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布尼茨的“学术关系网”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8月27日《中国科学报》)
2019年5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Michael C.Carhart(迈克尔·C.卡哈特)的专著,Leibniz Discovers Asia:Social Networking in the Republic of Letters(本文作者译为“莱布尼茨发现亚洲:文字共和国中的社交网络构建”),这是该出版社“信息文化”丛书中的第一本。“信息文化”丛书旨在阐明型范着文本之生产、阅读与公共消费的物质背景与文化背景。本书探讨了以德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早期现代(17世纪)学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研究来寻根的。
谁都想弄清自己从哪里来,欧洲早期的现代学者也想弄清自己从哪里来、欧洲各民族是怎么回事、它们相互之间是否有亲缘关系。17世纪的学者自然无法通过DNA分析来寻找亲缘关系,但他们巧妙地从语言(词源、词汇、语法结构等)当中寻找证据。他们希望,将语言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民族之间的关系就会浮现出来。以此为基础,就可判断目前居住在欧洲的这些民族的古老家园究竟在何处。
为了了解比如说西伯利亚和大鞑靼地区的位置及那些地区的人民所用的语言,莱布尼茨寻求“文字共和国”的帮助。所谓文字共和国,是指欧洲以至世界各地的学者们组成的一个虚拟社区,他们通过相互通信(用现在的话说,叫“信件网”)来分享新闻和信息。
在本书中,卡哈特通过重点叙述和分析莱布尼茨的生平,来探讨早期现代欧洲学者经由语言演化路径的寻根尝试。莱布尼茨建立的网络逐渐扩大,不仅包括欧洲各地的学者,还包括一些去往东方的传教士。他通过这个网络获取各种各样的语言资料。
他的这项“寻根工程”之所以能成功,与欧洲耶稣会教徒寻找通往中国的陆路通道的努力密不可分,这些教徒的行程遍及很多国家,而莱布尼茨十分需要取自这些国家的语言样本。
本书利用了莱布尼茨与其众多网络成员的通信。他在信件中对很多事物都有精彩的讨论:天文学与地图制作;民族志与传教;俄国、波斯、奥斯曼、中国等亚洲帝国为控制高加索、大草原和远东地区而展开的竞争;尤其是语言,因为语言是反映从中亚到西欧众多民族之史前谱系的最佳标志物。
卡哈特将比较语言学纳入莱布尼茨的“寻根工程”的框架开展辅助分析,使读者明了莱布尼茨是如何构建早期现代学术网的;该网络在文字共和国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局限,等等。
由于有了这个网络,居住在小城汉诺威的孤独学者莱布尼茨,与从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学术中心源源不断地流出的知识有着亲密接触。例如,曾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市长和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成员的Nicolaas Witsen先生历经20年时间收集了大量地理数据,于1687年绘制了“欧洲和亚洲的北部和东部之新地图”。这幅地图在17世纪90年代已经是稀罕之物了。莱布尼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通过其初步关系网(由通信对象构成的网络)在1694年获得了这幅地图。
莱布尼茨构建的较大网络大约是从1697年起真正发挥较突出作用的。在这一年的某天,莱布尼茨笑着对他的一位赞助人说:“我打算在门上挂一块牌子,上面写‘中国地址局’!”
总之,卡哈特努力回答以下问题:莱布尼茨想知道什么;他为什么想知道这些;他如何构建由欧洲各地通信对象所构成的网络,以获取他想获得的知识;他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写信人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他如何基于文字来耐心地维护人际关系;支配着文字共和国运行的礼尚往来规矩是什么样的。
在卡哈特笔下,莱布尼茨不是什么哲学权威,而是一位普通学者,有着与常人一样的局限性和挫败感。这使得本书更具吸引力。
作者卡哈特1999年在拉特格斯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在是美国欧道明大学的历史学副教授,讲授过“早期现代欧洲”“现代科学的演化”“全球探险与欧洲科学”等9门课程。2007年,他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The Science of Culture in Enlightenment Germany(“启蒙运动时代德国的文化科学”),《莱布尼茨发现亚洲:文字共和国中的社交网络构建》是其第二本专著。
《中国科学报》 (2020-08-27 第7版 书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0: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