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人物----日本学者丸山孙郎
武夷山
日本学者Magoroh Maruyama(丸山孙郎)的论著,总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网上有Per Nyfelt编写的关于丸山的介绍,现摘译这篇介绍。
丸山1929年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美国加大伯克利分校数学专业,然后去欧洲游学,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以及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修习研究生课程,最后于1959年在瑞典隆德大学获得文化认识论博士学位。
他先后在14所大学教过书,包括母校加大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的青山学院大学,等等。
他发表了190多篇论文,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控制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社会变革、企业管理、神经科学等。他担任过众多政府部门、国际组织或企业的咨询专家,其咨询对象包括沃尔沃汽车公司、米其林轮胎、孟山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美国航空航天局、日本通产省、印度尼西亚联邦汽车公司(?Federal Motors of Indonesia)、科特迪瓦政府、伊拉克巴格达市政府,等等。
虽然他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但他的核心兴趣点没有变过:个人之感知模式、认知模式、思考(cogitative)模式和认识(epistemological)模式的异质性。他之所以关心个人诸般模式的异质性,是因为受到一些实际问题的触动,比如:
(1)有些人能够理解他,但其他很多人则不能理解他,无论他如何苦口婆心地解释;
(2)有些人发现,其他国家比自己的祖国能契合自己的认识论模式。
关于第一点的例子是,他的文章The second cybernetics(第二代控制论)1963年发表于《美国科学家》杂志,读者们很快就能理解文章的定量结论,即变革可以在因果环中放大,但是,文章更重要的定性认识,即交互异质性是不可避免的、可欲的且不断增强的,则被忽视。该文在《美国科学家》发表之前,投过其他10种期刊,都被拒稿,原因就是期刊主编无法理解丸山对交互一致性的定性认识。该文发表后,被230多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引用过,成为“引文经典”,但是,多数引用者并没有注意丸山自己最重视的定性认识。丸山认识到,这个现象是由于读者的认识局限,而不是智力局限,因为未能关注丸山定性认识的引用者当中也包括一些杰出学者。
关于第二点的例子是,1955至1959年期间,丸山游学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经常在瑞典马尔姆市和丹麦哥本哈根市之间往返,他发现,一些丹麦人觉得,对于他们而言,瑞典是个更好的认识环境,反过来,一些瑞典人也觉得,丹麦的认识环境更适合自己。
丸山的重要学术贡献如下:
1. 因果环强化异质性的理论;
2. 认识类型之异质性和跨文化性理论;
3. 审美偏好作为认识类型指示物的理论;
4. “异质图分析”方法,采用此法可发现不同个人的跨文化或跨社会类型(不限于认识类型);
5. criticality dissonance(临界失调)理论和方法、relevance dissonance(意义失调)理论和方法、endogenous research(内生性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raw-experience visualization-enabling communications(原初体验可视化传播)理论和方法。
6. 神经科学要从感知/认知实验转向思考/认识实验。
7. 头盔式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仪的设计,受试者戴着这种头盔可以在移动中互动。
博主:我2007年发表的短文“和谐进步更需要发展G型思维”介绍了丸山的一些学术看法,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704.html。
《哲学研究》杂志1992年第5期第69-75页发表的牛龙菲(博主注:就是“陇菲”)的文章“异质发生学与一般进化论”,也是介绍丸山孙郎的思想的,原文见http://www.confucius2000.com/poetry/yzfsxyybjhl.ht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