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屠岸翻译手稿 |
去年七月,作者拜访屠岸先生(右)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屠岸手迹》 屠岸绘插图 |
■刘明清
屠岸先生是国内最早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家。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曾模仿屠岸的译作,写过几首十四行诗的习作。直到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一场全民阅读大型活动中,有幸与屠岸先生同场做演讲嘉宾。那次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与屠岸先生接触。去年5月,为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我们又邀请先生手书自己翻译的莎翁十四行诗,出版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屠岸手迹》。如今,先生已去,但先生朗读十四行诗的声音已嵌入我们的心底,同时,我们也为保留了经典作品手稿的真迹感到一丝慰藉。
屠岸
诗人、翻译家。1923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本名蒋璧厚。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副主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总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
著作有《萱荫阁诗抄》、《屠岸十四行诗》、《哑歌人的自白——屠岸诗选》、《诗爱者的自白——屠岸的散文和散文诗》等。
译著有惠特曼诗集《鼓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莎士比亚历史剧《约翰王》、《济慈诗选》、《英国诗选》等。
2001年,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2010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出经典手迹版为莎翁诞辰贺寿
前些天就听我的同事韩慧强兄讲道,屠岸先生近来罹患重症,一直卧床休息。本想登门看望,又怕打扰到老先生,所以只好把对先生的美好祝福放在心底了。不承想,12月16日晚上,我与夫人去家附近的影院看冯小刚导演的新片,刚回到家便看到了《北京晚报》赵编辑发来的微信,告知先生去世的噩耗,并约我写篇怀念文章。
去年7月26日,我在《北京晚报》刊发的一篇短文《九旬屠岸手抄诗集纪念莎翁》,就是向读者介绍由屠岸先生亲自手书,他几十年反复打磨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这应当说是我和我的团队做的一种出版新尝试——即由作者或者译者手书自己的作品,实际上是为社会还原保留经典作品手稿真迹。而我们选出的第一个作者就是屠岸先生。
2016年,世界各国的莎翁迷纷纷以各种活动来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而我们则邀请了国内最早完整翻译莎翁十四行诗的屠岸先生,以这样一种别致的方式来表达中国人对于莎翁的纪念。
我最早对屠岸先生有所印象,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的时候,买的第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便是屠岸先生翻译的。那个时候,自己甚至模仿屠岸的译作,写过几首十四行诗的习作。
真正与屠岸先生结缘,已经到了2013年。我主持中央编译出版社期间,有幸出版了屠岸先生和女儿章燕教授共同翻译的《我知道他存在:狄金森诗歌选》。这部作品出版后,我们还做了一场对于美国著名的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诵读沙龙,专门邀请章燕教授到现场为书友们解读狄金森作品中的深意。
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由西城区举办的一场以“书香西城”为主题的全民阅读大型活动中,我有幸与屠岸先生同场做演讲嘉宾。我看到91岁高龄的先生精神矍铄,身体康健,他是自己登台阶到主席台的,现场发表了一段热情洋溢且铿锵有力的讲话。先生走下主席台回到自己座位后,我特别到先生跟前向他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感谢,并与先生简短交谈。
