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yingyong201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oyingyong2014

博文

围棋人机大战弦外之音:吴清源言“弈”之境界于“不在胜负”

已有 4909 次阅读 2016-3-9 14: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围棋人机大战弦外之音:吴清源言“弈”之境界于“不在胜负”

 

 

引子:吴老说“自然(棋局)没有人为的规则,没有边界。无为的宇宙没有这个,人为的有规则……”所以,持此有为法,弈前、弈中、弈后,都在不确定因素的包裹之中,即使大胜、狂胜、连胜之后,谁能超脱胜负,谁能超出梦幻的境界?唯有吴老,他说:“围棋重要不在胜负,这个东西是天生神物……”他在《中的精神》一书中说得更妙:“从拿起棋子开始的80年来,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无论输赢,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

 

 


现在,李世石与AlphaGo人机围棋大战成了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场围棋大战之所以受到关注,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在围棋上的思维能力才真正体现了人脑与电脑的重大差别。如果电脑可以实现在围棋上战胜人脑,那么“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可能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

围棋是一种远古的智力运动,与中国古代上古奇书《易经》同出一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围棋蕴含着一些与中国文明的根源相依相系的地方。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而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伏羲造八卦后成“易”,尧造“围棋”后成“弈”。这两个上古“游戏”都以“二进制”为主要推演形式。因此,“围棋”与“易经”不免让人感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围棋”与“易经”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让我们来听听围棋大师吴清源先生的感悟:围棋解释《易经》不在胜负是天生神物。

 

 

————————————————————————————————

导读:吴清源不仅有围棋大师的美称,还被日本棋迷称为“昭和棋圣”,威名享誉世界棋坛。吴老的晚年三宝是围棋、易经和养生,内心澄净而平和。对于围棋和易经的关系,吴老自有他精深的感悟。殷旵老师2005年曾拜访吴老,与吴老一起畅谈易经,随后将谈话整理成文,发表在《围棋报》上以飨读者。

 

  (一)

36日,北京昆仑饭店依然沉浸在昨日常昊赢棋的喜庆之中。在台湾围棋基金会秘书长杨佑家先生的引荐下,我与《围棋报》王振华社长、周方扬主编、任洪清先生拜访了吴清源先生,吴老的秘书牛力力出门先给我们打招呼:“下午还有活动,时间不要长。”吴老夫人为我们开门,我们一一行深鞠躬。吴老竟然站起来与我们握手。

  我向吴老双手奉上拙作《易经的智慧》、《老子为道》,请他赐正!当吴老落坐后,我立即切入话题:“吴老,您围棋已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了,现在又研究《易经》……”

  吴老没等我说完就接上了话题,开门见山:“围棋本来就是解释《易经》的。”这句话出自吴老之口,可谓石破天惊啊!为什么说“围棋是解释《易经》的?”这可是一个大课题,它涉及到《易经》与《围棋》的草创历程和相通之处,这不是一两次访谈所能说得清楚的,从一个《易经》学者的角度,我深感这句话的份量。

  吴老接着说:“因为尧舜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所以,一切就是拿符号比。这个《易经》是怎么来的呢?孔子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据古藉记载,伏羲画八卦,得益于河马、神龟身上的斑纹(即河图、洛书)的启示,《系辞传》称河图、洛书为神物,伏羲效法之,始作八卦。在吴老感悟中,围棋亦是圣人(尧、舜)“则之”的发明成果。也许有人会怀疑:吴老理解的“神物”是迷信中的东西吗?其实,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吴老理解中的“神”,源于《易经》。去年,我与女儿珍泉曾对“神”的本义做过考证和研究。《易经》中“神”字出现了30处,如“阴阳不测之谓神”、“民咸用之谓之神”、“鼓之舞之以尽神”、“神而化之,使民宜之。”“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等。可见,《易经》中关于“神”的概念与今日的“神奇”、“神秘”、“奥妙”、“微妙”、“出神入化”等相近,有事理玄妙之义。“天生神物”,意思是天地万物中常常发生神妙莫测之象,而这种现象我们身边常常发生。当年苹果落下,牛顿感知到一种神奥:苹果能掉下来,日、月为什么掉不下来呢?由此触发神妙之想,发现了万有引力。古时的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尧造围棋,与牛顿的“圣人则之”可谓异曲同工。只是年湮代久,历史的尘埃遮掩了人们的眼目而已。

  然而,眼目可以遮掩,智慧却可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吴老说:“现在人不知道,以为我们这个世界只是这个太阳,其实还有一个无形的太阳。我们这个太阳是有形的,里头有个无形的,有个无形的宇宙天使。所以,无形的东西解说不出来,解说不出来。”(吴老的谈话中常有这种重复,认真品味,每个重复都意味深长,似乎其中有许多“不可说”的微妙和神奇)。

