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与工作的文化倒置
武夷山
《读书》杂志2025年第3期发表北京师范大学肖索未教授的文章《私人生活之意:霍克希尔德的“家庭三部曲”》。其中有几段话,我觉得特别精彩,抄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霍克希尔德(博主注: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克希尔德)在一家实施“家庭友好”政策的世界五百强企业里进行了三个夏天的田野调查,跟随经理、车间工人上班和回家。她惊讶地发现,尽管公司明文规定提供带福利的非全职工作、工作分摊制、灵活工作时间和地点等措施以促进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却几乎没有人用它。人们长时间地工作,而且似乎出于某种“自愿”。霍克希尔德指出,这背后是工作与家庭之间出现了激烈的时间竞争和始料未及的文化倒置。
在美国人的通俗观念里,工作是战场,工作场所强调工具理性追求效率和竞争,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紧迫感乃至被迫感;工作是手段,为了实现某个更大的目标。家是避风港,由爱和承诺主导,满足个人需求,并赋予个人从属于一个不断向前的社群的归属感:家本身就是目标。与工作场所相比,家本该是更令人愉快的地方。
但如今,“工作变成了家”,而“家变成了工作”。工作场所借鉴了“家”的运作方式和家庭文化,打造企业文化,为员工提供目标、成就感和友谊。企业推行强调信任、团队建设和周到对待“内在客户”的管理哲学,员工被赋权以进行自我管理,用自己的方式去提高效率。工作世界也洋溢着温情和体贴,有着鼓励支持的上司和同甘共苦的同事。企业文化打造的价值感、自主性与团队感,赢得了人们的时间和忠诚。
“家”则越来越按照“工作场所”的规则来运转,弥漫着“泰勒式”的效率狂潮。人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家里的任务,个人需求被取代、压制或耽延。家庭时光被分为设定好的、用于慢慢消磨的“优质时光”——比如每晚半小时的亲子故事,每年一周的海边假期。为了挤出这些时间,职场父母们高效利用自己在家的其他一切时间,提前规划、加快速度甚至同时操办数事。在高效运作中,被无意践踏的是那些与特定时刻相关联的情感符号。当活动一个接一个地排满、每个活动的“认知框架”——那些为活动增添情感意义、期待和回忆的时刻——消失了,悠闲的节奏带来的满足感不见了。结果产生了一个悖论,效率本是实现“拥有更多家庭时间”目标的手段,如今也成了生活方式和目标本身。
当家变成了工作,工作变成了家,工作比回家更有吸引力,从在家的“工作”中解脱的方式就是去工作中享受“家”的感觉。投入家庭的时间越少,家里积攒的“工作”就越多,家人之间的纽带就越难以维系,摩擦就越多。工作成为人们逃避烦恼重重的家庭生活的避风港,但前提是他们没有被解雇!而这场颠倒的最大代价被转嫁到了最需要家庭时间,也最无力抵抗风险的人的身上——孩子、病人和老人。他们的情感需求被压缩,外包乃至忽视,而千万职场父母也不得不从事额外的“第三轮班”——意识到、理解并处理被压缩的家庭时间在尚未社会化、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的孩子们身上爆发的情绪后果。
《私人生活之意:霍克希尔德的“家庭三部曲”》全文见http://h5.ifeng.com/c/vivo/v002IGkYh6SPqxgmvAPmE55--zJT3kB9vLHC7miwL9qqkU8c__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29 11: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