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斯坦贝克论“根”

已有 2686 次阅读 2019-2-13 10:28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斯坦贝克论“根”

武夷山

 

    春节期间,人们回到家乡,睹物思人,往往有更为强烈的怀旧情绪,对自己家乡不可逆的巨大变迁往往感慨万端,觉得实在难以“把根留住”。我在1987年3月初读过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 斯坦贝克(1902-1968)的一篇文章,讨论了“根”的问题,当时摘译了以下一点点内容。他的观点与我们通常“把根留住”的呼吁是不同的,供大家参考。

 

    斯坦贝克与一些以汽车(一种大货车)为家到处跑的家庭就“根”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有一位“户主”这样说:

    “十二层高的公寓里有什么根呢?对于成百上千家拥有外观差不多的小型住宅的居民来说,有什么根可言呢!我父亲是从意大利来的,他家在那个村庄大约有一千年了,那就是根。可是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烧饭用的是木炭和剪下来的葡萄藤。家里只有两个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卧室),全家人睡在一起,祖父、父亲和孩子们。没有地方好看书,没有地方独处,从来没有过。难道那更好吗?我敢打赌,要是给老头子选择机会,他也会砍断自己的根,像我这样生活。拿我妻子来说吧,她是爱尔兰人后裔。她也是有根的。”

    “住在泥炭坑里”,妻子说,“成年吃土豆”。

    斯坦贝克问;“你不想有一点永久感吗?”

    “谁能永久?工厂倒闭了,你只好走路。......你死守着根,就要饿死。看看历史书上记载的开拓者吧,他们都是到处走的人。......”

 

    博主:这些欧洲移民在美国的后代,是这样比较淡然地看待“根”的。一些美国华裔对“根”的看法则比较特殊,下面贴一篇访问记,由此可看出文化差异。


海外华人女作家张咏霞:把根留住 展翅高飞(二)

2009-09-28 11:07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李艳波

二、我们就像菟丝花 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

 

  

  主持人:我能够想象到您说的,我们在年少的时候,可能想到更多的是我们的未来,但是当人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在洗尽千华,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可能更多的会想到过去,不管是遗憾也好,或者是美好的事情也好,他们都会用一种怀念,或者别的一种感情来回顾他们。那么您的书中每个故事,我觉得都会给我们的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您的人物篇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叫《菟丝花与小女孩的故事》,您在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活泼、开朗、勇敢的女孩,那么您能不能为我们再回顾一下这篇文章?
   
  张咏霞:其实是这个事情发生了之后,我才想到要写这篇文章。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文章去寻找这样的人物,我书中的人物有的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我想写一个这样的故事,我去寻找一个生活中的这样一个人物;但是“菟丝花”这篇文章呢,是这样一个人物令我要写这一篇文章。因为这个小女孩是我家的一个亲戚,在她小的时候就经常接触她,很小的时候不觉得怎么样,她也挺可爱的,就是嘴巴很多的那种。
  

  主持人:话很多。


  张咏霞:话很多,讲错了,话很多的那种。她小的时候,经常拉着我给她讲故事,因为那时候我经常到北京来,对那时候国内的情况都比较熟悉,她就拉着我问这问那。我回答完了之后,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几年就过去了。到后来再见她的时候,我觉得她长大了,她也给我讲她的故事,讲她的故事只是说她学校怎么样,也没太留意。后来有几次,她就说她在学校里边跟人家打架,我就来了兴趣。后来她就说,有人欺负她的一个朋友,她就出面了,然后就吵起来的,后台就跟她打起来的,人家就骂她,她就觉得很不高兴,后来她又跟我讲了很多很多的故事。有一次她就跑到我家里来,我家里后院有一个很大的树,很久的历史了,我都不知道是谁种下来的,树根下面有一圈一圈的小花。


  主持人:那个就是菟丝花。


  张咏霞:菟丝花。


  主持人:菟丝花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


   张咏霞:是一条很长的那条藤,藤上有一朵一朵小花蔓着,然后它必须要在树的根旁长出来,然后越长越大,越长越多就把树围起来,就一种这样的植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你不去留意它的时候,你也不会觉得它是一种什么东西。她来我家就蹲在那里看了一下,她问这是什么啊?我说是菟丝花,那时候我刚刚看的琼瑶的一本小说,就是说菟丝花,具体的情节我忘记了,大概是说,菟丝花就等于很不自强的女性,她要靠别人的支持才能生存。那我随口就跟她讲,哎呀,你不要学它了,不要问它了,反正都是一些弱者,要靠大树才能生存的。她听了之后也没有什么表情。后来没想到她就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她就说:你不觉得我们都是菟丝花吗?我也愣在那里,我说我们怎么是菟丝花?她说是啊,其实我们都很渺小的。


  主持人:就让你特别的震惊,一个女孩突然一夜之间特别的成熟。


  张咏霞:特别的成熟,然后我就开始注意她,就跟她谈话了,我说,为什么这样讲呢?她说,不是吗?你看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其实是很小的一部分,经常会让人家说我们的国家怎么样。如果我们的国家富强了,他们也会跟着对我们尊重一些。如果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他们也跟着来跟我们讨论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的好,这个事情的不好,都很受影响的,这样跟我讲。


  真的,那时候觉得她真的很成熟,不像她说出来的话,我就真的很震惊了。就慢慢跟她讲,她说,就等于你在中国,你见到一个外国人,他很恭维的跟你讲,我是中国人了,那你怎么想呢,你会认同他吗?但同时你会觉得,我真的很了不起,他这样子的人,都跟我们认祖认宗。她说如果是这样子的情况,我们反过来,我们在美国也是同样的地位。


  主持人:那时候她就有一种自发的那种民族感?


