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按:这是2004年5月20日我上下午连续主持的两个研讨会的纪要,纪要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胡志宇起草。
“重视学术质量、避免学术浮躁”专家研讨会
“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 专家研讨会
会议纪要
会议背景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中国科研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目前国内确实存在学术浮躁等一些不和谐现象。
国家科技部徐冠华部长指示:我国的奖励评价标准也要相应调整。要在国内逐步形成中国“SCI”的刊物,可以召开一些专家研讨会,就如何提高我国科学研究质量,以及如何改进我国的科技评估政策等科技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研讨。
根据徐部长的指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科技部条件财务司于2004年5月20日上午联合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长期以来对科学评估和科研管理问题给予关注和研究的近20位各界专家学者(名单见附1)到会并发表意见,
要重视学术质量,避免学术浮躁,提高我国科技期刊质量便是应有之义,也是科技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管理部门,国家科技部拟采取一系列措施,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类管理、择优支持,打造中国品牌科技期刊。
为此,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条件财务司于2004年5月20日下午联合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长期以来对科技期刊问题给予关注和研究的近20位各界专家学者(名单见附2)到会发表意见。
东道主方面出席“重视学术质量、避免学术浮躁专家研讨会”的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副主任胡晓军,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统计与评估处处长章宁,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处长孙增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总工程师主持。
东道主方面出席“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专家研讨会”的有: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处长冯国健,科技部条件财务司副处长孙增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王谋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总工程师武夷山。研讨会由中国科技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总工程师主持。
以上两会的与会嘉宾的主导观点如下。
一、我国科技评价和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关于引入SCI数据进行科技评估的利弊
参会专家普遍认为,历史地看,引入SCI数据进行科技评估是一种进步,对于我国科技评价工作的科学化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SCI收录的文章的平均水平比未被SCI收录的文章的平均水平要好。
但是在评价中不能简单依赖SCI数据。因为首先,基于SCI数据的影响因子并不能完全反映学术质量的高低;另外,不同的学科领域情况不同,例如工程技术类科学研究对于国计民生十分重要,但是SCI收录的工程类期刊比基础学科类期刊少,论文收录量自然也较少。又如数学,属于长线学科,又是研究者个人独创性色彩较浓的学科,参考文献数较少,因此和生物学等学科相比较在影响因子上会有巨大差距。因此SCI数据不适合用来进行简单化的跨学科比较。
2、以提高SCI统计值为目标的学术浮躁现象确实存在
由于以往某些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评价时过分重视SCI数据,尤其是论文数据,导致部分作者和期刊专门研究如何钻空子、耍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发表量或提高本刊物的影响因子。蔡睿贤院士开玩笑地说,这些做法可称为“SCI学”。例如,有些学术期刊编辑部授意作者引用本刊文献,来提高本刊的被引用次数和影响因子。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领导表示,只要收到证据确凿的举报,将坚决把这样的刊物从“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源期刊中清除出去。又如,有些科研人员为了多发表文章,将一项研究写成多篇文章投稿;有的为了应付考核仓促发表论文,反而失去了形成更有分量的论文的机会;有些论文作者的自引率畸高;有些人甚至专门针对SCI源期刊中把关不严的刊物投稿。
参会专家认为,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要认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科技实力比较落后,而学术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单位和个人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有关部门注意引导,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如果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就根本否定SCI的评价功能,则属于因噎废食了。
3、科技部等管理机构制定了较好的方针政策,但基层单位的传达和落实情况欠佳。
大家反映,2003年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是非常好的文件,颁布的时机也很好。有些基层单位非常重视这些文件,例如,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刊物《评价与管理》就全文转发了有关文件。但是也有一些与会代表说,从未听说过这些文件。可见,部分单位没有认真传达,科研人员还不了解文件的内容,更谈不上落实。科技部等有关单位还必须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
4、现有评价实践中的严重问题不容忽视
现在的评价实践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专家评估。可是在专家评审中,很少有负面意见,不说坏话,因为总有评估专家不遵守规则,将会内的分歧意见透露出去。这样,本来想提意见的专家,害怕今后自己申请项目时遭到报复,就不敢开口了。另外,现在的所谓专家评审,时常有非本领域的专家参与评审的情形,他们所作评判的可信程度值得怀疑。同时,也存在部分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不被认可的现象。