  吴老接着又引用《易经·系辞传》中另一句话:“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他说:“他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作密呢。佛教有个说法,有个密宗。密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根本的、宇宙的,生命的根本,是万物生命的根本。”这又是吴老长期研究、体悟的妙味了。他把《易经》之“密”与佛教之“密”融汇贯通了。在佛教密宗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人体的中轴线上,从腹部通过心脏到大脑之间有一条脉管(即《灵枢·五十营》讲的任、督二脉)图一。人的八识(色、声、香、味、触、法等)在心脏里面,由五彩光环包裹着,这就是八识心王的王宫。它像太阳一样放射出光明,所以坐禅至心净时就会看到光明,这个光就是人自身发出的,而且是五彩光明,又叫心光。“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总称。无量寿,即从久远的过去到无限的未来;无量光,犹如百千万个太阳,尽虚空,遍法界,光照一切。而这种光并非佛才有,其实我们人人具足,都有这种无形的太阳。只是人的欲念、妄想遮蔽,不能自见。所以《易经》强调要“以此洗心”,才能“退藏于密”。退者,归也,返归到“人之初”的本善。而这种本善正是吴老所独显的专一、童心和智慧。在舞厅里,赛马场上,他持心守一,心无杂念,他无须洗心而心明净,所以吴老能以本善之心,观照到自然之密。

  吴老说:“一个修行的(人),别人瞧不见的地方呐,他瞧见了。”

 

  (二)

  吴老的话匣打开了,原定几分钟礼节性的拜谒,竟成了32分钟的即兴畅谈。吴老谈起《易经》,思路犹如山泉,汩汩滔滔。尤为令人惊讶的是,他九秩高龄,《易经》、《大学》、《中庸》、《金刚经》中的原文,即兴成诵,我问吴老什么时候开始学易,他说是近十年发生兴趣的。孔子“五十而学易”,自我感叹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吴老学《易》时,已近八十遐龄,我想:难道他八十始学《易》还能像儿时那样背诵?实在不可思议。

 

  令我惊叹不已的,还是他对《易经》和围棋的思辨和卓见。围棋,我仅仅是爱好而已,不敢多说。而对于《易经》,我从少年时代便开始接触,近十几年来又发心专工,2002年为年轻人讲完六十四卦,录音整理成《易经的智慧》,出版后,立即得到海内外专家、读者的一致认可。近几年来,不但阅读了大量的易学论文,而且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有关易学研讨会,见闻不可谓不广,但听吴老论《易》,却使我有发聋振聩之感,深感他的理解有许多独特、超越之处。短短32分钟的畅谈,如果展开来,即使几万言、十万言,依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正如他自己说的:“解说不出来,解说不出来。”也正如禅宗大德们所说的:“不可说,不可说。”

 

  (三)

  这里,我只想浅谈一点感受:吴老的境界非是常人所能仰止的。告辞吴老走出昆仑饭店,王振华社长连说:“恍若梦中,恍若梦中”,我们都有同感。这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源于一种强烈的反差。吴老的境界与他为人的平实形成了反差,吴老的年龄与他的童心形成了反差,吴老如话家常的谈“棋”论“易”与我们如听“天书”形成了反差。我们在梦中,吴老不在梦中。《金刚经》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只在“阴阳不测”之中,棋局的变化只在胜负不测之中,亦在围棋规则之中。而规则是为胜负所设,无规则便无以判胜负。吴老说“自然(棋局)没有人为的规则,没有边界。无为的宇宙没有这个,人为的有规则啊!”所以,持此有为法,弈前、弈中、弈后,都在不确定因素的包裹之中,即使大胜、狂胜、连胜之后,谁能超脱胜负,谁能超出梦幻的境界?唯有吴老,他说:“围棋重要不在胜负,这个东西是天生神物……”他在《中的精神》一书中说得更妙:“从拿起棋子开始的80年来,我从来不把围棋当做胜负来考虑。无论输赢,只要下出了最善的一手,那就是成功的一局。”

  我在恭赠吴老那本《易经的智慧》的扉页上写道:“请吴老泰斗赐正,泰者,太也,太极也;斗者,北斗星也。”吴老站起身说:“对《易经》我不敢说是专家,更不能称泰斗。”我说:“您的围棋境界高。”他说:“呃,围棋,行。”吴老的棋道和易学,皆卓然大家。他的奉献在世界围棋史和易学史上,都将是厚重的一笔。

  吴老在《中的精神》“自序”中说:“能够再接近真理哪怕只是一步,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为了完成我的围棋使命以及希望通过围棋实现国际间友好的愿望,我要求自己夜以继日地努力完成。”在告辞吴老时,从他烱烱有神的目光中,我突然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围棋爱好者,一名易经学者,应该为吴老做点什么,我想:争取早日把吴老这次谈“棋”论“易”的话题,一一整理,奉献给读者吧!

 

以上谈话为博主转载

——————————————————————————————

 

   我不知道AlphaGo能不能领悟到吴清源先生的境界。不过,连“围棋到底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的话,过早言“胜”与“败”恐怕都只能付笑谈之中。




世纪人机大战:李世石 VS AlphaGo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3715-961559.html

上一篇:第一次收到经济学SSCI期刊的录用通知
下一篇:作为审稿专家你会拒绝掉这几篇论文吗?
收藏 IP: 183.64.203.*| 热度|

4 郑小康 姬扬 王林平 LairdUnlimite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