  张咏霞:民族感,但是我觉得她那时候也是很幼稚的,是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东西,她是没有理顺过来的,而是有感而发的那种语言。后来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给我来了一个电话,让我带来一篇文章,参加比赛。我想起来写她了,然后写了她之后,我就把这一篇文章给了我的朋友看,我的朋友就送给他的另外一个朋友,他另外一个朋友是一个从中国去的当了40年中学校长的人。他听完之后就很震动,他说,尽管我们的环境改变,但是血缘是改变不了的,他说她真是很特别,就很高兴地给我来一封信,我就觉得有人跟我有共鸣。


  主持人:我读完这篇文章,我的感想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把这篇文章收录在外国留学或者在外国上学的小孩们的图书内,让他们读一读,让他们感受一下这种民族感和这种民族意识,相信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帮助。


  张咏霞:绝对是,认同。


  主持人:今天,当年的这位菟丝花女孩,也非常荣幸的被我们邀请到了现场,那么有请她上场,你好。怎么称呼你呢,Alice还是明丽?
   

  叶明丽:明丽可以。
   

  主持人:为什么?
   

  叶明丽:感觉好像亲近一点。
   

  主持人:来到中国,如果我们周围很多外国人,你可能Alice比较适合一点?
   

   叶明丽:对。
   

  主持人:那就明丽,在书中,我们张老师描述的一些华人小孩,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国人,而把自己当成了美国的公民,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叶明丽:我是觉得这些小孩大部分都是不太了解他自己的文化,肯定有语言沟通有不同在里面,最重要这是对中国的文化不太了解。
   

  主持人:你们在美国上课有没有学过一些中国的文化或者跟中国相关的一些知识?
   

  叶明丽:文化不会,可是历史会学。
   

  主持人:我们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他不太懂中国文化。包括我听到我在国外的朋友也会说到他的孩子,说起美国的明星或者中国的明星他都知道,但说起英雄人物,跟历史有关的,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这样一个结果?明丽你觉得呢?
   

  叶明丽:没有办法去看中国书,大部分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小孩,他都不会看中文,不会写中文,就是读中文不会,讲中文都会有问题,跟父母沟通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样子会影响到他去了解中国的文化,或者你说的名人,历史的那些人,他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认识障碍在里边。
    
  主持人:张老师您觉得是怎么样的?他们的教育有问题,还是因为他们的家长不太重视我们的中华文化。或者我们说小一点,他们不太教自己的孩子,其实是觉得来到美国,孩子就当美国人好了。
   

  张咏霞:我觉得当父母的是有一定责任的。因为在美国当父母的那一代,他们是想让自己的后代将来走进美国的比较高级的一些行业,比如医生、律师之类的行业,所以他必须逼自己的小孩完全的融入美国。这样的话,这种情况是肯定会发生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父母的引导,但是我觉得现在的父母都已经开始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会很严重,所以都会带他们去当地的中文学校去学学中文。不过我觉得没有什么用,不是你懂两个字,写一篇小的中文文章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表面的东西,问题是你要你这个小孩从心里面去认同自己的文化,他才会去用心去学。他不会写,可以慢慢来,主要是他的心不要没有中国文化。会不会写中文是一个表面的东西,但你不认同中国文化这是一个大问题,你看明丽她不会写中文,但是她心里边对中国文化的那种感情是很强烈的。
   

  主持人: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她为什么就会跟别的美国小孩不一样?
   

  张咏霞:其实我都想问这个问题。
   

   主持人:为什么?
   

  叶明丽:不知道,就是有那个兴趣,想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张咏霞女士,我想如果我从小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也许可能不会自觉地产生一种民族感或者自觉地吸取中国文化,但是我身边有一位阿姨或者长辈,她从事这样一个职业,她对文字或者对文化特别敏感,她经常会给你讲一些故事,或者是带你熏陶一些中国文化上的东西,是不是对你这种民族感和中国文化有帮助?
   

  叶明丽:一定。
   

  张咏霞:我觉得有一件事情对她的触动比较大。她在二年级的时候,在当地的学校被挑选到一个节目里边演一位中国女孩,这个中国女孩是很正面的人物。演完之后,她的海报就在当地的报纸、学校贴着。你知道二年级的小孩,不管是中国人、外国人,什么黑人都好,他们基本上的思想是很幼稚的,他们应该说是没有思想,但是会很受外界的影响。谁在看得起谁,就是大人看起谁,他们就跟着看得起谁,当时这个情况,他们认为他们的老师看得起她,那些小孩也跟着那些大人看得起她,就跟着她来。后来她那时候就觉得,有什么不好,中国人挺好的,我作为中国人是挺威风的,那件事我觉得对她的影响是最大的,就是对她以后的那种思想的方向,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主持人:我觉得人生中,一定会有一件或者那么几件大事,不能说转折,一定会帮助你走向成功,我看过Alice的简历,你有双学位,传媒学和工商管理是吧?
   

