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信息分析研究中心现状、问题及展望(2003)

已有 1542 次阅读 2023-12-20 11:01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博主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所长上任后,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准备了以下情况介绍。

 

信息分析研究中心现状、问题及展望

20036

 

一、   发展历程

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主要业务部门之一,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l  1956年,在中信所成立之时,就成立了“编译室、科学新闻编辑室”,主要任务是翻译苏联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学文摘杂志等。

l  1958年,组建“情报研究室”,报道重要科技领域内国内外成就和动向,开展翻译、专题综述或述评。

l  1972年,成立“国外情报研究部”(俗称“国外部”),在跟踪国内外科技动态基础上开始进行战略研究

l  1993年,在“科技情报”更名为“科技信息”的大背景下,更名为“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工作性质未变,主要任务是报道国外科技进展、开展相关战略研究,并出版相应刊物,包括《全球科技经济了望》、《国外科技动态》、《高技术通讯》等。办公地点:5楼,人员近50人。

l  1997年底,由于企业化管理的需要,本中心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人员(包括刊物)合并入万方数据兰科咨询公司,中国科技论文统计课题组并入万方数据信息资源部,少部分人员(约10人)和研究生培训中心合并,组成“研究培训中心”(办公地点:3楼)。在此后的两年间,重视人才引入,人员得到加强。

l  200010月,根据所领导意见,“研究培训中心”分为两个部门——“研究培训中心”和“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办公地点:5楼),原划入万方数据公司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课题组再次回到信息分析研究中心。

二、   人力资源

本中心目前正式职工33人,包括1名国外进修人员、2名驻外人员、1名科技部借调人员,目前在岗正式职工29人。另外,返聘了4位本部门退休职工,聘用了8名外部人员。日常工作人员41人。(详见附件1:信息分析研究中心职工名单)

29名在岗正式职工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见下表。

 

结构

分组

人数

比例(%)

年龄

30岁及以下

7

24.1

31-35岁

10

34.5

36-45

8

27.6

46岁及以上

4

13.8

性别

11

37.9

18

62.1

学历

博士

4

13.8

硕士+双学士

15

51.1

本科

8

27.6

大专

2

6.9

学科

工科

9

31.0

理科

14

48.3

文科

6

20.7

职称

研究员

3

10.3

副研究员

8

27.6

中级职称

15

51.1

初级职称

3

10.3

三、   业务情况

本中心为“国外部”期间,主要任务是跟踪国外科技动态,并进行真实报道。后来陆续开展了一些软科学研究,如中印巴科技实力比较研究、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中国可持续发展计算机模拟模型、重要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澳大利亚科技合作状况及合作经费管理研究、国外科普现状研究等等。总体来看,目前在国内外科技政策及科技动态跟踪、中医药发展战略、科普研究、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科技基础条件研究等方向已经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目前,本中心主要业务工作如下。

(一)           科技信息跟踪

以跟踪国外科技政策及重大科技进展、国内相关科技信息为主要工作。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1.       《科技参考》(内部刊物)

滚动课题,经费来源:本所事业费,经费:20/

工作流程:搜索(国外网站、外文期刊)、定题、翻译、编辑

工作强度:全年100期,每期约2500字。

负责人:XXX

报送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科技部系统和各省、市、自治区领导的重要内部刊物,也是科技部报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三份内刊之一。它主要跟踪和及时报道全球科技发展与创新的最新动向,主要国家和地区政府促进科技发展的重大举措(包括战略计划、政策法规、规划、经费、人力、研究开发计划等),与科技发展相关的新见解、新观念和新思想,以及其它重大的科技信息。

2.       《互联网(科技)信息专报》(内部刊物)

滚动课题,经费来源:科技部办公厅对外宣传处,经费:20/

工作流程:搜索(国内网站为主)、定题、编辑、送审、定稿

工作强度:每个工作日23期,约10条信息

负责人:XXX

为更好地为国务院领导同志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于2000年6月6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向国务院办公厅报送互联网信息工作的通知”,根据该通知的精神,科技部办公厅委托由我中心承担此工作,于2000年6月20日正式开始向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科技部办公厅由此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的表扬,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3.       决策参考(海外情况)(内部刊物)

年度课题,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经费:10/

工作流程:搜索(国外网站、外文期刊)、定题、翻译、编辑

负责人:XXX

内容类似于《科技参考》,更侧重于外国政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政策。

4.       《全球科技投入要览》(内部刊物)

年度课题,经费来源: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经费:20/

工作流程:搜索(国内外网站)、定题、摘译、编辑、定稿

工作强度:每月2期,并不定期撰写研究报告。

负责人:XX

查询、搜索、跟踪国内外科技投入新动向。

5.       《国外中长期科技规划资料》(不定期资料汇编)

