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爱迪生的“深夜食堂” 精选

已有 6826 次阅读 2017-2-10 06:54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爱迪生的“深夜食堂”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I》2017年2月10日,发表时有删减,此处是原稿。)

 

       2017211日,是发明家爱迪生170周年诞辰。他的重侄孙女Sarah Miller Caldicott(萨拉.米勒考尔迪科特)是创新研究学者,于今年1月去世,享年60岁。了解一下考尔迪科特对爱迪生协作创新实践的研究心得,应该是适宜的。

    考尔迪科特从著名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希拉里、宋美龄、冰心均毕业于此)获得文学士学位,从世界顶尖学府达特茅斯学院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考尔迪科特花了很多年时间深入研究爱迪生,2007年,她与人合著了 《像爱迪生一样搞创新:美国最伟大发明家的成功体制》。后来,她开始做企业咨询,咨询对象包括《财富》500强企业。有了实践经验后,2012年她又写了一本书《夜半午餐:托马斯爱迪生实验室团队协作成功的四要素》,介绍爱迪生的创新方法与创新战略。2011年,她还发表了电子书《创造未来:托马斯爱迪生若生活在今天会做些什么?》。

美国“创新卓越”网站曾就《夜半午餐》一书对考尔迪科特做过专访。说起“夜半午餐”,在爱迪生的新泽西州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员工都知道这是个通行做法:在实验室干到很晚,大家一起聚餐。爱迪生的习惯是,下午5点离开办公室,回家与家人一起用晚餐,晚7点又返回实验室,看看实验进展如何。他会与十几位雇员聊一聊,鼓励他们交流想法,互相学习不同的技能。晚9点左右,爱迪生让附近的酒馆送来饭菜,大家放松一小时左右,吃饭,聊天,讲故事,唱歌,甚至演奏乐器,然后又继续干活,直到午夜之后。“夜半午餐”使雇员关系转变成同事战友关系。考尔迪科特认为,团队协作成功的第一个要素便是“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协作的环境”。在爱迪生看来,“夜半午餐”对于创造协作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爱迪生从职业生涯起步就是以协作团队的方式工作的。人们往往误以为他是“孤独的美国发明家”,其实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认识到,协作对于成功创新是不可缺少的。考尔迪科特说,我们在协作创新方面学习爱迪生,可以学习他如何创造一个合作的环境,如何培育一个围绕项目的全新语境,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持继续推进的势头,如何驾驭创新过程必然涉及的复杂性。在《夜半午餐》一书中,她讨论了协作的四个要素,即四个C:capacity(能力)、context(语境)、coherence(坚持)和complexity(复杂性)。 

科尔迪克特在《夜半午餐》中就协作创新方面的经验教训概括了10条。作者指出:(1)2到8人的小型团队中可以形成较强的协作,团队成员最好既包括专家也包括通才;(2)协作开始于同事感,人们若不是感到他们可以卷起袖子一起干,创新就步履维艰;(3)协作是从共享的学习语境演进而来,仅靠执行任务是产生不了协作的;(4)协作是通过轻松的对话获得强化的,而不是靠严苛的日程安排获得强化的;(5)从某种意义上说,协作是通过团队的“故事”获得动力并保持动力的;(6)协作需要鼓舞的滋养。鼓舞可以来自团队之内,也可以来自团队之外,比如来自高层领导;(7)协作产生知识资产;(8)协作驱动着集体智慧;(9)协作的作用好比是筋腱和韧带,也好比是“无形的胶”,使得创新一直保持前进的势头;(10)协作是复杂的、同时发生的,而不是线性的、序贯发生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32696.html

上一篇:研商
下一篇:不同观点如矢量----清点整理一下自己写过的评论(54)
收藏 IP: 1.202.81.*| 热度|

29 徐令予 尤明庆 钟炳 籍利平 杨正瓴 吉宗祥 强涛 史晓雷 文克玲 智宇 孔梅 侯沉 魏瑞斌 鲍海飞 李颖业 张骥 冯大诚 赵凤光 范振英 陈奕涛 陆玲 李万峰 张学文 马雷 icgwang xlsd zjzhaokeqin aliala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