  叶明丽:对,没错。
   

  主持人:那你目前担任什么工作呢,在美国?
   

   叶明丽:我现在是一个高科技类公司的总裁。
    
      主持人:我不知道你记不记得当时在张老师写这部书的时候,提到你的一句话,在十几年前你说过一句话,只要我们有信心,不甘人后,发扬自己民族的优点,别人就不会小瞧我们。
   

  叶明丽:记得。
   

   主持人:这是你的原话吗?
   

   叶明丽:对,现在还是。
   

  主持人:我真的不敢相信,当时十几岁的小孩,能说出这样的话?
   

  叶明丽:那一次,我讲那句话的时候,刚刚好跟一个同学打架。
   

  张咏霞:是。
   

  叶明丽:有一个小女孩欺负我,用一些没有礼貌的话骂我,都是对着我的民族去骂。那我的学校那时候有几百个小孩,中国人大概只有四个,包括我只有四个,对着我们四个人去骂,那三个人就头低低地,就说,我也是美国人啊,你为什么这样子骂我?然后那个女孩子就说,你哪里是美国人啊,你是黄皮肤的,黑头发的,回去吧,回去你家吧。然后我就很生气,那时候是小孩嘛,我就说自己是中国人,我很骄傲我自己是中国人,然后我就跟她打起来了,真的。
   

  主持人:谁赢了?
   

  叶明丽:没有说谁赢,老师已经把我们抓开来,然后就骂了一顿。那时候我就跟张女士讲这个故事。我的感觉就是,为什么我可以站出来说我自己是中国人,然后去承认我自己是中国人。
   

  主持人:为什么他们不呢?
   

  叶明丽:对,为什么我另外那三个朋友不去承认呢?有什么问题?我就觉得中国人应该团结,应该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然后觉得在全世界骄傲。
   

  主持人:很不理解?
   

  叶明丽:对,那时候还小,我非常不理解。 
   

  主持人:因为他们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张阿姨。
   

   叶明丽:应该是吧。
   

   主持人:您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包括你经历过这些在美国遇到的这些事情,你觉得对你的生活事业有什么影响吗?
   

  叶明丽:有,我会不停的去注意我们中国的发展,我现在有兴趣回到中国来发展。
   

  主持人:什么时候?

  叶明丽:还没确定,希望快吧。

 

作者简介

 

  张咏霞女士(CAROL CHEUNG),出生于中国广州市,20世纪80年代初期移居美国。现任美国国会商业咨询理事会荣誉主席,是美国纽约州唯一亚裔代表。
 
  2008年获纽约州参议院颁发“十大杰出亚裔”奖
 
  2006年获美国国会颁发嘉奖令。
  
  2004年被美国国会评为全国杰出商业女性之一,同年获得美国国会首届美国商业女性奖。
  
  张咏霞为女士2005年度首任美国全国华裔联盟主席,纽约亚州商贸理事会副会长。10多年来,为促进中美交流、商业合作做出巨大贡献,对中美商业文化有其独特的看法和经验之谈,她通过多年来的分析研究,对中美贸易,中美商业文化的差异作了生动的和富有哲理性的分析。
 
  张咏霞女士在文学领域更有较深的造诣,她在1996年被中国作家协会评选为海外优秀作家,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她的文学作品主要反映美国华人的生活写实,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华人在美国生活的真实情况。她擅长写作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自1988年至2005年间共发表了不少颇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得奖作品10余篇,代表作品《一个原国民党军官的故事》,荣获中央电台全国广播节目特等奖和文学奖一等奖,由北京电影学院改编为电视剧连续剧《黄埔情》于1992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该剧在台湾黄埔军人中反应热烈,剧组人员还因此剧被邀请访台,受到当时的台湾政坛人物蒋纬国的接见和款待。
 
  小说《爱在深秋的女人》、散文《兔丝花与小女孩的故事》、《我和俞丽拿的一段友情》、《风本无形,路原非路》等作品,深受好评。广州日报,上海晚报, 美国侨报,中国人民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转载。《兔丝花与小女孩的故事》先后获中央电台文学奖一等奖、“中国侨联杯”文学大奖一等奖。同时被编入中国作家协会海外优秀作品文集。作为世界上最有声望的管理顾问之一,拉姆?查兰的观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而且在利润增长、领导力、社会系统变革、公司治理、全球矩阵型组织、创新等领域均有深厚的功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61933.html

上一篇:为什么说你的创意未达到投资者认可的程度?
下一篇:美国这些院校拥有文理结合的教育计划
收藏 IP: 219.142.241.*| 热度|

1 刘玉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