二、科技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的指挥棒——对改进科技评价的建议
1、科技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的指挥棒。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能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不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可能会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评价体系中要慎重考虑SCI数据的地位。过分倚重SCI数据的评价体系所能起到的唯一的正面作用就是能够提高中国的SCI文章的数量,但是,这种评价体系能否真正有利于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就另当别论了。
3、科研评价方法要综合不要单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要相结合。
4、对于定量评价的改进建议:采用综合的指标体系,而非单纯倚重某一个或某几个数据。
5、对于定性评价的改进建议:同行评议过程的保密做得还不好,导致一些负面影响。可考虑建立同行评议专家库,它既是专家数据源,又包含对评议专家的评价,态度认真、仗义执言的专家将得高分,敷衍塞责、泄露秘密的专家将遭淘汰。还可试行网上评议等方法。尤其要注意吸纳国际同行参与评议。
对于科学家和科研工作的评价,一方面要重视这个人的能力,是不是能带领团队进行攻关;另一方面要综合地看科研成果,不光看论文。
6、科研评价要想做到客观,主要应对科研成果的三个要素进行评价:a:新颖性,独创性,为此可考虑建立论点数据库,供评审专家进行查阅。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之类的单位最合适做建库工作;b:重要性,科研工作者研究才能的体现在于对重要问题发表的创新论点,而问题是否重要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评价的;c:有无颠覆性的错误。这几点都是可以客观做到的,也是和国际接轨的。查新这个手段应该在评价体系中经常使用。
另外,对于重要的科技论文要做后期的评价,看论文在一段时期之内产生的影响,这是避免学术浮躁的一个手段。
7、科技评估体系对不同学科要分类评价。科技评估体系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简单管理,要尊重学科差别,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研评估需要而采取不同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8、在科技评价中要重视专利指标。现在,专利和论文等价都还没有实现,即获得专利和发表论文在评价体系中应该获得相同的分值。另一方面,也要及早防止单纯追求专利数量的现象产生。已经有些科研机构为了应付考核,就大量申请专利,根本不考虑这些申请是否会被批准。
9、评审的频率设定。评审不能过于频繁而使科研机构和人员疲于奔命,不能急功近利地期望每年都有重大进展,科学史上任何重大成果的诞生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比较宽松的环境。
10、在基层单位的科技评价中,对论文的奖励力度应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额度上,不可过高,同时,论文数量在科技评价中所占的权重也应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额度上,不可过高。
部分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从90年代采取奖励科技论文措施以来,科技论文的数量成倍增长。现在可以考虑一方面讲究数量,另一面讲究质量,实现量变到质变。
11、建设中国的SCI体系十分必要,中国的SCI将成为科研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现有的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清华同方(博主今注:指中国知网的制作单位)等单位进一步完善,打造我们中国自己的SCI。
三、对于“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的反映和具体建议
参会专家表示,科技期刊界普遍欢迎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
专家认为精品期刊战略十分必要,对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发挥科技期刊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与会专家基本同意精品期刊制度的“金字塔”型体系构想。
1、关于精品期刊的评价标准问题
专家肯定了利用期刊科学计量指标进行客观评价的重要作用,认为基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推出的科技期刊指标综合评价系统和SCI数据对科技期刊进行学术质量评估十分必要。在注重充分利用客观定量数据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学科专家的意见,避免数据的片面性,评价过程注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特别地,为避免部分期刊弄虚作假,在使用被引用情况来评价期刊的质量时,将期刊自引和他引分开统计。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中设立了“他引率”这个指标,这一设计很合理。
2、进一步对期刊编辑部放开手脚
参会专家热切希望,科技部的科技期刊主管部门代表科技期刊界向新闻出版署等出版主管部门表达强烈的呼声,希望给予期刊(特别是“精品期刊”)一定的办刊灵活性。
精品期刊的扶植,资金很重要,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许更加重要。如,应赋予编辑部在刊期变更、出版增刊和页码调整等技术问题的自主权,将此类事项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支持开放办刊和扩大与外资合作办刊的形式。同时要注意这些政策在基层单位的落实。
3、支持有潜力的期刊
在确立待支持的精品期刊清单时,重在选择有潜力的期刊,例如选择中国在世界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内的优秀期刊,选择国内作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已经较多的那些领域的期刊,选择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领域(如中医药)的期刊。
4、语种考虑要平衡
实施精品期刊战略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使中国科技期刊走向国际,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期刊。所以在确定精品期刊的范围时,应以英文期刊为主,但应该保有适当比例的中文期刊。