临时课题,经费来源:科技部计划司,经费:待定

工作任务:配合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工作,搜索、翻译、整理国外科技规划计划情况。同时,完成一些临时性的资料购买、查找工作。

工作流程:搜索(国内外网站)、定题、摘译、编辑、定稿

工作强度:不定期,撰写研究报告。

人员:《科技参考》组为主,其余人员参加

 

本课题组负责完成《国际科技动态2003》,内容为本部门工作的部分集成和驻外科技干部撰写的报告。

 

本课题组工作存在的问题:工作强度大

(二)           科技论文引文统计分析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滚动课题,经费来源:本课题是本中心唯一能够靠横向经费自我生存的课题,大部分经费来自于发展固定用户(期刊编辑部及大学),以及临时的检索服务(包括基金委、教育部等客户),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统计处(8/年),经费:约80万元/

工作流程:收刊物、按领域分配给各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找外部人员进行数据加工、录入,课题组成员校对、汇总、分析、出报告,提供不定期的检索服务

本工作从1987年开始,受科技部委托,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并开展相关的项目和检索咨询服务。包括为各大学提供其论文发表情况的数据汇总,为科协、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期刊评价指标,为科研人员个人提供论文引文检索等工作,课题组目前承担科技部合作司两个课题(将在后面介绍)。

产品: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内部发行)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年度报告,两种版本:源期刊版、扩刊版)(内部发行)

问题:(1)数据库版权为万方数据公司所有(以智能资产入股计入中信所股份中),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影响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注:目前同万方公司达成了合作备忘录,在没有解决版权问题下先开展数据使用的合作。万方公司每年提供20万元数据使用费);(2)人员数量不足,部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3)数据加工深度不够,数据利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可扩展多个衍生库;(4)竞争比较激烈,清华同方、中国科学院等单位也在大力开发这部分工作;(5)工作流程有待改进,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三)           软科学(课题)研究

从事科技政策及科技动态等软科学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软科学研究及其它临时课题如下。其中一部分内容算不上软科学研究范畴。这部分工作基本涉及四个大方向:科学与社会、科技领域进展、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基础条件。下面分别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课题,课题采用连续排序方式。

1.科学与社会

(1)   中医药地位研究

2002年度国家软科学计划课题。经费来源:科技部条财司,经费:20万元。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问题:人员缺乏,目前没有在编人员。但正在调动1人,今年新招聘应届毕业生2名。

说明:本中心从1992年开始开展中医药现代化、药用濒危动植物保护等中医药发展战略相关课题研究,此工作得到科技部办公厅的重视,拟在2003年度的软科学计划中给予重点支持(80100万元)。

 

(2)   全国科普工作统计监测评价信息系统

2002.12003.122002年度国家科普计划课题。经费来源:科技部政策体改司,经费:90万元

人员状况(略)

问题:人员缺乏。目前已经招聘1名应届毕业生。

本课题分为科普工作统计指标、科普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科普工作评估等三个子课题。其中,科普工作监测指标体系委托中国科学院政策所参与部分工作,目前基本完成。科普工作统计指标基本确定,目前基本拟定由本中心进行本年度的科普工作统计。

 

(3)   《新中国科技史》编制前期调研

2003.4-2004.42002年度社会公益性研究课题,经费来源:科技部政体司,经费:100万元(本中心支配其中部分经费)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问题:人员缺乏,正在加紧招聘。

 

(4)   科技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

2002.12003.12,经费来源: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经费:20万元

人员状况(略)

问题:由于鲍景新同志借调到中长期科技规划信息组,目前工作需要延期。

 

(5)   现代科技的影响评价

经费来源:科技部计划司规划处,经费:10万元

人员状况(略)

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浙江大学科学与社会学院等单位完成。

2.科技领域进展

(6)   信息技术前沿与跟踪

2002.12003.6,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经费:9万元

人员状况(略)

跟踪各国信息技术发展相关计划,并进行归纳总结,结合论文统计,分析信息技术前沿。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所有内容。

 

(7)   驻外调研报告简报

滚动课题,20014月开始,经费来源: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驻外干部指导处,经费:14.6万元/年

将科技部驻外干部的调研报告分类整理,编写摘要,形成简报,供领导了解调研报告并选择原文作参考。

负责人:XXX

前景:受到认同,已经滚动进行。

 

(8)   驻外调研材料增值利用

2002.12002.1,经费来源: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驻外干部指导处,经费:38万元

负责人:XXXXX

综合驻外干部的调研报告,形成专题报告;选择性翻译驻外干部提供的原文资料,并印刷。

问题:人员缺乏

前景:滚动进行

 

