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本博主发有题曰“让世界充满恨”的博文,幸得吴老寓目并提出商榷意见。吴老云:
“可真:对你这篇高论,提点商榷:‘让世界充满爱’的,‘爱’怎能被歪曲为(远其)性者(乃)卑鄙之爱?!这里的‘让’是否应理解为希望,或更强烈的意思?!又怎么能从辩证角度看,从有爱则有恨,有恨则有爱的角度看,而提出应另一种说法:‘让世界充满恨’呢?!即使有爱则有恨,有恨则有爱,也不致要希望世界充满恨吧?!”(括号中文字为引者依其原文所加。)
尊敬的吴老,感谢您对拙文的关注并提出您的商榷意见!
吴老,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篇文章,只是要表达这么一个观点:爱与恨是互相依赖、互为其根的。
因此,人生在世,不能只指望得到爱;在其得到爱的同时,也必会得到恨的。
只要爱,不要恨,如同只要善,不要恶一样,都只是一厢情愿,是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如果从现实出发,那么,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恨,就应当抱有一种平常心。不要以为这种恨就仅仅是恨而已,其实它也内在地包含着爱的因素,并因此也就有且才会有向爱转化的内在根据,亦即有化恨为爱的可能性。
构建和谐社会靠什么?我以为,应取和应有的一种态度,就是要正确地对待恨,亦即辩证地对待恨的态度,唯其如此,才会以平常心来对待恨,从而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致力于化解恨,促使恨向爱方面转化——这种转化也包括化敌为友内在。
否则,如果以绝对的、形而上学的态度来对待恨,就很可能甚至必然要导致把恨推向极端,导致恨者与被恨者之间的矛盾加剧乃至终归于激化,这样,就难以出现和谐局面了。
我所理解的和谐,不是无矛盾的和谐。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无矛盾的和谐,是完全不现实的,是根本不存在,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去追求这种只有在幻想中才存在的抽象的和谐。
但是,和谐中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也就是说,其矛盾体内部诸方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同一关系。正是这种同一性,才确保了其矛盾体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使其矛盾体内部诸方之间的关系得以保持和谐。
要之,现实的、真正的和谐,乃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状态,一种虽有斗争性而其斗争并不导致矛盾激化的稳定状态。
然而,这种和谐之局的得来,这种稳定状态的维护,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一个通过且只有通过人的自觉的能动活动才能达成的自然历史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和谐本质地理解为自觉的和谐,即为人所自觉意识到并通过其自觉的活动来加以追求并力求在其活动的结果中得以体现和实现的和谐。
拙文所谓“让世界充满恨”,所要表明的,正是这样一种态度:一种现实的、心平气和的、雍容大度的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恨的态度。在我看来,只有本着这样的态度,被恨就是可以接受的了。而对于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活生生的人来说,唯有可接受的恨,才是可以并且能够与受欢迎的爱并存不悖而共处一体的。
仅当爱与恨可以并且能够并存不悖而共处一体之时,和谐才是可能的,才是可以实现的。——这就是我所以撰写那篇博文的深意微旨之所在。
吴老的商榷意见,正给了我一个具体阐发其意其旨的机会。非常感谢!
然而,其意其旨未必恰当,诚望与吴老及其他同仁继续共加探讨,以求共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