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拥有科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女小说家 精选

已有 6447 次阅读 2008-2-23 07:10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拥有科学哲学博士学位的女小说家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科普走廊》2008215

无论中外,优秀小说家不一定拥有高学历。反过来说,拥有高学历的人愿意当或有本事当小说家的就更少。本文介绍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

雷贝卡.戈尔德斯坦小时候从未有过当作家的梦想。自从6岁时拥有了第一张借书证开始,她就不断告诫自己说:“尽管我喜欢读文艺作品,但是千万不能入迷,千万不能读小说读成了傻瓜”。于是,她给自己规定,每次只能借一本文艺作品,另外得借一本“好书”(非虚构作品),而且,读完好书才能读文艺作品。

有一回,她碰到一本与小说一样迷人的“好书”,即Heinz Haber写的《我们的原子朋友》。结果,这本书她读了两三遍,对书中的内容想了又想,另一本神秘故事却没有碰。她从这本科普书中了解到:世界是由无数旋转的原子组成的,还有什么质子、中子、电子、电荷。她还知道了:原子其实是无色的,我们所看到的色彩仅存在于大脑中,而不是物体的固有性质。那么,她又想,还有哪些东西是自然界里不存在、只在大脑里存在的呢?怎么才能知道,事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她感到,科学能帮助我们区分事物的本相和表象,这一点太了不起了!于是,长大之后她选定了哲学专业,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并获得了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她回本科母校巴纳德大学任教,目前在哈佛大学做访问研究。在忙忙碌碌从事教研的同时,她还写小说,写过《黑妹》、《心身问题》、《奇异吸引子》等等。她的小说得过很多奖。2005年,她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小时候,她是先读“好书”,才允许自己读小说;现在,做着教授,居然还“制造”小说。这该怎么解释呢?

因为,多年来她逐渐发现,为了完成将客观真理与主观观念协调起来的艰难任务,小说是非常合适的帮手。科学不断改变着人们对客观现实的看法。改变太快时,人们的适应速度跟不上,就很痛苦。比如,人的感觉,无论是希望、恐惧、期待、担忧、激动,还是悔恨、怀旧、怨恨、遗憾,都假定了时间的线性流逝,可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带来了非线性的时间观。她问自己:能否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来反思科学所呈现到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正如作家Richard Powers写了《我们歌唱之时间》来思考非线性时间一样(该故事的结构安排就是“非线性的”),她也创作了小说《光的性质:关于爱情、背叛与量子物理学的小说》来反思时间问题。

她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并不像“两种文化”的说法所暗示得那么严重对立。我们在探索科学的时候,并非挥舞着拳头击打现实世界,而是给现实世界建模,建模则是充满想象力的活动。她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我是一个善于虚构、想像的人。作为虚构者,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诉诸自己的想象,而且依赖美学标准来判断自己的艺术作品或科研成果之优劣。非科技人员往往感到奇怪的是,为什么数学家和科学家如此重视概念与结构之美与优雅。戈尔德斯坦就不仅在小说中,而且在《不完备性:库尔特. 哥德尔的证明与悖论》这样的学术著作中,拼命阐发概念之美。她认为,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美,都应使之流布开来。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往往被塑造为英雄,而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科学家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戈尔德斯坦的小说则反其道而行之。她说,达尔文在谈到进化论时曾感叹道,“在这种生命观中有一种壮丽”。那么,她认为,进行科学探索的人们的生活之中也有一种壮丽。她要表现这种壮丽。当然,并不是说科学家没有缺点和毛病。科学家既壮丽伟大猥琐渺小的矛盾性才反映了真实的人性。

她的目标,是要使两种文化相互靠拢一些。当然,只有读读她的作品,才知道她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Why I’ve learned to love the novel, New Scientist, 2007,825

[2]       http://www.rebeccagoldstein.com/cv/index.html



女性与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6191.html

上一篇:读书杂记(三)
下一篇:试译华兹华斯诗:她住在人迹罕至的小径之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