(9)   高新技术动态跟踪

经费来源:所长基金,经费:10万元

负责人:XXX

跟踪高新技术动态,并编制科学新词汇。

3.国际科技合作

(10)   欧盟科技计划和项目的管理与中欧科技合作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

临时课题,2003.62003.12,经费来源: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经费:10万元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问题:人员缺乏

 

(11)   纳米领域对外科技合作整体布置和策略

临时课题,2003.62003.8,经费来源: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美大处,经费:15.1万元

负责人:XXXX

成员:XXX、论文统计组其他人员

 

(12)   非典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国际合作建议

临时课题,2003.62003.7,经费来源: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驻外干部指导处,经费:待定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4.科技基础条件

(13)   国家科技基础与社会公益研究发展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之国外文献调研

经费来源: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经费:10万元

人员状况(略)

 

(14)   外国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研究

经费来源:国家科技风险事业中心,经费:5万元

负责人:XXX

 

(15)   外国政府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管理相关文献调研

经费来源:大平台,经费:待定

负责人:XXX

 

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已经形成《国外典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报告,交科技部条材司条件处,该处同志认为报告内容有意义。

(四)           科技信息决策支持平台

本部分工作的目的是为中心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同时,作为中心工作的一个集中体现形式。包括一个内部共享系统和多个网站。主要经费来源于中信所和中央级及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经费。

 

1.       信息分析中心内部信息共享网络

自选课题,经费来源:中信所,自筹。

组长:XXX

委托外单位力量进行技术开发及系统设计

主要目的:在信息分析中心内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形成信息分析中心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作为中国科技信息网等网站的后台管理界面。

 

2.       中国科技信息网(http://www.chinainfo.gov.cn

2001年度中央级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经费来源:科技部条材司,经费:50万元,所内追加70万元

组长及成员名单(略)

本网站由我所联合近20家地方信息所共同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政策、科技规划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进展、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地方信息等内容。本网站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各种报刊、书籍、各类统计年鉴、各大网站、地方合作单位及中信所内部的研究成果等。数据库现每天更新数据100条左右。网站于200172日正式开通以来,截止到2002320日,访问量已达80多万人次。经调查显示,访问用户有各级管理人员、决策人员、科研人员、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等。

问题:数据缺乏深加工利用,经费紧张、继续维护的资金没有保证。

 

3.       科技创新决策信息服务系统示范工程

2002年度中央级及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资助课题(大平台课题),经费来源:科技部条材司,经费:100万元

人员状况(略)

工作内容:完善“中国科技信息网”、建设“科技决策基础信息资料库”(刘燕华副部长布置的任务,目前已经完成设计,可使用)。

问题:“科技决策基础信息资料库”需要与办公厅、万方公司协调,比较影响进度及安排。

四、   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

目前本中心最主要问题:

l  人员数量不够,员工普遍反映工作压力大;

l  业务骨干缺乏,没有培训时间;

l  定位不够清晰,没有形成特色方向;

l  研究深度不够,同积累不够有关;

l  拳头产品较少,产品宣传不足;

l  激励措施欠缺,人员主动性不强。

 

1.人员

1)从数量看,现有人员不够,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现有任务。(2)性别比例失调。(3)缺少业务骨干,特别是软科学研究方面的业务骨干。本工作需要积累,需要培养,但现在工作任务太紧,没有太多充电时间。

 

2.业务

1)由于目前的经费情况,还不能够自主选择课题,造成定位不清晰。但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些特色方向。(2)没有形成真正能够称得上“决策支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或拳头产品(除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外)。课题分析程度低,大部分课题基本停留在信息收集阶段。(3)工作效率比较低,一方面同工作方法有关,也同人员主观因素相关,没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4)学术活动开展比较少,同外界交流比较少。(5)成果中,内部报告占的比重太大,宣传力度不够。

 

3.经费

今年经费相对充裕,但仍然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4.管理

1)人事制度:对已经是本中心的成员,没有“不要”的选择权。(2)分配制度:比较平均,没有比较好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3)课题管理:缺乏规范化管理。部分原因是任务太紧,同时也由于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长脱离现象严重,没有太严格的课题负责制。

五、   现有措施及展望

2003年度,本中心将通过内部讲座等形式开展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气氛。同时,鼓励员工同其他单位合作交流。

希望能够对现有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有所改革,但要等到全所的统一政策出台后。

本中心人员比较年轻,优势、劣势并存。如果有比较好的激励措施,比较稳定的课题,应该是能够出成果、出人才的。

希望在新一届所领导班子的领导下,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14605.html

上一篇:对付时间碎片化的妙招,采用者不多
下一篇: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2011)
收藏 IP: 1.203.173.*| 热度|

3 宁利中 许培扬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