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新经济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逻辑思维改变?

已有 3707 次阅读 2019-8-22 17:36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新经济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逻辑思维改变? 

长城战略咨询

http://www.sohu.com/a/326267697_176572


2019-07-11 18:34

伴随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新经济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与发展。与此同时,对新经济主要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以及产业业态的认识与关注,也逐步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改变。

尽管创业经济、创新经济、服务经济也都是新经济的重要体现,但从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以及产业业态的角度来看,大家对新经济的关注,分别涉及到了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社交经济、体验经济、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生态经济等。

应该说,这些主要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以及产业业态,不仅存在共同的发展基础,还存在一定的纵向延展、横向延伸的关系,甚至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或侧面。而伴随着这些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以及产业业态的演进与交织,从资源配置、市场空间、经营范围、社交组织、供需结构、产业组织、产业界限、技术构成、产权基础以及商业生态关系上,逐步重新构建了新经济的逻辑思维与发展架构,决定着人们对新经济理论、新经济道路、新经济制度、新经济文化认识与行动的深度、广度、宽度与进程。

一、知识经济:

从资本至上到以人为本反映资源配置变化

大家最早所关注和讨论的新经济形态与模式,主要体现在知识经济上。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首次将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其广义为用新技术、加上人才为动力以推动经济发展。其所述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知识,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学技术、管理及行为科学知识;知识经济是知识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知识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此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强调知识创新与知识产业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并对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商业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但知识经济最大的意义,并非在于具体的、单纯的投资模式、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核心是强调了人的价值与作用。其基本逻辑在于,强调知识就是强调知识创造者的价值与作用,不仅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产品服务,还可以是一种经济形态,还可以是一种产业模式,还可以转化为股权和价值。

应该说,以往的农业经济是靠天吃饭以及勤劳苦干,工业经济靠机械化、电气化的技术构成以及公司制的组织方式,而在此背景下,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函数的放大,这其中先后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阶段。那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从知识创造、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人的价值和作用为转移、为动力、为导向。更进一步而言,以往的资源配置要么是要素驱动,要么是要素跟着资本走,在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条件下是各类要素以及资本跟着人走。

二、信息经济:

从物理空间到拟空间反映市场空间变化

信息经济又称资讯经济,或者IT经济,核心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事实上,信息经济的提出比知识经济还早。但真正得以普遍运用在于知识经济被提出以后。作为信息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伟大成果,信息经济往往通过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两个相互联系和彼此促进的途径不断发展。它不仅涵盖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快速增长,还包括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和迅猛发展,亦包括由于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所引起的传统产业、传统经济部门的深刻的革命性变化和飞跃性发展。

如果说,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轻纺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电话通讯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往往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光缆、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数据传输、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航天与海洋等新兴产业部门。这种信息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工业化、农业化的结合会在较大程度上优化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效率,并导致不可触摸的信息型经济取代可以触摸的物质型经济而在整个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为什么强调“不可触摸”与“可触摸”?简而言之,信息经济最大的创新及贡献,并非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等等,而是将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空间与市场空间从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而只有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才能打破生产经营、生活体验的时空局限,创造更大的生存发展疆域与市场发展空间。

三、网络经济:

从大千世界到小地球村反映经营范围变化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以互联网经济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从美国到全球逐步兴起和发展。一般以为,“网络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

这种网络经济往往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最终取得网络经济效应。更进一步说,网络经济是一种在传统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提升的高级经济发展形态。狭义的网络经济主要指以信息和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和通信技术的产业群体;广义的网络经济主要指网络通信与不同产业结合构成的各类网状运行的产业群体。

而伴随全球信息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和扩散,使传统的国家、民族界限变得日益模糊,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从而使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 其经济运作往往涉及一个国家的范围, 甚至跨越国界, 把几个国家或一个巨大的区域联结在一起。某种意义上,网络经济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是使得人类生产生活从大千世界到小地球村,反映了经营范围的变化。尤其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而言,不是围绕一个产品、产品线、产品组合,从销售代理、转入生产制造、再进入研发创新,做完一个区域市场再去下一个区域市场,最终通过滚动增长走向全国、全球;而是面向一个小的、长尾的需求,在全国、全球的大市场中配置资源、生产制造、研发创新,实现爆发成长。

四、社交经济:

