多,但其译文的吸引力已能证明分工的妙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红楼梦》,也有一方中文理解力强、一方英文表达力强的独特优势。经
作为翻译爱好者,读读同一文字的不同版本的译文是饶有兴味的,但作为一般读者,只希望看到一种高质量的译本。怎样满足读者这一需求?人各有所长,若采取真正的分工合作方式,就能产生趋于完美的译本。
例如,有人对原文的理解能力特别好,不会把原作的意思搞拧,就适于作为整个翻译工程的顾问。假设原作的几个主要人物各有各的特定语言风格(想想林黛玉与焦大的语言风格),一个人翻译,很难做到千人千面,那就可以请不同译者分别翻译不同类型人物的话,有的典雅,有的粗俗,等等。事先可以找一位非常内行的人作为语体风格判断专家,由此人来指定哪位译者去翻译书中的哪个角色。
以上设想(也是理想)是否可能实现?还是可能的。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再创作,但毕竟不同于创作。迄今,所有文学作品几乎都是作家独力完成的,因为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构思。但是,待翻译的作品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零件”,分别剖析、加工,再组装起来,就像我们用“反求工程”对引进技术设备所做的工作一样。
随着翻译软件质量的提高,今后提高翻译速度一事也许可以拜托给翻译软件,但减少翻译错误、传达原文神韵则永远要靠人,尤其靠翻译人员的真正分工合作。例如,熟悉理工科与熟悉社科人文的译者可互补,擅长现代汉语表达与文言表达的译者可互补。有些人下笔如行云流水,畅达无比;有些人则善于点石成金,解决翻译中的关键难点,等等。
比如说要翻译一位著名哲学家的著作,如果为了加快翻译进度就让很多人合译,必然无法反映出这位哲学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即便如此,其著作中援引的别人的话仍可请其他译者来翻译。如果为了赶进度不得不采用合译的方式,则每一章开头与结尾的最精彩段落应该交给翻译群体中翻译水平最高的人。
以上设想的“翻译工程化”做法,可在专业翻译机构先试行。只要打破知识私有观念,精诚合作,这样的翻译工作室就有可能创造出金牌翻译作品。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就根本不需要校对了,完全是质量信得过产品。
(后记:由上文可以看出,我对翻译寄予什么样的厚望。遗憾的是,我们如今在市面上碰到的很多翻译作品都是粗制滥造、不忍卒读,甚至歪曲原意、贻害读者的,令人扼腕。假定原著是优秀作品,如美丽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