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特殊的“扳道工” 精选

已有 6136 次阅读 2020-4-23 09:25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特殊的“扳道工”

武夷山

(发表于2020年4月23日《中国科学报》)


汤姆·迈克利什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约克大学自然哲学教授。他1984年在剑桥大学获得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剑桥大学获得高分子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跨界科研工作涉及两方面,一是与大学和产业界的化学家、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合作,探索材料的性质与其分子结构之关联,一是探讨科学与政策、历史与人文之间的关联。他的研究成果之一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著作Faith and Wisdom in Science(本文作者译为“科学中的信仰与智慧”)。2019年5月,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又一部著作The Poetry and Music of Science:Comparing Creativity in Science and Art(本文作者译为“科学之诗与音乐:比较科学与艺术的创造性”)。

迈克利什有时候到中学去给孩子们讲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中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智商赞赏不已,但他纳闷的是,为什么有好些极其聪明的孩子不打算今后学习科学。他时常听到孩子们说,若是做科学,“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有什么用场”。于是他知道,孩子们对科学的看法有严重偏差,他们以为科学就是有待学习的“事实”体系,是一组已知正确“答案”的问题。而第一线的科学家都知道,若无想象力,科学根本不可能进步。形成合适的问题(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才是“重新想象宇宙”之伟大事业的关键步骤。这类经历是促使他写作《科学之诗与音乐:比较科学与艺术的创造性》一书的重要动因。

在本书中他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做出科学发现或创造伟大的艺术品,需要什么样的人类品质?许多人会说,艺术创造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但他们不会将这两个词与科学发现相联系,因为自然规律原本存在于那里,科学家只是“发现”了它们,并非创造了这些规律。本书希望通过对创造过程共同领地的历史和现实梳理,挑战一种固有的认识,即从事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创造性要弱于美术、音乐、小说或诗歌创作所需要的创造性。

作者指出,坊间谈论的所谓“科学方法”几乎都指的是获得创意以后如何对之进行检验,他称之为“科学方法的后一半”。“科学方法的前一半”则应该能够指导假说的产生。但是,我们基本上听不到前一半科学方法。也许目前还不存在关于创意产生和假说形成的正式“方法”,但创意产生之重要性并未由此就减低了。

本书采访了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请他们讲述其成果背后的故事,从而揭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创造的若干共性:对实现目标的渴望;司空见惯的挫折失败;关键问题的孕育;突现灵感的瞬间;美感和崇高感的体验,等等。

本书所选择的主题将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紧密交缠,如视觉思维与隐喻、对音乐与数学的超越、英语小说的当代兴起与实验科学的关联、美学和渴望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等等。书中对一些文学艺术家和科学家进行了有趣的对比分析,如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与波义尔(1627—1691,英国化学家),爱默生(1803—1882,美国文学家)和洪堡(1769—1859,德国科学家),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和爱因斯坦(1879—1955),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和阿达玛(1865—1963,法国数学家),等等。

迈克利什利用自己的学术专长,在本书中多处提及中世纪哲学,认为它是对人的心智为什么具有无中生有的能力这一神秘现象进行长时间内省的产物。作者以彩虹为例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想象与诗性想象如同姐妹,若无两种想象的互作用,彩虹在我们心目中就不会那么美好。

在2020年3月25日出版的英国《交叉科学评论》季刊上,迈克利什发表文章对本书进行了概述。他说,本书主要讲述poiesis(创制,意思是“无中生有”)故事,也是讲述将这些故事编织在一起的叙事的。本书之写作也是“创制叙事”的一个例子。

迈克利什写道,英国诗人济慈(1795—1821)和美国诗人爱伦坡(1809—1849)都曾写诗批评科学,说科学“拆解”了彩虹,使人们不再觉得彩虹充满诗意。然而,与济慈和爱伦坡同时代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1770—1850)却曾预言说,总有一天,科学也会自然而然成为诗歌的灵感源泉,正如其他人类活动都是诗歌的灵感源泉一样。

事实上,大部分科学家都同意华兹华斯的意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英国女数学家、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员阿达·洛芙莱斯(1815—1852)说过,从事数学思考一星期之后,她就会觉得诗歌带来的灵感更强烈。她说这话毫不奇怪,因为她是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女儿。

迈克利什强调,科学、艺术与人文都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通过更开放地分享三者的共同点,我们或许能将公众对科学创意的框架性认识和欣赏扳回到华兹华斯、歌德和洪堡所认可的轨道”。迈克利什很愿意做这样的“扳道工”。

《中国科学报》 (2020-04-23 第7版 书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29714.html

上一篇:[转载]汪荣祖: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
下一篇:初中抄录的东西----名人名言5
收藏 IP: 1.202.114.*| 热度|

27 郑永军 韩枫 籍利平 刘良桂 李泳 杨正瓴 周忠浩 高峡 李文靖 杨金波 王安良 姚小鸥 鲍海飞 许培扬 谢力 晏成和 黄永义 曾杰 范振英 李陶 姬扬 朱豫才 宁利中 史晓雷 尤明庆 邝宏达 魏瑞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