从科层管理到扁平组织反映组织模式变化

伴随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化的结合,社交经济应运而生。这种社交经济既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社交网站、社交媒体,也不能狭隘地理解成为关系驱动的网络经济,而是基于高接触、高情感、高开放、高穿透、高裂变的虚拟空间与社群网络,将商业赋予新的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交流方式、供应方式、管理方式等,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的经济形态与经济模式。

长期以来,大公司、中心化、封闭式和科层化的组织一直都在控制和决定着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交流方式、供应方式、管理方式等。大的组织一度降低了边际成本,让公众享受到更便宜和可靠的服务,但难免出现“大企业病”,而伴随社交网络的出现降低了差异化经营成本,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中心化组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组织动员能力以及生产效率,但在较大程度上存在垄断效应并对个体能动性产生一定抑制,而在社交网络下的非中心、去中心的结构下大大增加了发展活力;封闭式的组织方式具有完整的管理体系与运作机制,但难免成为封闭环境下“暗箱”,伴随社交网络与生产经营系统、社群的联通,通过开放性以及新的传播方式等增加了公平与效率。科层化组织优化了管理,但伴随管的越来越多、理的越来越少,在纵向的决策与执行、横向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增加了更多内耗,而社交化工具的运用使得“金字塔”型的发展结构更加平坦和扁平。

近年来日益成熟的社交化商业模式,其核心或本质是借助云计算把撷取、处理、整理好的大数据,通过移动设备传输到能创造价值的终端,在社交商务情景中把这些数据的价值发挥出来的生活生产方式,打破了人与人、人与圈子、圈子与圈子的围墙,最终使得信息流、数据流演化为价值流或现金流。在社交化趋势下,众包、众筹、新媒体、O2O、微信微博、引擎等业态大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融资、研发、营销、销售、客服、管理等方面,改变了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这其中,个体会利用技术手段与他人更好地联结,从而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企业组织不仅将社交网络引入企业管理中,实现内部高效、透明、便捷的沟通协作,更是借助云计算,实现业务模式重构、运营模式转变及组织创新。

尤其是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社交经济不仅从生活领域走向生产领域,更是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机衔接与无界融合。这其中,社交化最具创新价值的并非能够把买卖直接嵌入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中重新建立游戏规则,实现轻资产、便捷式、多覆盖、快成长,让干巴巴的生产生活更加湿润;更在于通过重新划定企业内部社交网、伙伴社交网、外部社交网络,重新定义企业与员工之间、平台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伙伴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组织扁平、环境开放、迅速传播、规则透明的社交生活生态与社交商务生态。在这种社交生活生态与社交商务生态下,“旧管理”(以“管”的方式达到“理”的目的)逐步被“新组织”(以“理”的方式达到“管”的目的)所取代,形成全新的组织模式。

五、体验经济:

从正向消费到反向体验反映供需结构变化

伴随新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从供需结构来看,逐步从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方向发展。所谓“产品经济”,往往是大工业时期没有形成前的主要经济形式,谁控制着产品或制造产品的生产资料,谁就主宰市场、统治经济;“商品经济”就是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强,商品不断丰富以至于出现产品过剩的经济;“服务经济”主要从商品经济中分离出来的,它注重商品销售的客户关系,向顾客提供额外利益,体现个性化形象;而“体验经济”尽管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的,但也是对服务经济的纵向深化,追求顾客感受满足的程度,重视消费过程中的自我体验。

具体而言,体验经济往往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消费行为,并为商品找到新的生存价值与空间。这种体验经济往往以服务经济作为舞台,以商品作为道具来使顾客融入其中,使得人们的个性化消费欲望得到彻底的满足,也让人们开始把注意力和金钱的支出方向转移到能够为其提供体验价值的经济形态。这其中,体验往往代表着一种已经存在但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述的经济产出类型,并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提供物为人类社会提供开启未来经济增长的钥匙。

更进一步而言,体验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经济模式,孕育着消费方式及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在以往生产力不充分的工业经济条件下,往往是生产正向决定消费,借助不同产品形态、商品形态、乃至服务形态的产品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与消费需要。但在生产力更加充分的新经济条件下,伴随消费升级、产品升级、技术升级等,往往是消费反向决定生产,借助不同产品形态、商品形态、服务形态的产品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体验经济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是从正向消费到方向体验反映供需结构变化。

六、平台经济:

从埋头苦干到做局谋势反映产业组织变化

一般而言,平台是链接上下游、供需端或买卖方的第三方或第四方服务,也是从撮合交易、资源配置、开源创新等过程的交易费用降低、价值增值中分享收益的经营实体。平台企业作为一个行业或地区创新网络的“中枢”,通过独特商业模式改变行业景框、设定新的游戏规则、合并细分市场、整合顾客需求进行价值创新,带动企业、客户的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或者共生共荣,成为新经济发展及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产业组织者。平台经济则是在互联网、新经济条件下出现的开放式创新2.0的中枢及结果,是产业组织者高级化的发展形态。

平台经济的出现,既有着深刻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主要是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从竞争趋向竞合、业务关系从供应关系到了创新生态、组织方式从单打独斗趋向协同发展,尤其是企业需要打破以生产为本位的以产定销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外部需求反向配置内部资源的机制;也有着新经济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决定生产方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为代表的社交化发展趋势不仅使得人人互联,还解放了人、延展了人,打破了以往产业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模式的逻辑。

更进一步而言,从企业与市场、市场与集权、集群与平台、平台与集群之间的关系来看,平台经济最大的本质是从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做事到谋势谋利、不拘一格做局。其生成过程,在微观层面主要有三点:一是作为虚拟空间的搭建,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基础,强调技术集成、技术门槛与技术实现;二是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灵魂,让大家按照新的游戏规则与你一起玩;三是作为产业生态的枢纽,以组织创新为支撑,遵循去中介(心)化、再中心(介)化、再去中心化(平坦的生态)的发展路径,往往是把细水长流的、长尾的变成为长效化的、成批次的、集成化的。

七、数字经济:

从条块分割到跨界融合反映产业界限变化

在两化融合大潮中,尤其是伴随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以及互联网+行业、行业+互联网的跨界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成为重要的新经济模式与新经济形态。不论如何界定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最能将线上与线下、软件与硬件、制造与服务、产品与服务、流量与数据、场景与内容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与经济形态。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等新场景的结合,出现了大量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业态、数字化设施,加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数字化。

更进一步而言,数字经济最底层的是以数据设施搭建为代表的数字设施业态,中间层的是以硬科技创业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产业化业态,再往上是以新场景应用为代表的数据驱动业态。如果“互联网+”是流量驱动,那么“数字+”则强调数据驱动,从强调信息经济上的虚拟空间到强调数字经济中的数据资产。这其中,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软硬结合、数控兼备成为重要的体现。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更多的是以制造业为本位的制造业高端化,那么数字化则充分代表了产业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

更进一步而言,数字经济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是将各类信息、流量上升到数据资产的高度,进而借助线上与线下、软件与硬件、制造与服务、产品与服务、流量与数据、场景与内容相结合,充分把条块分割的、泾渭分明的技术张力、企业边界、商业疆域、产业界限予以贯通,形成产业跨界融合、企业互联融通、商业结构再造、技术集成应用的发展态势。只有跨界融合、互联融通、结构再造、集成应用才能衍生出全新的产业、业态、商业模式、产品技术,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业态创新。

八、智能经济:

从人机交互到人工智能反映技术迭代变化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科技的突破、应用与发展,智能经济很多时候从数字经济中独立出来,成为新型的经济模式与经济形态。普遍认为,智能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基本坐标,以物理设备、电脑网络、人脑智慧为基本框架,以智能政府、智能经济、智能社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经济形态。也就是说,智能经济主要涉及人的元素、软(件)的元素、硬(件)的元素,核心是将人的智慧转变为电脑软件系统,再通过电脑网络下达指令物理设备,由物理设备按照指令完成相应动作,而衍生出的新的经济形态。

应该说,智能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不断演进的结果,也是伴随生产力不断解放而不断解放人的结果。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这其中,“机械化”主要指的是用机械来代替人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电气化”主要指的是用电力的应用解决生产动力问题;“自动化”主要指的是解决的是按照人为设定的、结构化的做法自动完成任务;而“智能化”就是按照与人相似的想法、随时随地的、非结构化的要求完成任务或提出行动建议。从数字经济到智能经济,就是从数据驱动到算法驱动,最终使得人类智能进入指数增长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智能经济就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人们在生活、生产过程中非结构化的需求、需要、诉求、价值,通过智能硬件、智能设施、智能服务以及社交化软件等去执行、表达、满足、生成的全新生活(产)方式及其由以产生的经济形态。这其中,智能经济不仅是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结合的产物,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等深度融合的主要表现。其本质,是伴随生活方式社交化的生产方式的智能化,是对互联网、数字化的继承、发展、深化、提升。如果说在所有新技术中,信息技术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信息技术是最能体现人的诉求、实现人的价值的技术;那么,智能科技是最能深度学习并使能运用的技术,能够让人更加智慧、更懒汉的技术。