在期刊语种问题上,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中国国力正在逐渐加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逐渐提升,这样必然导致中文在不远的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也将得到提高。因此,要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适当注意对部分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
5、协同整合的思想应该贯彻到期刊发展的各个方面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协同整合极其重要,特别是建议整合期刊管理部门,对期刊,尤其是精品期刊统一管理,包括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整合,以期提高效率,减少重复资助。
另外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进行有计划的刊物合并,实现编委会的整合与资源共享,实现期刊营销工作的整合。
6、精品期刊不搞终身制
对精品期刊需要进行动态管理,能上能下。保证精品期刊的顶尖学术地位,进而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
四、在如何打造精品期刊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
关于“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大家都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但是这“刀刃”具体在那里,大家意见还比较不一致。主要体现在:
1、资助多少期刊,每刊资助多少为宜;
2、资助中文刊还是英文刊,或者说二者的比例;
3、仅资助学术期刊还是包括其他类型期刊,例如科普类期刊;
4、仅资助基础科学类期刊还是包括资助工程技术类期刊。
五、总结
“重视学术质量、避免学术浮躁”和“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两个主题的专家研讨会进行得很成功,取得了预期的目标。有两位专家参加了上午和下午两场研讨,其中包括高龄的郭慕荪院士。
参会专家非常支持科技部关于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的决定和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的设想,认为这两项决策都非常必要而及时。
科技人员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政策导向,而核心在于对科技成果的评价,假如过分倚重SCI数据,会导致一些人钻研所谓“SCI学”,国内期刊质量受到忽视,学术浮躁问题有可能愈演愈烈。
所以,参会专家非常支持国家有关部委改进评价体系,相对弱化SCI指标的权重,把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分别改进定量评估方法和定性评估方法。
通过改进科技评价体系,使得有限的资源真正分配到有能力的科研队伍中去,鼓励科研界踏踏实实做科研,而不是急急忙忙发文章。提高学术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中国科学研究的辉煌明天。另一方面,弱化SCI指标的权重,弱化对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的奖励,将有助于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来稿数量和质量。在“实施精品期刊战略”的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之下,中国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也将得到飞跃,进而对提高我国科研水平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附1:“重视学术质量、避免学术浮躁”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名单
殷大奎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郭慕荪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院士
蔡睿贤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院士
郑厚植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院士
白树林 北京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单际国 清华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蒋国华 民进北京市委秘书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
刘益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
祝汉民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刘学英 中国科学院综合计划局综合处处长
邵世才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研究员
靳刚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赵玉生 全军老年心血管病所副所长
黄本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白树红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
刘雪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任
邱均平 武汉大学博导,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
郑祥身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
聂玉忻 中国物理学会,研究员
附2:“实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名单
郭慕荪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院士
祖广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部主任
郭志明 中国科学院出版委
王宝庆 《中国科学》杂志社副社长
何立芳 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张宝库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秘书长
史永超 《数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聂玉忻 中国物理学会,研究员
叶成 《化学通报》编辑部主任
王英辉 《大气科学进展》编辑部主任
崔金钟 《植物学报》编辑部主任
刘惠洁 《计算机学报》编辑部主任
刘力 《电子学报》总编
杜贤 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
赵颖力 《化工学报》主编
程维红 《作物学报》编辑部主任
王海群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
郑爱莲 《药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