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跋集之14:《中国古代思辨认识论及其生态文明启示》导论
转摘自 钟茂初等:《中国古代思辨认识论及其生态文明启示》,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版
《庄子》,是一部充满哲学思想的中华文化经典,是一部通过思辨阐述人类认识以及基于深邃视角指引人类思维的哲学著作。与中国传统哲学其他典籍一样,《庄子》的哲学思想方法,同样可以归为“格物致知”。所格之“物”,就是“卮言” (自然无心之言)、“重言”(借重先哲时贤之言)、“寓言”(禽言兽语、离奇故事等),所致之“知”就是庄子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庄子》所阐述的深刻哲理及其阐述哲理的方法,对于现今社会人们的思考与行为,依然有着许多可借鉴的价值。
读懂《庄子》,首先要知晓庄子的哲理论述方式。
其一,采用寓言、典故等,以格之致知的方式,阐述其思想方法和哲学观点。例如,《养生主》有“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之句,所要阐述的哲学观点是: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最为有效的方式是认识其内在的机理,而后认知到其合理的路径,依靠外在的强力或娴熟的技巧,并不是好的解决方法。这就如同,稍好的庖丁,每年都要更换刀具,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庖丁每月都要更换刀具,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而高妙的庖丁,解牛数千头,其刀刃还象新磨的一样,因为他只是游刃于骨节缝隙处。再如,《大宗师》有“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之句,所要阐述的哲学观点是:所谓“命运”,就是无所偏私的“自然”基于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随机安排。因为,一个人走到窘迫之境,其主导者是谁?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是其天性,父母不可能促使其遭受窘迫;苍天没有偏私地覆盖整个大地,大地没有偏私地载育万物,天地也不可能偏偏让其遭受窘迫。所以,只能是更加无所偏私的“道”之随机安排!
其二,设计与观点对立方的诘问、问话,以有力理据反驳的方式,阐述其思想方法和哲学观点。例如,《列御寇》有“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之段落,其大意是:庄子希望死后给他“天葬”,其弟子们说“天葬的话,大家担心乌鸦和老鹰吃掉您的身体”,庄子反驳说“天葬无非让乌鸦和老鹰吃,土葬无非是让蝼蚁吃。你们不给我天葬而给我土葬,无非是把尸体从乌鸦老鹰那里夺过来给蝼蚁吃,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偏心呢!”庄子以无可辩驳的理据,论述“任何丧葬方式对于死者而言、对于生者而言都没有差别”的认知。
其三,提出重要哲理概念,以层层深入方式论述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进而采用这一概念阐述其思想方法和哲学观点。如,“遁天之刑”“县解”“游心”“坐忘”等。并以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哲理思想。如,《德充符》有“天刑之,安可解”之句,其深刻意涵是:那种内心桎梏(人类长久以来以人为创设的观念对人们的认知刻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恐怕很难解脱。
其四,以精妙的视角,阐述深刻的哲理。例如,《大宗师》有“今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 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之句,其意涵是:如果铸剑工匠在冶炼金属时,金属兴高采烈地说“我要成为宝剑莫邪了”,工匠必定认为这块金属中邪了,否则怎么会说出这么莫名其妙的话来。同样的道理,某人一旦在被化育为“人”的过程中,便兴高采烈地说“我是人,我是人”,造物主也一定会像铸剑工匠一样感到不可理喻。大自然,就是把天地作为铸剑的大熔炉,把造物主作为铸剑的大工匠,我们之所以成为“人”不就是在这样一个铸造过程中而形成的吗?由此可以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与万物没有本质区别!又如,《齐物论》有“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之句,其意涵是:人们应当思考:“贪生”是不是一种被误导的人生歧途、“怕死”会不会是一种流落他乡找不到归途的人生窘境。如此思考,就会认识到,过于看重生死是没有道理的!再如,《则阳》有“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之句,其意涵是:有个国家叫做“触氏国”,这个国家就在蜗牛的左角上;另有个国家叫做“蛮氏国”,这个国家就在蜗牛的右角上。两个国家时常为争地盘而相互交战,时常是出兵不几日便横尸数万兵败而归。站在稍大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利益之争,是何其无谓的!
