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时代的艺术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19年6月28日)
■武夷山
2019年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了日本九州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Gabrielle Decamous(加布里埃·德卡穆)的Invisible Colors:The Arts of the Atomic Age(本文作者译为“看不见的色彩:原子时代的艺术”)。德卡穆曾在伦敦大学任教,她对跨学科探索有浓厚的兴趣,2011年曾发表一篇英文论文,题为《弥平艺术、科学与哲学间的鸿沟——受到质疑的现代性》。
在一个国际基金的资助下,她与美国纽约、西班牙毕尔巴鄂和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些艺术博物馆的馆长开展过学术合作,借此机会搜集了本书所需的大量资料。书中展现了160多幅艺术作品的照片,其中很多艺术品是首次披露于西方世界。
核的辐射效应及其他效应或影响是看不见的,但艺术能使之可见。本书搜集、分析了艺术家们响应核时代的事件(居里夫人的科学发现、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轰炸、福岛核电站事故、生态系统的恶化,等等)所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使读者能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这些效应或影响。
有关“艺术与核”题材的图书以前出版过多部,但就调研所涉及的地域广度、时间跨度和艺术作品的种类而言,本书超越了既往的图书。从时间跨度说,本书从20世纪初居里夫人的放射性研究和发现镭元素说起,一直到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作者还介绍了这首尾一百年间的许多事情,包括1951年意大利米兰兴起的Movimento Nucleare(核艺术运动),其宗旨就是通过艺术品来反思核时代。德卡穆之所以重视回顾历史,就是因为她认为,西方社会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只管瞻望未来,而对以往的错误缺乏深刻的反思检讨。从艺术种类来说,本书主要研究了核题材的视觉艺术作品,同时涉及表演艺术和音乐作品,还梳理了文学家对核问题的思考,包括科幻小说和诗歌。
本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镭文学”部分,主要基于居里夫人的研究工作和生活;“原子弹文学”主要基于广岛长崎核爆幸存者艺术家的作品;西方艺术家和作家对核爆的反响;受到核辐射的地方(主要是太平洋和一些非洲国家中的核试验场所和铀矿)之相关艺术作品;三里岛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福岛核电站发生的三大核事故。
德卡穆通过发掘、梳理东方及西方的核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将核时代的一些黑暗政治行为曝光于天下。
例如,东方艺术家的声音经常被西方艺术家的声音所淹没。像广岛长崎核爆的照片和相关艺术作品在西方很难见到,因为它们属于“政治不正确”,很难通过审核。也正是由于严苛的媒体审核,法国公众对于马达加斯加、加蓬和法国本土的铀矿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马绍尔群岛和穆鲁罗阿环礁的诗人创作的核题材诗歌,西方人基本上不知晓。马绍尔群岛曾是美国的核试验基地,而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期间,法国人在穆鲁罗阿环礁进行了多次核试验,并声称试验是很“清洁”的,不会污染环境。
西方的核题材电影、戏剧作品往往表现的是英雄的科学家、无畏的军人和象征着胜利的蘑菇云,而不是核爆炸后的惨象。德卡穆还描述了西方殖民国家对太平洋岛屿,非洲国家,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原住民领地之土地、人身和文化的军事肢解和“文明肢解”。如,纳米尼亚罗欣铀矿(世界上运营最久的露天开采铀矿)周边的居民蒙受了极高的健康代价,当地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但西方国家并未对此给予充分的媒体报道,也未对当地居民给予足够的补偿。因此,德卡穆在本书中对作为核事件当事者的艺术家的作品是刻意多加介绍的,而相对淡化那些在远方对核事件作出逍遥反应的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当然,她不是让双方的艺术作品对立起来,而是使之形成对话。她自己则对表现核问题的艺术作品之美学侧面和伦理侧面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德卡穆认为,既然有些政客在掩饰真相,艺术家和人文学者就有必要让“核记忆”保持下去。此时此刻,记录和记忆也是政治行为。
《中国科学报》 (2019-06-28 第7版 书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