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母校退休教师的好文章:我上课是为了自己快乐
武夷山
中学母校的《校友通讯》在昨天(教师节)登了母校特级教师王栋生(笔名吴非)的以下文章,文章极好,情感真实,而我们平时看到了太多的虚情假意,真实的文字已经是稀缺品了。
我上课是为了自己快乐
吴 非
我在教室里上课,一直上到退休那一天,从没以上课为苦,从没感到厌倦,只是有时会感到疲惫而已。我能发现上课的乐趣,我每天都在检验自己的思维,每节课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下课铃响,会惊醒一些学生的沉思;有些学生会追着我提问,我有时会用一个反问让他们恍然大悟,载欣载奔……这些乐趣只有我最清楚。如果是无意义的劳役,我也许早就“誓将去汝”,溜之乎也,人生那么短,何必勉强自己?
每次听到有人称赞,说我“坚守课堂”,我会觉得这个人好像没什么见识,至少,他不是“知道”的人。不要以为土地上只有农夫苦痛的呻吟,自由思想也能让一个人愉快地耕作、安静地生活。
有时,我也想到教育的意义有限,也会因为漫漫长夜而苦待黎明,但这时反而体会到人生挑战的价值——这件事我不去做,让别人来做,也许还不如我做得好呢。一个人在黑暗中待久了,也可能得到另一种结果,即对光明的期待和想象成就了他的高素养,孕育了他美好的梦想,锻炼了他超乎寻常的意志。航海的人,哪里会指望一帆风顺!
我说,“中等的收入,朴素的生活,有趣的工作”,是生的满足。这些,在当今并不难实现,难得的是保持追求思想自由的品格。我做不到“无私”,我也没想过把教师职业当作奉献和牺牲,我的课是自己的思想活动,其间有我的智慧和真诚,体现了我的精神品质,我的课不是拷贝来的僵硬祭品,而是自由的生命吟唱。我用心血把课上好,是因为自己的职责,也因为我能从中享受快乐。如果没有快乐,那只能是“无私奉献”了。——“牺牲”,多崇高的一个词,可是“牺牲”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不了解,如果他们了解了,也许就未必愿意接受这种赞誉了。那些不顾一切地总是鼓励人们去“牺牲”的人,不是心理阴暗就是愚蠢,他们内心没有人的快乐和自由。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能美好地生活,而非“活着”。在课堂上,学生需要看到思想之光,看到讲台前教师的智慧与情感;他是来学习的,不是来接受“奉献”的。讲台不是摆放祭品的供桌,而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平台,在中小学12年的课堂上,他肯定不愿,也不想每天看“牺牲”。无法想象,如果学生看到讲台像供桌一样,摆着几个“完整的人”,他还能有什么美的感受和生活追求?
教育教学,要让学生能把学习经历当成生命礼物,成为一生的记忆,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起始。如果学校的教育,把学生教到不想、不肯、不敢当教师,那就是教育的破产!可惜的是,几代教师辛辛苦苦地工作,换来的往往正是那样一颗苦果。
退休时,我依然认为,教师,是一份适合我的职业,教学,是我有能力掌握的技术。这份工作让我享受思考和发现的乐趣,让我的生活变得充实。教育教学,不但有灵魂的震撼,还是有血有肉的、真正的生命活动。
一名教师在他有限的职业经历中,大约要上一万多节课,每上一节就会少去一节;我在用生命上课,我自然会把每一节课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一样珍惜。如果浪费了这节课,就是糟蹋了生命的一部分——学生的,我的。我得尽力,得用心。虽然每上一节课就少去一节,但是每上一节,却有可能多积累一分智慧和一分情感。我至今不理解那些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毁灭自己照亮别人”的陈腐观念,21世纪了,怎么还那样虚伪,那样站立不稳?那些不能正确认识教师职业价值的人,凭什么要来管教学,来说三道四?
