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顾炎武生平事略 精选

已有 12468 次阅读 2008-10-27 02:07 |个人分类:顾炎武专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顾炎武

 

1、顾氏家世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613715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正月初九日。炎武小名藩汉,谱名绛,学名继绅。后仍名绛,字忠清,又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又字石户。后一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又曾称曰圭年。学者称亭林先生,亦称涂中先生。

炎武之先本吴人。南朝顾野王者,炎武之始祖也。五代之际,顾家自吴徙于滁。宋南渡时,有名庆者,又徙海门之姚刘沙。庆次子伯善,再徙昆山之花蒲保。伯善九传至鉴,始迁昆山县之千墩镇。鉴生济。济生章志。章志生绍芳和绍芾。绍芳生同德和同应;绍芾生同吉。同应娶何氏,生五子四女,炎武其仲子也;同吉早卒,未婚妻王氏归顾守贞,抱炎武为嗣子。

2、蒙学举业

1)贞孝慈母,闺中启蒙

顾炎武的嗣母王氏,也是昆山人,其祖父是明朝太仆卿,父亲是一位秀才。王氏因未嫁守节、断指疗姑之事,在明崇祯九年曾受到明朝表彰,被御赐“贞孝”牌坊,后来其事迹更被载入了《明史.列女传》。王贞孝是一位有文化、有知识的女性,顾炎武幼时的启蒙教育,就是由她来担当的。炎武七岁开始就读于私塾,但贞孝仍经常在家中亲自授课,炎武自称:“自不孝炎武幼时,而吾母授以《小学》,读至王蠋忠臣烈女之言,未尝不三复也。”(《先妣王硕人行状》)又说:“吾母……于刘文成、方忠烈、于忠肃诸人事,自炎武十数岁时即举以教。”(同上)

2)豪迈嗣祖,课以实学

顾炎武的嗣祖父,是炎武本生祖之弟,名绍芾,字德甫,号蠡源,又号梦庵。为明朝国子监生员。年五十,摒弃科举,博览史书,通晓国家典章。据顾炎武自述:“炎武嗣祖太学公……书法盖逼唐,性豪迈不群”(《钞书自序》)。又说:“……臣祖年七十余矣,足不出户,然犹日夜念庙堂不置。阅邸报,辄手录成帙。”(《三朝纪事阙文序》)炎武十一岁时,绍芾便开始给他讲授《资治通鉴》,由于炎武十二岁时开始了科举学习,所以断断续讲了三年才讲完,讲完了《通鉴》,他又拿出自己经常阅读的邸报来给炎武阅读,要炎武关心时政,不读死书,并教导炎武“士当求实学”。

3)归奇顾怪,共游复社

顾炎武十四岁考中秀才,与昆山大文豪归有光的曾孙归庄同在县学学习,他们二人性情相似,脾气相投,皆极有个性,行为豪放不羁,因其举止颇异于常人,曾被乡人称为“归奇顾怪”。他们对科举学习心不在焉,却热心于社会活动,在崇祯初年,都参加了复社,这是一个由当时的名士太仓进士张溥在崇祯二年(1629)统合各地文社而成立的一个民间组织,它以“兴复古学”为学术宗旨、“振起东林之绪”为政治目标。顾炎武在复社中的活动,使他得以更加广泛接触社会,结识了一大批文人学士,给予他后来的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的开展以很大助益,而且复社倡导的学以致用的学风,对顾炎武实学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4)放弃举业,学以用世

顾炎武的嗣祖父本来是无意要炎武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只是后来经不住别人的劝说,才勉强让炎武学习科举文字,但并不期望炎武在科举仕途上的发展。顾炎武自己也不把科举考试太当一回事,参加复社后,常与四方之士泡在一起,故中了秀才以后,曾数次参加乡试,却每试皆败。他27岁那年参加乡试,再次失败,于是决定彻底放弃科举,从事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学。据他自述,从那时起,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帙。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天下郡国利病书序》)——这两本书就是著名的《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3、抗清救国

