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无之价值 精选

已有 4810 次阅读 2020-9-21 15:26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无之价值

武夷山


    2020年8月,德国汉堡艺术学院宣布,将颁发3份“奖学金”给下决心“无所事事”或一味闲散(idleness)的3名学生,每份奖学金为1600欧元。要想获得这笔奖学金,申请者需要讲清楚:自己的闲散何以也是有价值的,也能出成果,从而挑战、质疑一些著名的古训。

     古训之一是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台词:“Nothing comes of nothing”。 李尔王的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蜜语哄骗老人,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老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王大怒,说出了Nothing comes of nothing.这句话在剧本中的意思是“一无所有只能换来一无所有”,字面意思是“不可能无中生有”。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尔王大错特错了。

     然而古人也有相反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人的本性谋求的不仅是能够胜任劳作,而且是能够安然享有闲暇。这里我们需要再次强调,闲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假如两者都是必需的,那么闲暇也比劳作更为可取,并是后者的目的,于是应思考,闲暇时人们应该做些什么。”这里说明一下,在英语中,闲暇(leisure)与闲散是近义词。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Craig Jeffrey教授对青少年进行研究,他发现世界各地的家长都会要求孩子become something(要有出息)。但是,世界各地的很多青年面临着重重社会经济困境,他们没法“有出息”,于是将自己看成没出息的窝囊废。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印度的一些年轻人吸取了印度教哲学和佛教哲学的一些思想,他们争辩说,无所事事(doing nothing)、一无所成(being nothing)也是有价值的,它们有助于发展新的关系、产生社会行动或发起变革。无(nothing)并非彻底的无,它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空,或是高度紧张的准备行动的状态。事实上,持这类观点的不乏其人。爱尔兰大作家王尔德说过,“无所事事是世上最难的事,是最困难、最体现学问的事”。英国哲学家罗素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赞闲》。(博主:我写过“罗素赞闲”,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234807.html)。

    人文艺术界的很多人对于无之潜在价值心有戚戚焉。无成为创意作品的重要基础。(博主:请参阅我的“无之为用与情报服务”(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45227.html)。

   墨尔本大学副教授David McInnis分析了16、17世纪中亡佚了的戏剧如何影响了流传至今的戏剧,他的著作的标题就是Nothing Comes out of Nothing? (不可能无中生有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比较研究系教授Brian Rotman(出生于英国)在其著作Signifying Nothing:The Semiotics of Zero(给无赋予意义:零之符号学)中论证道,欧洲文艺复兴部分地是被三项与无相关的成就所驱动的:一是透视中的消失点,二是纸币的采用(纸币不含金银,其自身价值为零),三是从阿拉伯世界引入“零”这个数字。关于无在科学和数学中的作用,可参见John Barrow的著作Nothing(《不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所以,汉堡艺术学院的做法好得很。我们需要围绕“无”做更多的研究。无是有价值的,无即是有,无催生出新思想。

 

参考资料

Craig Jeffrey ,THE SOMETHING IN NOTHING

https://pursuit.unimelb.edu.au/articles/the-something-in-nothi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51495.html

上一篇:我介绍过的英文图书中,哪些有中译本?
下一篇:域外新书:《对峙:科学及其文化敌人》(2002)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25 许培扬 吕秀齐 尤明庆 郑永军 张学文 黄永义 王安良 徐义贤 史晓雷 雒运强 孙颉 张忆文 傅蕴德 杜占池 晏成和 张淑扬 李毅伟 刘玉仙 李陶 杨正瓴 刘钢 王启云 周忠浩 姚小鸥 李焰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0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