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坚持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 精选

已有 4938 次阅读 2008-3-17 22:06 |个人分类:时评.政论

 

原则问题上是不能让步的。爱我中华,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是每个中国人所应当坚持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政治原则。

 

有人把这次发生在拉萨的骚乱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腐败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是混淆视听,实是借否定腐败来肯定骚乱,岂有此理?其实反对这种旨在分裂祖国的骚乱与反对政治腐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国家主权高于一切,没有任何理由为分裂祖国的行为作辩护!

 

有人说,国内的报道不实,以为外电报道才是真实的。其实,外电报道有真有假,同样不可尽信。何况外电报道总是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从他们自己的根本利益出发的,不可能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除非有时他们的利益与我们的利益有一致性。对于帝国主义来说,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是有害的,中国四分五裂是最好不过的事。若是本着这种帝国主义立场来报道拉萨骚乱事件,其报道会不失实吗?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国内报道理所应当保持谨慎,以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安定团结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假如没有这三十年来的安定团结的政局,中国能有今天这样繁荣昌盛的局面吗?

 

目前中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可容忍的种种腐败现象,有些人甚至因此怀念起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政治生活,怀念起“文革”时代的中国政治生活,认为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甚至堪称是“政治廉洁”的时代!然而,即使那时确是所谓“政治廉洁”的时代,这样的“政治廉洁”也是以经济生活的贫穷作为基础的,是贫困经济基础上的“政治廉洁”,何况天知道那时的政治究竟有多么廉洁!其实,“文革”时代风行一时的武斗以及其他种种肮脏的派性斗争,正是当时政治腐败的突出表现,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于今天的政治腐败而已!

 

今天的政治腐败现象是改革开放的一种伴生物,也是改革开放的动力因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正是在与这种伴生物的斗争中不断深化的。这些年来中国大众对于自由、民主的越来越普遍的自觉,国民的个性越来越普遍而日益多样化的张扬,以及政治生活中舆论监督效用的日益彰明和言论自由度的不断增加等等,难道不正是与政治腐败作斗争的具体成果吗?三十年来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恰恰就是由政治腐败这种恶的力量与反对政治腐败这种善的力量所构成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腐败作为一种恶的力量也是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一种因素——一种非正义的动力因素!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腐败现象,从而清醒地认识到正义是在与非正义的斗争中发展的,进而认识到正义与非正义作为一对辩证的矛盾乃是具体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任何企图一劳永逸地消除政治腐败的想法都只能是一种空想,就像希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毕其功于一役只能是一种幻想一样!只要中国还在发展,还在进一步的发展,政治腐败现象就不可避免——旧的政治腐败现象的消失,必会有新的政治腐败现象取而代之,因其如此,反对政治腐败的正义斗争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真正的正义斗争,从来是勇于面对残酷的现实,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如果因为痛恨政治腐败,痛恨政治腐败“屡反屡腐”,就怀疑起反腐斗争本身的意义,甚至丧失反腐斗争的胜利信心,从而离开正义立场,放弃正义斗争,那才真正是历史的悲剧!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政治上的反腐斗争,是因为政治腐败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和发展着的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一种恶势力。正是因为它危害国家根本利益,所以政治上的反腐斗争本质上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正义斗争;并且也因为如此,痛恨和反对政治腐败就无疑应该本着爱国主义的基本立场——从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来认识反腐斗争的意义。

 

因此,如果因为痛恨政治腐败,竟然抛弃爱国主义的正义立场,像局外人一样来看待如最近发生在拉萨的旨在分裂祖国的骚乱事件,更甚至于像国外反华势力一样来评论这类事件,其态度和行为的危害性就无异于政治腐败的危害性了,实际上就是与政治腐败分子同流合污了。这当然也意味着,在我看来,政治腐败分子与从事分裂活动的叛乱分子其实是一路货,都是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恶势力!我们应该像反对叛乱分子一样来反对腐败分子——当然也就应该像反对腐败分子一样来反对叛乱分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18568.html

上一篇:西藏骚乱
下一篇:振兴中华的第一要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