(1)臣事弘光,撰作四论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1644年)春,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宣告了明朝的灭亡。同年五月,史可法、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故明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临时政府。是年冬,经昆山令推荐,顾炎武被福王政府聘为兵部司务,在赴阙就职前,他写下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四篇文章,因其写于乙酉(顺治二年)之春,故称“乙酉四论”,这是顾炎武为战胜清军、匡复明朝而特为福王政府出谋划策之文,既表达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也反映了他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思想。他带了这些文章,兴冲冲赶到南京,满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到了南京之后,他才了解到福王政府内部一片混乱腐败的情况,自觉不能有所建树,就打道回府了。

2)从军苏州,起义昆山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进入南京。六月上旬,清大将兼刑部侍郎李延龄、副将总兵官兼江南巡抚土国宝率骑兵千余人,进驻苏州。闰六月,江南各府纷纷起义兵抗清。初四日,吴志葵军自海上起兵,经淀湖,攻入苏州。当时配合吴军进攻苏州的,还有以吴江进士吴昜为首的太湖义军,以及由故郧抚王永祚领导的昆山等地的义军。顾炎武及其友人归庄、吴其沆等,在县令杨永言带领下,参加了王永祚军。此役以义军失败而终。十五日,昆山起义兵自守。当时,顾炎武带领绅士们“聚粮移檄”,作长期守城准备。七月初六日,清兵攻入昆城,并在昆山城中,一连烧杀六天,死难者四万。顾炎武的两个胞弟惨遭杀害,本生母何氏被清骑兵砍伤右臂,顾炎武幸免于难。

3)追随吴,遥奉隆武

继昆山陷落之后,常熟城亦被清兵占领,此时住在常熟语濂泾的顾炎武的嗣母王氏,闻县城失陷,乃绝食而死,临终嘱咐炎武“读书隐居,无仕二姓”。此后,顾炎武一度追随统率一支抗清义军转战于太湖一带的吴昜,秘密参与了吴军的抗清斗争。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明太祖八世孙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号隆武。吴昜的抗清活动受到隆武的关注,并以其斗争出色而封之为“长兴伯”。顾炎武也被遥授官职,并在翌年春接到了隆武诏书,其内容一是任命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二是命令他纂修“国史”(明史)。嗣后,顾炎武曾欲偕族父顾咸正赴闽中,但因故未能成行。顺治四年八月,清军攻入福建,隆武政权覆灭。同年六月,吴昜也被当局所执,被杀于杭州。

4)游于逃社,隐以商贾

隆武政权覆灭后,顾炎武曾秘密写信给郑成功,试图与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取得联系,但未获成功,后又尝试从海道入闽以投南明鲁王政权,然亦未果,遂暂时隐居太湖,继续从事《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写作。这期间,顾炎武曾流转于江南各地,并于顺治七年(1650)参加了吴江的惊隐诗社(又名“逃社”,亦称“逃之盟”),入其社者均是明朝遗民。康熙二年(1663),其社中骨干潘柽章、吴炎因受南浔庄廷鑨《明史》案牵连而为当局所杀,诗社遂于翌年终止其活动。在惊隐诗社活动期间,顾炎武曾“变衣冠作商贾”并“抱布”经商至淮阴。顾炎武的经商生涯,断断续续,前后六七年,其间不仅贩卖过布匹,很可能还做过药材生意。

5)祸起叛奴,初历讼狱

顺治九年(1652)年春,《天下郡国利病书》初稿已成,顾炎武决定“北学于中国”,但就在这时,发生了“陆恩事件”。陆恩是顾家三世之仆,后见顾家衰落,遂生叛逆之心。顾炎武曾给郑成功写过一封信,把这信黏于《金刚经》中,托一僧人送往海上,不料此事为陆恩侦知,他暗中从那僧人处购得其信,把它藏慝起来。数年后,陆恩叛主投靠了曾与顾炎武在经济上有过纠葛且互相积怨甚深的土豪叶方恒,叶氏从陆恩处获悉顾炎武曾有不轨行为,且有把柄在握,遂趁机报复冤家,要告发其通海,顾炎武惊恐,遂招来亲友暗杀了陆恩。陆氏死后,其女婿在叶氏帮助下,将顾炎武抓了起来,胁迫其自裁,所幸顾炎武友人及时相救而未果,叶氏等又讼诸官府,由于顾炎武友人从中斡旋,官府最终以杀有罪奴而仅给了顾炎武“拟杖”的轻罚,便了结此案。