其五,某些人名、地名,实质上是通过这些词语去表达深刻的哲理。如,《大宗师》有“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于讴,于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之句,其深刻意涵是:认识“道”,不能仅从文字传承、口口相传的间接渠道去认知,也不能仅凭耳聪目明的直接渠道去认知,而是要领悟和阐释。要从万物的根本去领悟,要从宇宙无限空间的角度去领悟,要从无限变化的本质中去领悟,要从众人足以信服认同的角度去阐释。
其六,阐述与老子《道德经》相近思想内涵的内容时,会采用与《道德经》相关内容相近的语句。如,《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之句与《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之论述,有相近的意涵,亦有相近的表述文字。
其七,对于同一人物,尧、舜、孔子、惠施等,在不同篇目中,其言行所代表的哲学观点并不一致,对此要准确区分,不可一概而论。《庄子》只是借用他人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基本上与这些人物的观点无涉。如,在一些篇目中,孔子所表达的言论,代表了《庄子》所持的哲学观点;而在其他篇目中,孔子所表达的言论,正是《庄子》所要批驳的哲学观点。
其八,清代王先谦所撰之《庄子集解》,对于各语句所表达的哲学意涵,搜集整理了历代名家不同的理解。如,关于“齐物论”之篇名,《庄子集解》释为: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之言,如天籁之旋怒旋已,如鷇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尊隶,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生最微之思理”。
由此可见,《庄子集解》的注释,对于理解《庄子》的哲理思想,有重要启示作用。
读懂《庄子》,还要了解庄子的语文表达方式。
其一,《庄子》偏爱形象表达。《庄子》与《道德经》相比,从表达方式来看,老子更为注重字义词义的准确性,而庄子则更为注重用字用词的形象性。例如,“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大宗师》),采用古代肉刑“黥”“劓”的用语,既形象地表达了“深深地灌输人为观念”之义,也明确地表达对于所谓圣贤的“仁义”“是非”观念的否定态度。对于此类用语,不宜采用直译方式释译,而应采用意译方式进行释解。
其二,《庄子》有若干典型句式。如“庸讵……邪?”、“恶乎……?”等。
其三,《庄子》中采用的时人特殊用语、其时的方言用语,如“扶摇羊角”、“迷阳”等。
其四,对于同一词语,在不同情形下,其内涵不尽相同。但根据《庄子》总体的哲学思想以及上下文的联系,不难读懂其不同。如,“物”,有时指代的是“万物”(包含“人”),有时指代“物”(不包含“人”),有时则指代“人”(不包含其他“物”)。对于这些词语,不宜过于刻板地释译其含义,而应根据上下文的语义灵活地释译其意涵。
其五,某些词语,现代汉语中亦保存,但含义完全不同。如,“养生”,应理解为“如何使生命自然而然地养成完成”之意,不能理解为现代语义的“保健养生”。
其六,要读懂和理解《庄子》,要重视上下文的有机衔接。有些段落,上下文之间似乎缺乏联系,实质上是省略了必要的衔接语句。在释译过程中,不妨合理地增益一些衔接文字,就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涵。
其七,《庄子集解》中,对于各字词的含义,作了较为精细、准确的释义。对于理解相关语句的语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书,基于“逻辑合理”的原则,得出了若干新的认识,而不拘泥于传统的解读。例如,对“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的解读,本书作者认为,较为合理的断句应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其意涵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生过程各种相关知识却是无法穷尽的。因此,有限人生,必然伴随着无法穷尽的人生知识,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希望通过掌握人生相关知识,去完善人生过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明知不可行,却要偏要去这样做,其人生必然是无谓的”,这样解读更为合乎庄子的哲学思想。
本书,以《庄子》的思维方法和哲理论述了其对生态文明的启示。要理解《庄子》的现实价值,可借鉴的只是庄子的思想方法,而不是其具体认识。例如,《庄子》中的“自然”,其含义是“自然而然”,并非是当今语言环境中所指称的“大自然”,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庄子的“‘自然’观”理解为“自然观”;再如,《庄子》关于各种动物、植物的论述,只是其寓言故事拟人化的表达,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之理解为庄子的“生态观”。要从《庄子》中获得生态文明启示,应主要借鉴庄子的非同一般的认识事物视角、充满逻辑合理性的思维方法,转而运用于现实中所讨论的生态环境问题。本书作者,即是从这一角度认识《庄子》的生态文明启示,借鉴庄子认识世界、认识事物、认识人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认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的关系,进而获得对人类确定合理行为的启示。兹将本书的生态文明启示例举若干。
1. “鲲鹏”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人类之于之于自然生态系统,犹如,小鸟之于大鹏、朝菌之于大椿,无论其空间规模、还是生命周期,都无法与之相比,无法认识其功能和运行规律。因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是不可取的。
2. “越俎代庖”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机制。人类自作主张地代行其职能,不仅是无效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在未来阶段或未知领域给人类自身带来难以弥补的影响。
