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guo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guozhang

博文

倡议:让我们的汉字姓名出现在国外英文期刊 精选

已有 18991 次阅读 2014-2-19 11:57 |个人分类:倡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汉字, 英文期刊, 汉语拼音, 作者姓名

为什么我提倡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时,用汉字书写我们的姓名呢?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自豪,我不愿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书写我的名字,那只是我名字的发音而不是我的真实名字,在我看来它更像一个网名。1958年中国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方案》,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汉语拼音是一种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当汉字翻译成汉语拼音时损失了太多的信息。我们知道,汉字的数目极多,但汉语拼音的发音只有399个!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的“英文姓名”都是在这399个字母组合里选。这就像是一个Hash映射,散列值的空间远远小于输入的空间,不同的输入完全可能会散列成相同的输出。比如张卫国、章伟果、张维帼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里都是一个人Wei-Guo Zhang (或Weiguo Zhang,我更倾向于前者)。如果把First name缩写,那像张卫国和章文刚都分不清楚,都是W.-G. Zhang (甚至W. Zhang). 如果姓名是两个汉字,就更容易“碰撞”了。这其中损失的信息不只是区别上的,还有文化上的。除此之外,丢掉的还有我们的尊严。想我泱泱大中华所有科研工作者都用这399个畸形的英文字母组合排列我们的名字,是不是有点窝囊? 

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的书写语言是英语,就连SCI、EI这些国际主流检索系统也是只认英文,输入汉字什么都检索不出来,这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在世界科技领域没有话语权,没有核心竞争力。自从文艺复兴后,世界文明中心已确定无疑地转移到欧洲。工业革命又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二战之后,这个中心又从英国转移到美国直到今天。中国有没有可能在21世纪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我觉得还是有机会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等到有一天,世界科技的发展,整体依赖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贡献时,就说明中国是科技强国了。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内本土会有一大批世界一流大学,一大批世界一流学者,一大批世界一流中文期刊,国内外最好的学术期刊大都是中文期刊,中国的优秀学者,以及国外的一流学者,更倾向于在中国本土的中文期刊发表他们最好的论文;等到那个时候,国际主流的科技论文检索系统的默认检索语言是中文,国际会议上使用的语言都是中文;等到那个时候,外国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都要先学习中文,并以到中国留学为荣。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实现这一梦想绝非易事。中国只有变成科技强国,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而要变成科技强国,中国需要的是一场思想革命。中国,拿破仑预言的睡狮,在21世纪似乎是要醒了,但还需要时间。2012年全年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共16.47万篇,数量世界第二。但统计表明,国人发表的论文有35%以上从未被引用。虚假的繁荣背后反映的是落后的科研评价体系和落后的教育体制,如不从制度上改变,中国只是一个制造垃圾的工厂。只有制造,没有创造;只有重复,没有颠覆。 

中国需要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者、一流的期刊。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人”,只要有了人才,多难的事都能办成。这里的“人”不只指学者,还包括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现在中国到处办孔子学院,效果怎么样不太清楚。但我认为有一件事可能比办孔子学院更有意义,那就是继续简化汉字及其语法,推行汉字国际化。汉语难学,确实难学,难学是因为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不是汉语本身难学。一个四字成语,一句唐诗宋词,一句歇后语,都可能包含太多文化内涵和中国式幽默。比如,我们举一个歇后语,我们形容一个人文武双全时,可以说他这人真是“被窝里放屁——能闻(文)能捂(武)”。中国人一听就被逗乐了,雅俗共赏,外国人得费多大劲才能懂这个? 

但从传播科学技术,阅读中文科技文献角度,中文并不难学。杂七杂八的汉字有几万字吧,但常用字就3500字。如果我们在中国期刊网的科技文献里统计一下出现的汉字,我估计常出现的也就2000字,因为科技文献的用字其实很局限的。这样看来,只要掌握两三千汉字,熟悉基本的语法和本领域的科技术语,即使欧美人用汉语撰写科技论文也是问题不大的。 

我们还可以做一些更具体的预备工作: 

比如,我们国内中文期刊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不再写英文题目和英文摘要,让SCI、EI等主流检索工具接纳中文检索,可以检索没有英文摘要和英文题目的纯中文论文。 

比如,在国内先办出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中英文同时发行,鼓励我们本土的一流学者在上面发表他们的优秀论文。等我们强大了,外国人慢慢都学中文,考中文四六级,那时我们的期刊可以只中文发行。 

比如,我们还可以先从我们发表论文作者姓名的书写方式开始,用汉字姓名宣示我们国人的存在性。等我们牛了,我们(或许我们的子孙)只在国内外的中文期刊发表论文,再也不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书写我们的名字。因为我们是方方正正,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我倡议,让我们的汉字作者名出现在国外英文期刊!你可以在论文投稿时就在论文里备注上我们的汉字姓名。你也可以在论文录用后修改时和编辑沟通,让编辑备注上你的汉字姓名。毕竟,这一要求并不过分。举手之劳,小事不小,至少你可以试试。你认为呢? 

 

               全文链接 http://dx.doi.org/10.1109/TIT.2014.230006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52154-768862.html


下一篇:恶劣科研生态环境中的逆淘汰
收藏 IP: 36.44.146.*| 热度|

45 王德华 罗帆 熊李虎 余海涛 李强子 雷宁 臧兆祥 周忠浩 葛兆斌 张钰鹏 孙东科 曹建军 王启云 郑新奇 武夷山 张骥 常顺利 齐江涛 陈小斌 许巍 王亚娟 王勇 黄育和 郑作龙 刘超 杨金波 周洲 李汝资 杜朝军 王桂颖 翟远征 王林平 华金平 杨正瓴 霍天满 檀成龙 biofans blackrain007 JIANHUN decipherer suixinerlun ARIES007 yunmu neilchau PWANGSEIDO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