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迪生的“深夜食堂”
武夷山
(发表于《科技日报I》2017年2月10日,发表时有删减,此处是原稿。)
2017年2月11日,是发明家爱迪生170周年诞辰。他的重侄孙女Sarah Miller Caldicott(萨拉.米勒. 考尔迪科特)是创新研究学者,于今年1月去世,享年60岁。了解一下考尔迪科特对爱迪生协作创新实践的研究心得,应该是适宜的。
考尔迪科特从著名的威尔斯利女子学院(希拉里、宋美龄、冰心均毕业于此)获得文学士学位,从世界顶尖学府达特茅斯学院商学院获得硕士学位。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考尔迪科特花了很多年时间深入研究爱迪生,2007年,她与人合著了 《像爱迪生一样搞创新:美国最伟大发明家的成功体制》。后来,她开始做企业咨询,咨询对象包括《财富》500强企业。有了实践经验后,2012年她又写了一本书《夜半午餐:托马斯. 爱迪生实验室团队协作成功的四要素》,介绍爱迪生的创新方法与创新战略。2011年,她还发表了电子书《创造未来:托马斯. 爱迪生若生活在今天会做些什么?》。
美国“创新卓越”网站曾就《夜半午餐》一书对考尔迪科特做过专访。说起“夜半午餐”,在爱迪生的新泽西州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员工都知道这是个通行做法:在实验室干到很晚,大家一起聚餐。爱迪生的习惯是,下午5点离开办公室,回家与家人一起用晚餐,晚7点又返回实验室,看看实验进展如何。他会与十几位雇员聊一聊,鼓励他们交流想法,互相学习不同的技能。晚9点左右,爱迪生让附近的酒馆送来饭菜,大家放松一小时左右,吃饭,聊天,讲故事,唱歌,甚至演奏乐器,然后又继续干活,直到午夜之后。“夜半午餐”使雇员关系转变成同事战友关系。考尔迪科特认为,团队协作成功的第一个要素便是“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协作的环境”。在爱迪生看来,“夜半午餐”对于创造协作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爱迪生从职业生涯起步就是以协作团队的方式工作的。人们往往误以为他是“孤独的美国发明家”,其实他不到20岁的时候就认识到,协作对于成功创新是不可缺少的。考尔迪科特说,我们在协作创新方面学习爱迪生,可以学习他如何创造一个合作的环境,如何培育一个围绕项目的全新语境,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持继续推进的势头,如何驾驭创新过程必然涉及的复杂性。在《夜半午餐》一书中,她讨论了协作的四个要素,即四个C:capacity(能力)、context(语境)、coherence(坚持)和complexity(复杂性)。
科尔迪克特在《夜半午餐》中就协作创新方面的经验教训概括了10条。作者指出:(1)2到8人的小型团队中可以形成较强的协作,团队成员最好既包括专家也包括通才;(2)协作开始于同事感,人们若不是感到他们可以卷起袖子一起干,创新就步履维艰;(3)协作是从共享的学习语境演进而来,仅靠执行任务是产生不了协作的;(4)协作是通过轻松的对话获得强化的,而不是靠严苛的日程安排获得强化的;(5)从某种意义上说,协作是通过团队的“故事”获得动力并保持动力的;(6)协作需要鼓舞的滋养。鼓舞可以来自团队之内,也可以来自团队之外,比如来自高层领导;(7)协作产生知识资产;(8)协作驱动着集体智慧;(9)协作的作用好比是筋腱和韧带,也好比是“无形的胶”,使得创新一直保持前进的势头;(10)协作是复杂的、同时发生的,而不是线性的、序贯发生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