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戏剧体验科学概念的可喜尝试
科文交汇
武夷山
(发表于《科普时报》2019年04月12日)
通过戏剧表现科学题材的例子已有不少,如《哥本哈根》《氧气》《清净误孕》等。通过戏剧来“体验”科学概念则是新颖的挑战。创办于1983年的英国著名Complicite剧团(Complicite原义是“复杂性”,这里采用已有的译法——合拍剧团)曾做过这样的尝试。英国学术期刊《交叉科学评论》2018年11月17日在线发表了英国苏塞克斯大学Seyedeh Anahit Kazzazi的文章,Stimulation and connection: science and theatrical experience in Complicite’sMnemonic(刺激与关联:合拍剧团的《记忆》之科学与戏剧体验),此文以该剧团1999年推出的戏剧作品《记忆》(Mnemonics)为例,分析该团是如何让观众体验科学概念的。
合拍剧团由西蒙·麦克伯尼(Simon McBurney)、安娜贝尔·雅顿(Annabel Arden)和马塞洛·马格尼(Marcello Magni)共同创办。这是英国戏剧界引领潮流的一个勇于创新的团体。该剧团想方设法让观众参与到戏剧作品中,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观众只是被动的观剧者。麦克伯尼的父亲是美国考古学家;祖父是美国外科医生,麦克伯尼点(阑尾炎压痛点)就是以其名命名的。麦克伯尼出生于英国,读的英国文学专业,后来去巴黎研修过戏剧。
《记忆》一开场,由剧团导演和创办人麦克伯尼做关于记忆之神经化学的演讲。他说,记忆之现代理论围绕碎片(fragmentation)概念展开。记忆的不同要素储存在大脑的不同部位,它们一旦被mnemonic触发,就开始疯狂“发芽”,在不同碎片之间建立起关联,形成模式,即关联图。这不是一种清晰、稳定的“地形测绘图”,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图。我们每次读这个图的时候,已经比上次又增加了几千条道路,整个的轮廓线都改变了。因此,记忆的功能,就是对这些不断变动的碎片进行解码。所谓记忆(remember),就是再安装,就是名副其实的re-member啊,将不同的“成员”(member)“再次”(re-)归位到一起。
麦克伯尼强调说,remember(记忆或回忆)不仅是检索过程,而且是创造过程。它在瞬间发生,是一种想象的行为。人的记忆是互文性的,是对人的思维过程、身体体验、人际关系和物质文本加以理解之后的产物。记忆固有地属于社会功能,个体的记忆也是社会构建过程,那么,只有在相关社会背景下,一个个体的记忆才能完全地检索出来。
接着,麦克伯尼请观众参与“表演”。剧场座椅的椅背上事先粘贴住了一个眼罩和一片树叶,他让观众都戴上眼罩,一边用手触摸树叶的纹理,一边回忆在生命某个阶段做过的事。他让观众想象,自己现在都是5岁的孩子,一只手牵着爸爸,一只手牵着妈妈,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博主注:投稿时没有“外祖父母”四字,应该补上)站在他们身后。他说,我们再把家系往远处捋,我们的共同祖先有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关联,就像树叶的叶脉一样,他说:
“想象一下,每根叶脉就是你祖先的一支谱系,一直传承到你,你仿佛是叶柄。每根叶脉都通向你。100年之间就会有四代人。你沿着谱系回望,那么在19世纪的初期,就有你256位亲戚。在18世纪初,你这支谱系的那一头总共有4064人。在17世纪初,有6.4万人。在16世纪初,有150万人。往前延伸1000年,则涉及的总人数会比地球上迄今为止降生下来的总人数都要多。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情景……。但不管怎么说,这意味着,在座的每个人相互之间都是亲戚关系”。
触摸叶脉并展开想象的“表演”结束后,观众揭下眼罩。此时,剧场灯光全部熄灭,观众被从现实世界无缝地带入想象世界。当他们处于黑暗中的时候,麦克伯尼的现场演讲逐渐切换为录音演讲,观众并不知晓。然后,灯光打开,台上的麦克伯尼已经变身为剧中人物——英国人维吉尔,他坐在剧场里,聆听着麦克伯尼的录音演讲。此时,观众都深陷于追寻叙事模式之中,都在思考身份认同问题。
为了表现情境记忆或片段记忆(episodic memory,与知识记忆相对)的不连续性,合拍剧团采取了熄灯手法。比如,在第二场,维吉尔的女朋友爱丽丝出走后,维吉尔打开电话留言机,反复听爱丽丝留下的话。他无法入眠,陷入了对爱丽丝的一段段回忆。回忆的过程伴以一次次短时间的熄灯,熄灯将不同的回忆片段分隔开。这是为了表明,戏剧的叙事具有片段性,正如记忆也具有片段性一样。另外,舞台上拉了一个塑料帘布,帘布前是伦敦公寓里的维吉尔,他在一幕幕地展开回忆;帘布后,则将他的回忆内容给表演出来。这样,不同的虚构空间也强化表现了记忆的片段性和情境性。
关于科学与戏剧的主题,我已发表过多篇短文。我每次写这一类介绍文字,都忍不住想这样结尾:我多么希望中国也出现这样用戏剧表现科学的尝试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2: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