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员“在位”和“退休”履职表现差异的背后
周 健
张显峰先生的博文《退休再“说”》描述了一种确实存在已久,而且颇具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全国两会上时有上演,同时还在省级两会、县级两会上,精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出现。
猜想一下形成这种精彩现象的背后原因。(1)可能这位官员在位的时候,还没有掌握该部门的绝对权力。所以,他的观点既不能被决策者采纳,也没有机会表达出来(因为纪律的限制,否者可能官位不保)。(2)如果这位官员已经是该部门的绝对权力拥有者,那么他有可能碍于“上头”威慑,或者某些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官员晋升机制等等的限制,从而只好放弃和隐藏自己的真实观点。(3)这位官员在位的时候,可能由于当事者迷,或者还包括被各种原因的忽悠,导致了没有及时发现更新、更有价值的真实观点。(4)这位官员退休后,可能及时更新了自己的立场,或者说变换了观察事物的视角,或者接触了更多真实的信息,从而得出了新的观点。况且,对于一个退休者来说,这时候的“上头”及种种“机制规则”的威慑力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一吐为快也就成了一种风景。当然,这种一吐为快的个人出发点可能还是不尽相同的。很显然,这方面的原因可能还不限于此。
仅就这里谈到的原因而言,一些重要的问题就值得关注了。一是国家在选拨和任用官员的时候,应该广泛应用人格、心理测量工具,力争选出的人员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二是淘汰那些评价官员、任免官员方面的不良机制。三是逐步建立起让官员说真话、干实事的规则。四是剔除那些长期说假话、干假事的官员。五是研究制度设计、实施、评价的系列问题,确保科学决策和规范制度设计与实施管理,尽量减少像国家卫生计生委“拒收红包协议书”之类的制度出台。
作者联络 Email:zhou6789@21cn.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