九、分享经济:

从交易成本到交互价值反映产权基础变化

伴随新经济的发展,经济运行的产权基础发生了重要变化,而分析经济发展的理论视角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所谓“产权”,也就是产权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主要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只有在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才能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市场化交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财富的创造与分配。一般而言,产权的功能包括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协调功能。以法权形式体现所有制关系的科学合理的产权制度,是用来巩固和规范商品经济中财产关系,约束人的经济行为,维护商品经济秩序,保证商品经济顺利运行的法权工具。

与“产权”相关的分析视角,便是科斯所讲的“交易成本”,最先由新制度经济学在传统生产成本之外引入经济分析中。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初始的合法的权利配置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无关的。因此由于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只有清晰界定产权才能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交易成本的基础构成——信息成本的不断下降,分享经济应运而生,主要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通过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一般而言,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几乎可以说,伴随分享经济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科斯“交易费用”的经典理论,转而强调“交互价值”,人们可以通过对产权的分割与处置,以闲置资源衍生消费者剩余。

十、生态经济:

从产品竞争到系统竞合反映商业生态变化

我们这里所说的生态经济,并非是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或条件下的生态经济,而是基于三维产业条件下、产业创新生态意义上的生态经济。在以往的商业关系上,从工业到商业、从生产到消费、从行业到市场,产品形态一般是物理产品或一般服务,其商业关系更多的是买与卖的供应关系,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产品供应层面的竞争。在新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双边的交易还是多边的交易不但不是一锤子买卖,就连一些物品都变成了智能终端与服务场景本身,消费过程便是服务过程、体验过程便是生产过程,人的联系、物与物的联系、人与物的联系,出现了基于物联网、社交化的开放创新生态圈,尤其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系统性的竞争与合作。

伴随物品(服务)供应关系向创新生态关系方向发展,企业关系从产品竞争走向系统竞合,大量产品呈现出功能智能化、形态终端化、应用场景化、使用社交化等特点趋势,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一定借助互联网手段将随时随地、万物互联、人物互联产生的数据流采集、传输、分析、运用,最终将商品流、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转化为数字流与价值流,不仅将生产与消费无界连接,还上升到产业高度整合生产端与供应端,成为数据驱动、互联触动的产业组织者,最终形成“数据驱动+平台赋能+创客定制+智能终端+场景服务+敏捷供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基于供应链的串联式创新转化为开放创新生态圈的创新空气,大家一起挣钱、一起花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组织自成长、共生共荣、开放创新的生态关系。而大量的生态企业历经“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在去中心化”的发展过程,不仅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重要链接,而是生产、消费之间具有资源配置、服务增值、流量撮合、获客导入的产业组织者,站在产业高度以供应网整合提升产业双边、多边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资本链、创新链、服务链,最终从产品竞争到系统竞合带动了商业生态的升级与优化。

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社交经济、体验经济,到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分享经济、生态经济,往往是某一个生产要素、生产能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一定技术构成与应用模式下与生产生活、产业市场相结合,产生了新的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与经济形态。知识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生产力,网络、信息、数字、智能等等都是知识的延伸;网络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生产力,还是一种生产方式,很多信息化、社交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以及分享化都离不开网络;社交既可以与生产方式相结合改变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等,也可以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改变消费方式、治理方式;数字既是一种生产要素,也是一种生产力,还是一种生产方式,是知识、信息的数据资产化以及数字时代的升级版;智能是知识开辟新的疆域,能够更大范围运用和提升网络、信息、数字以及平台、体验、生态等;而体验、平台、分享、生态更多的体现了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立足技术创新进行模式创新的经济形态、经济模式与产业业态。只有把握新经济主要经济形态、经济模式的演进与交织,更能更好地把握新经济发展逻辑与架构,才能更好地借助新经济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轻盈地腾飞。

本文首发于GEI新经济瞭望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94817.html

上一篇:有趣的、发人深省的英文诗:问卷
下一篇:不做题也能学“好”数学
收藏 IP: 1.202.113.*| 热度|

1 强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