4、广师博学

(1)游学山东,修志邹平

“陆恩事件”结束后,顾炎武曾遭到叶方恒派出的刺客的追杀,幸遇救得免于死,同时陆恩女婿纠集数十人将顾家洗劫一空,顾炎武自度与讼,力不胜任,遂于顺治十四年(1657)秋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北游历程。他首先来到了山东的莱州,在这里与当地名士赵士完、任唐臣订交,并先后结识了黄培(明万历兵部尚书黄嘉善之孙)、黄朗生(明崇祯御史黄宗昌之长子)、张允抡(明崇祯时饶州知府)等人。然后到了济南,又结识了明末诸生徐夜、张尔歧(著有《礼仪郑注句读》等)等人。次年,他经泰安,过兖州,历邹县,来到邹平,结识了马骕(清顺治灵璧知县,著有《绎史》、《左传事纬》),并与马骕一起参与了《邹平县志》的校订。

2)南返吴门,东游杭越

修订完《邹平县志》不久,顾炎武回到济南,旋游京师、京畿一带。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张煌言沿江进击南京,虽然最终失败而退归厦门,但这次军事行动对大江南北造成了巨大震撼,顾炎武于当年秋自山东匆匆南下扬州,立马又北上天津,可能原想入海前往闽、浙,但苦于无舟而不果,翌年秋南归,先至南京,次年春回吴门,旋往杭、越,其动机是想要同海上抗清武装力量取得联系,但经过数月活动,感到形势绝不容乐观,所以在谒禹陵、吊宋六陵的时候,才吟出了“望古频搔首,嗟今更抚膺。会稽山色好,凄恻独攀登”、“海水再桑田,江头动金鼓。蹑一迁逡,泪洒櫕宫土”这样悲伤的诗句。

3)《考古录》就,《肇域志》成

顺治十八年(1661)秋,顾炎武自江南返回北方,从此主要从事学术活动。在回到山东的当年,他完成了《山东考古录》。接着,又继续其二十余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在进行的《肇域志》的写作,为此他又“入京师,游盘山,历白檀至古北口。折而南谒恒岳,逾井陉,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爰成《肇域志》”(《书杨彝万寿祺等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

4)置产章丘,垦荒雁北

顾炎武在北方游历地域甚广,先后到过山东、北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但他在山东停留的时间最长,特别是在他获得了章丘土豪谢长吉抵押给他的庄田之后,章丘俨然成了其游历活动的根据地。谢长吉生平无考,只知他原是丘章县一家田庄的庄主,与顾炎武结识后,曾向顾借贷千金,但后来千金被坑,只得把原作抵押的十顷庄田偿付于顾炎武,但随后又反悔,并巧取豪夺地强占其田,顾炎武无奈,只好另谋生路,于康熙五年1666)入山西,并与李因笃等二十余人应募勼资垦荒于雁北之北。当时,顾炎武是作好了在山西立业的打算的,然而不多久,他感到其地苦寒特甚不能留住也,遂经大同入都,之后流转于北京与山东之间。

