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配合我今天的编译文章,转载一篇国内的报道

已有 2449 次阅读 2020-1-27 11:28 |个人分类:科普小兵|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藜麦地里的“一年四季”

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19-10-2715:24

丰收时节的藜麦。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摄

新华社西宁10月27日电(记者白玛央措)秋收时节,记者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看到,藜麦地里收割机正缓缓行驶着,不远处戴着红头巾的农妇拾起地上的穗头,装进专用的纱袋。

藜麦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谷物之母”,如今在中国柴达木盆地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专家认为,柴达木盆地在海拔、光照、气候等方面,均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有相似之处,因此适合种植藜麦。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并逐步引进试种藜麦新品,目前在中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宁夏等地有规模化种植。

2015年的冬天,寒风凛冽,51岁的成明锁初次来到青藏高原,5000多亩的藜麦地令他兴奋不已。

成明锁是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每天一早他便迫不及待赶到试验田,180亩的试验田里一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个育种材料。他仔细观察每一株藜麦的长势,不时在记录册上做标记。“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藜麦栽培技术方面做出点成绩,培育出适合老百姓种植的、高品质、高产的品种。”成明锁说。

高级农艺师成明锁正在试验田,仔细观察着每一株藜麦的长势。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摄

2014年的春天万物复苏,土壤解冻。家住乌兰县希里沟镇北庄村的包莲芳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种下15亩藜麦。“当时村里人都不知道藜麦是什么,家里人说我放着好好的青稞不种,‘洋庄稼’怎么能种得活。”一个人,一片藜麦地,她跟县里的种植专家学技术,同企业签订单,如今她的藜麦地已经扩大到了100亩。

“现在每亩产量450斤,有机藜麦收购价大概在5-6元左右,我的辛苦总算有了回报。”38岁的包莲芳在5年时间里,向村里人证明了“洋庄稼”也有春天。

收割机正在藜麦地里工作。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摄

和包莲芳一样,在柴达木盆地,越来越多农牧民靠种植藜麦走上了致富路。数据显示,2018年,海西州藜麦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大约为6500吨。

每到夏日,蒙古族姑娘那斯丽玛都会和村里的其他姐妹一起去藜麦地里除草。“听说藜麦对化学除草剂很敏感,所以必须得人工除草。”常年在藜麦地里工作的她已经学到不少藜麦种植的知识。

那斯丽玛正在地里捡拾麦穗。新华社记者 白玛央措摄

“我现在在三江沃土公司打工,每天骑摩托车从铜普镇到公司只要十分钟,一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那斯丽玛指着远处的一座山,她的丈夫阿里多尔特正在铜普山上放羊。过去,她们一家4口的收入全靠家里的300多只羊。

如今,柴达木盆地的藜麦产业已经渡过了“苗期”,迎来了健康“生长期”。“去年我们试水美国市场,3吨藜麦很快就销售一空,今年预计有60吨的订单。希望这里的有机藜麦能成功运送到大洋彼岸,让更多人品尝到来自青藏高原的健康食品。”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朝斌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215766.html

上一篇:科学家对古老作物藜麦的新研究
下一篇:CSRankings: 计算机科学排名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