那次是我第一次近距离与屠岸先生接触。再次与先生打交道是在2016年的5月份,为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邀请先生手书自己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聆听非遗传承人屠岸“常州吟诵”
2016年7月4日,我与同事韩慧强、王媛媛及摄像师专程到家里拜访屠岸先生。
记得那次见面当中,屠岸先生特别讲道,他之所以成为完整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最早的译者,是受到了胡风先生的鼓励。那正是解放战争如火如荼进行当中时,先生准备动手翻译莎翁的这部不朽的诗集。当时有位领导规劝他说,年轻人都向往革命,怎么会去读这类歌唱爱与美的诗呢?他带着疑问请教胡风先生,胡风则明确表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不朽的。这些诗无论是对今天的青年人,还是对将来的青年人,都将是有益的。正是在胡风先生的鼓励下,屠岸坚持译完了莎翁的全部十四行诗。
另外,屠岸先生还得到过卞之琳先生的指点。为了准确传达莎翁原诗的韵味,他曾特别向徐志摩的门生——著名英诗、莎剧译者、大诗人卞之琳先生请教。卞之琳的耐心指导让屠岸颇有心得。一次,他写了篇莎翁诗歌的研究论文交给卞老审阅,不想论文刚送过去,正赶上六十年代中期。十年后,他再次拜访卞老,卞老竟从柜子上拿出他的论文,吹去上面的积尘,轻轻说了句:“文章我看过了,你写得很好。”
听了先生讲述这本诗集来之不易的往事,更激励我们要把手迹本出好。去拜访那天,先生的精神非常好,思维极其敏捷,不仅为我们用英文朗诵了莎翁诗句,而且用常州方言表演了一段“常州吟诵”。
“常州吟诵”是介于唱和读之间的吟唱古典诗词、文章的艺术形式。2008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三个传承人分别是赵元任、周有光和屠岸。
屠岸先生的吟诵来自于他母亲和伯父的口传亲授。小时候,母亲就用她的常州吟诵来教他和他的哥哥。除此外,他母亲还有一个老师是常州人,就是“七君子”之一史良的父亲,他也是个“常州吟诵”的继承人。
据屠岸先生介绍,“常州吟诵”最古可以追溯到“吴吟”。“吴吟”在战国时代就有,后来发展到了明清时候,繁盛一时,但是到了1949年以后,几乎就断了,没有人学这个东西了。
屠岸先生一直身体力行地做着“常州吟诵”的推广工作,他曾坦言自己担心古诗的吟诵调要断绝了。所以,最近几年一直在做这样一项工作,就是把它录音下来继续推广。
刚刚还沉浸在屠岸先生流利的英文版十四行诗的原汁原味的兴奋中,紧接着又亲耳聆听了他的家乡版的“常州吟诵”,着实让我们耳目一新,感受思接古人的文化魅力。
收到样书后先生爱不释手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屠岸手迹》于去年9月份正式出版。莎翁十四行诗共计154首。屠岸先生从酝酿到抄写,到完成,耗时大半年。
他在一边抄写的时候,一边还会对自己从青年时代起就已经烂熟于心翻译的诗句进行再次的审视斟酌。为了让这部作品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先生又特别挑选了20幅自己曾经手绘的风景画作为插图(见下图),放在书里。
屠岸先生毕竟已经是93岁高龄的老人了,在抄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笔误或抄错行的时候。先生一旦发现,都将稿纸废弃,重新抄写。本来,作为编辑和出版者,我们以为既然是出版手稿,适当保留一点修改或者涂改笔迹,不仅无损图书价值,而且可能更具有文献研究意义。但屠岸先生坚持精益求精,不放过他认为存在的一点差错。这也体现了先生作为一个资深出版家和编辑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
这部作品,由于其珍贵的文献与收藏价值,成为先生生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先生收到样书后爱不释手。为了让自己的老朋友分享他的喜悦,他特别委托我们送一套样书给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莽先生。
今年年初,老朋友、北京大学新诗研究院副院长李红雨兄打电话向我索要屠岸先生的联系方式,我便将先生女儿章燕教授的联系方式转给了红雨。到了6月14日,果然有好消息传来,由北京大学新诗研究院主办的第六届“中坤国际诗歌奖”揭晓:屠岸先生与著名诗人郑敏与德国著名诗人扬·瓦格纳共同荣获本届诗歌奖。本来颁奖活动邀请我参加的,但与其他事情冲突了,我便请同事王媛媛代我出席。
那天,屠岸先生和女儿章燕教授一起出席了颁奖典礼,先生还发表了获奖感言。而我却错过了与先生再次见面的机会。
诗人无论多大年纪,都会是青春永驻的,因为诗歌青春永驻。
诗人是不死的,因为诗人留下的经典作品是不会死的。
屠岸先生有那么多经典译作与优美诗作留存于世,自然他将永远值得让我们怀念和记忆。
12月17日
(作者为资深出版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