5)受累诗狱,蒙难济南

康熙七年(1668),顾炎武客居北京,二月十五日在寓所慈仁寺忽闻山东有案株连。 此案初与顾炎武无涉,是莱州黄氏家仆姜元衡为讨好清朝而讦告其故主黄培等14人写“逆诗”,后来在谢长吉等人的唆使下,姜元衡为了“翻主仆名分之案”又向当局出首《启祯集》(又名《忠节录》),才致使包括顾炎武在内的300余人都牵连了进去。出首《启祯集》,在姜氏是欲借此别起一大狱以陷人,而为自脱之计,在谢氏则是欲借此除掉顾炎武,从而占收其丘章田庄。为了这桩性命交关的案件,顾炎武在济南府狱内外足足被折腾了一年有余,因友人朱彝尊(与当时山东巡抚有交情)及其表兄谭吉璁(时任宏文院撰文中书)等人的出手相助,也由于外甥徐元文的努力,才终于脱得危机。

6)《五书》开雕,《日录》初刻

顾炎武是以清代经学大师而闻名于世的,但是他认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所以音韵学即被他视为经学之本,《音学五书》是集中体现其音韵学研究成果的一部著作,也是被后世学者视为对清代考据学具有奠基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是书于康熙六年(1667)正月开雕于江苏淮安,此事是由其友人张一手操办的。康熙九、十年间,顾炎武又经程先贞等友人的再三劝说,在德州初刻出《日知录》八卷。《日知录》的起撰时间尚无法确定,大概其资料的准备工作开展得较早,其正式写作则约在康熙元年即顾炎武50岁以后。据顾炎武自述,是书刊印后,又“恒自改窜”,至康熙二十年共成三十余卷,同年顾炎武亲自将它们编定为“经术”、“治道”、“博闻”三篇,后由其学生潘耒刊印。

7)坚拒朝聘,不臣二姓

在客居山东期间,顾炎武经常出入于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康熙年间他有三个外甥(徐乾学、徐元文、徐彦和)先后进京做了高官,其官位级别有的约略相当于现在的政府部长,有的比部长更高级,可能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副总理或国务委员的级别,顾炎武与这三个外甥都曾有较密切的私交关系。但是,尽管如此,顾炎武在政治上始终不肯与清朝当局合作,清廷曾屡次尝试聘请顾炎武参加由官方主持的《明史》编纂工作,都被顾炎武断然拒绝,他多次向清廷表示了其宁死不屈的态度,后来干脆远离京城,到陕西华山之麓隐居起来。

8)关中重道,华下客居

顾炎武晚年隐居华阴,既是为了躲避清廷的纠缠,也是因其受山东莱州文字狱的牵连而险些送命,尽管其最后摆脱了危机,他却再也无心在山东继续待下去了。不过,究竟往何处落脚安身,他在很长时间里都一直举棋不定,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才选定了山西,并于是年八月将其所有书籍从山东搬运到了祁县友人戴廷拭为他所建的书堂,但不过一二年,他又因故与戴氏发生了矛盾而改变了主意,决定往陕西安家落户了,于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又将其籍书从祁县移至华阴。顾炎武在关中有三位挚友:华阴王宏撰、富平李因笃、盩厔李颙。顾炎武以他们“秦人”之代表,认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与他省不同《与三侄》),这是其所以愿意终老于关中最重要的原因。

9)巨儒绝笔,曲沃终老

自定居华阴后,顾炎武再也没有回过山东,更没有再入京师,只是往来于秦、晋之间。及至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他才“乘道途之无虞,及筋力之未倦,出崤、函,观伊、雒,历嵩、少”,这也是他晚年出游时间最长、路途最遥远的一次旅行,直至当年十一月才返回华阴。他所作《五岳》诗是对这次旅行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这二十余年来其北游经历的一个总结:“五岳何时遍?行游二十春。谁知禽子夏,昔是去官人。(自注:《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北海禽庆子夏,儒生去官,不仕于莽。)”这说明了其北游的缘由是在于他不肯做异国臣子,所以采取了以游为隐的生活方式。康熙二十年(1681)冬,顾炎武自华阴出游山西曲沃,翌年正月在曲沃病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44236.html

上一篇:法治社会的教育: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公民教育?
下一篇: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与时屈伸”的辩证法
收藏 IP: .*| 热度|

4 李侠 杨玲 徐磊 郑融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8: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