3. “樗树无用”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深刻认识自然生态系统的思想,就像长在广袤旷野的大树,有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人们依傍,其认识不会因有用而遭受割裂,也不会去妨碍以为无用的人们。
4. “天籁”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是自然生态系统依靠自身内在维持稳定平衡的机理而实现的,不需要也不可能依靠人类去实现其系统稳定性平衡性、去实现其生态功能。
5.“以明”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非是人类的“生态文明观”与“工业文明观”的是非之争。与其去作价值之争,不如回归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这个逻辑起点去认识。
6. “葆光”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的“源泉”,有其自身运行准则。只要自然生态系统是完好的,那么,它就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完备的功用,人类也就可以永续性地传承。
7. “悦生恶死”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引导人类社会走上“贪图增长忧惧衰退”的发展歧途和发展窘境。
8. “罔两问景”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是很难穷究生态破坏行为的终极责任者。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会通过层层传递的方式,最终传递到生态破坏行为。所以,人类全体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都负有其责任。
9.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试图通过掌握完备的自然知识,去完善人类过程,根本不可能做到。惟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10. “庖丁解牛”的生态文明启示是:面对“生态环境不可持续”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认识生态系统的内在机理,而后认知实现解决问题的合理路径,依靠强力或技巧不是有效的手段。
11. “迁令劝成殆事”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事物,不宜施加人为影响。人类自以为高明地去改造自然的行为,往往是导致生态风险的肇因。
12.“螳臂当车”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人定胜天”思维、“改造自然”思维,与“螳臂当车”思维是一样的。人类以自身力量去侵扰自然,其结果无改于自然系统,而是给自身赖以生存传承的生态环境条件带来难以逆转的危害。
13. “无用大用”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界的人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各种非生物,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其作用。不应以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是否有用来评判自然万物的价值。
14.“支离疏”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各方面的潜能,但是并不要求人类都将其潜能发挥到极致。每个人只需用好极小部分的能力,就能很好地享受生命过程。
15. “无用之用”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人们趋从“有用”以获益,却不懂得以“无用”以保全。对于高风险技术,采取“无用”态度是保全人类赖以生存传承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最高方式。
16. “安之若命”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自然生态系统,有其自身波动,可能给人类带来自然灾害,这是难免的。与其通过改造自然的方式去抵御,还不如坦然面对。应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过多过强的行为,是加剧加频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源。
17. “解其桎梏”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经济至上”这种观念,已经成为工业文明以来人们内心的桎梏,极难改变。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彻底改变“经济至上”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18. “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站在自然生态系统角度来看,那些为了家国利益而体现的道德行为,可能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损耗为手段而实现的。可见,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往往是生态意义上的不道德。
19. “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之说的生态文明启示是:在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人类应当站在与自然界所有物种平等的视角来思考自身行为准则。在“物种平等”的角下,才能摒弃各种无谓损耗自然资源、损耗自然生态环境的分外需求。
20. “浑沌之死”寓言的生态文明启示是:人类不要根据自身意愿想当然地干预自然万物,否则,最终必然伤害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这些“生态文明启示”,是借鉴《庄子》思想方法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引申思考,并不是《庄子》本身已有的认识。
引文格式:钟茂初. 中国古代思辨认识论及其生态文明启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