同样,我努力让学生了解教师和教学,让他们明白,趣味是引导人珍惜生活的光,作为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必须有“热爱”的禀赋。当然,不必指望学生都能理解教师和教育,学生未必全都单纯,有些学生的“社会经验”远远超过他们的老师。30年前,有位毕业生回校访问,看到那些过于精明的学生,叹息道:“其实,学生也要有配得上被老师教的资格。”退休多年,我才方便转述他的话。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不是一束鲜花可以代表的。学生也要不断反思自己对教育的认识。
中年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庖丁解牛之后的那种“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感觉。每次下课离开教室时的那种愉快(抑或失落),只有我自己知道,同事都未必能全明白,更不用说外行了。有谁知道我在第35分钟时为什么要说那两句话?有谁知道我在提问前并没有预期学生会有那样的解说?有谁知道我当时只不过是灵机一动?有谁知道我提问后为什么多等待了十几秒?有谁知道班里哪位同学不再蹙眉,哪位同学眼光炯炯有神?……
我期望在和谐的气氛中上出自己满意,也让学生轻松的课。虽然每节课都会有遗憾,虽然我经常会感到沮丧,但我每天都能看到昨天的不足,每天都会继续着新的期待。我上不出最满意的课,我后来明白:不可能有最满意的课,因为所有听课人也和我一样,都在往前走。和我的读书一样,我的学养是有限的,教师对个人的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学校,没有全知全能的人,只有富有学习意识、始终在学的教师。让学生看到一个虽然水平有限(或者水平很高)但一直在学习的人,正是有价值的“教”。
“你的努力是没有头绪的,你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你何必去想那些呢?”我当然明白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但我不会因为自己看不到某个结果就放弃作为人应有的追求。一个社会,人人抱着末日思想,整体堕落,混吃等死,何来振兴?当年我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职业,我从自己的劳作中有所发现,并且长久地感受到趣味,我感到满足。你少在我耳边絮絮叨叨什么“坚守”“奉献”,只要你活着不给社会添麻烦,你也可以继续睡着。
我估计,如果不是“为自己”,我可能不会选择当教师,如果不是“为自己”,我不会一直到退休那天还在教室里上课。
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久,也比较有把握了。现在,我和中青年教师谈业务修养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说:“为了自己的快乐,把课上好。”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新书《照亮校园的常识》,吴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
编辑推荐
● 特级教师、杂文家吴非继《不跪着教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致青年教师》后的最新力作!
● 什么是常识?如何分辨常识?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守常”?对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学校有遵守常识的教师群体,学生才能真正地“成长”“成人”。
● 用一双慧眼,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中,拨开迷雾,读懂常识。
如果在未来,学生回忆学校教育,能记住的是基本规则和教养,是文明的行为习惯,那就是说,他们的一些老师“在很久很久以前”,用常识照亮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
—— 吴 非
内容简介
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原则,是了解常识,尊重常识。
实践中,常识不断地被关注,被重新认识,特别在出现失误和遭遇困境之际,理性的反思总能促使人们回归简明的常识。尊重常识,必然能发现常识在不同情境中所呈现的丰富。
本书以随笔形式,结合中小学校园实践,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和教师素养等不同层面记录了有关常识的问题与思考。
作者简介
吴 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1968年去农村插队,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著有《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前方是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二集》等。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王栋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编辑推荐
如果我们能客观地分析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形成,就不难发现,作文是实践性极强的思维活动,而且是“慢活”,是“手工业”,面对几十个拿着笔准备写的学生,教师必须有无数的“点子”。
—— 吴 非
● 特级教师、杂文家吴非,畅谈作文教学智慧,还原写作的常识。
● 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写作?学生为什么怕写?读写如何结合?鲜活的作文材料哪里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面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该如何攻坚克难?
●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日益追求个人表达的时代,人们都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本书不仅能为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引,也能给学生甚至写作爱好者的写作学习以启发。
内容简介
常有老师问,写作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写作?学生为什么无事可写?针对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本书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层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书是王栋生老师数十年作文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文笔遒劲、思想深刻,有助于读者识别作文教学的误区、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体悟写作的本质及意义。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二集》
王栋生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9月出版
我努力想把写作课上得好一些,最后发现,我的教学能做到的,可能仅仅是让学生“不怕写作”。虽然乏善可陈,但是多多少少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写作的乐趣。由此我也想明白了:大部分学生不以作文为苦,在教师,也许是一件值得满足的事。
—— 吴 非
内容简介
常有老师问,写作教学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热爱写作?学生为什么无事可写?针对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本书从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层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本书是王栋生老师继《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后,对于写作教学的最新思考,文笔遒劲、思想深刻,对教师的写作教学及学生的写作学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能使学生通过写作学习,有发展、有变化,不再怕写作,进而懂得如何与其他人沟通、交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97529.html
上一篇:
我为祖国守海防(初一作文)下一篇:
数据科学基础之跨学科研究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