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文细分类:文化杂谈1
武夷山
1.根基之重要(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189.html
黄万盛在2006年第2期《天涯》杂志发表文章,“启蒙的背面”。文中说,“中国可以大量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工作,但是,这种引介如果没有任何本土的文化认同作为反思和再创造的基础和动力,那么中国的学术界和中国现在的绝大部分工厂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善哉斯言!(中国)台湾的李敖也曾打比方说(大意),我们自己固有的东西是头发,所谓创新是做各种发型。如果把自己的根本都抛弃了,就成了光头,还有什么发型可做?他们二人在这一点上是异曲同工的。
前天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50周年所庆庆典。吴文俊院士在庆典上致辞时,对有人要打倒中医表示了愤慨。他本人的机器证明研究,也是从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思路。遗憾的是,至今还有不少人言必称西学,完全否定自己的东西。
2. 文化差异种种(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486.html
中西文化的差异很大,读者诸君自己列举去。
麻将是各自为战,桥牌讲配合。此差异一也。
当年在美国工作期间,我请一对美国友人夫妇到中国大使馆参加电影招待会,放映了《红高粱》。会后我问他们印象如何,女士说:总体感觉不错,但“我爷爷”当众撒尿的镜头太粗俗,难以接受。我说,这算什么?你们美国电影中床戏不是家常便饭么?她说,床戏可以接受,撒尿不可接受。她丈夫当即开玩笑地给予经典的总结:“I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athroom and bedroom”.我们闻言大笑。中国人觉得卫生间的行为比较可以接受,美国人觉得寝室的行为比较可以接受。此差异二也。
陈明、贾少华在《当代科学研究的艺术之光》(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中说:“中国古代艺术家可以醉,可以狂,可以仙,但不会疯,不会自杀。”西方艺术家发疯的、自杀的甚多。此差异三也。
故相互理解很有必要。
3.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2007)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728.html
宋代词人沈蔚有一首《天仙子》,我甚为喜欢:
“景物因人成胜概,满目更无尘可碍。等闲帘幕小栏干,衣未解,心先快,明月清风如有待。
谁信门前车马隘,别是人间闲世界。坐中无物不清凉,山一带,水一派,流水白云长自在。”
面对如此景观,如此心态,如此境界,很难不怀古,不怀旧。而在当今社会,怀旧似乎又很矫情,至少很迂腐。真是这样吗?诗人车前子说,“一个社会如果缺乏怀旧的人,那会比没有新观念更枯燥乏味。但怀旧毕竟是不合时宜的。有时却合乎时尚”(《好花好天》,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高论也!
难以企及陶渊明、沈蔚这样的境界,但永远向往着。哪怕在梦中实现一回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0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