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2召南8殷其靁·總19

已有 2260 次阅读 2022-5-21 09:47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雷震百里心颤愁,

极目欲穷却无楼。

踪远黑云天地色,

何奈夫役事君侯。*

*和王昌龄《闺怨》韵: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698— 756)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目次:一、原诗  二、殷其雷·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译诗

本文资料源于繁体可复制版《四库全书》,打字软件有记忆,故行文繁简夹杂。文中带*号者为拙笔所加。

一、原诗

共三章,每章六句。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zhì)。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hù)。何斯違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二、殷其靁·小序

《殷其靁·序》:“《殷其靁》,勸以義也。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不遑寧處。其室家能閔其勤勞,勸以義(*忠君)也。”

朱熹《诗序辩说》:“按此詩,無勸以義之意”。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盼望丈夫快回家,哪有劝夫忠君之意。

鄭箋:“召南大夫,召伯之屬。遠行,謂使出邦畿。”

孔疏:“作《殷其靁》詩者,言大夫之妻勸夫以為臣之義。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施王命於天下,不得遑暇而安處,其室家見其如此,能閔念其夫之勤勞,而勸以為臣之義。言雖勞而未可得歸,是勸以義之事也。……召南之大夫遠行從政,經三章章首二句是也。不遑寧處,其室家閔其勤勞,次二句是也。詩本美其勸以義,即具陳所勸之由,故先言從政勤勞,室家之事為勸以義而施,經、序皆得其次。”

*上文鄭箋谓“召南大夫,召伯之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个出差的召南大夫是召伯属下。但下段孔疏提出了疑问:文王并未称王,只是商纣王手下的诸侯,召伯从而只是文王的臣子,诸侯臣子手下是无大夫的。因此,此詩应当是文王将周国都城由岐山前往丰,将岐周一分为二赐封为周公、召公的采邑之后的事,这时召公就是诸侯之卿了,而诸侯之卿之下是可以有大夫的:

孔疏:箋 “此解行役大夫即是王朝之臣而謂之召南者,以其是召伯之屬,故言召南之大夫也。文王未稱王,召伯為諸侯之臣,其下不得有大夫。此言召南大夫,則是文王都豐(*文王将都城由岐山前往丰,今西安西南)、召伯受采之後也。言召伯之屬者,召伯為王者之卿士,《周禮》六卿,其下皆有大夫,各屬其卿,故云‘之屬’。

*孔疏中“六卿”说是有缺陷的。第一, “《周禮》六卿”的“六卿”,按周制,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这六卿【*《周禮注疏卷一·天官宗宰》。鄭玄注《天官》:“鄭司農云置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贾公彦疏:“釋曰:此謂設天地四時之官,即六卿也”】。召伯显然不是这“六卿”之卿。第二,《周禮正義序》: “案《昬(*同婚)義》云三公九卿者,六卿幷三孤而言九”。三公是指天子三相:“太師、太傅、太保,兹惟三公”。“(*孔安国)傳: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者,此惟三公之任)”。“少師、少傅、少保曰三孤。【(*孔安国)傳:此三官名曰三孤。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三公副手),特置此三者】”(《尚書注疏·周官·君陳顧命》)。召伯是在成王时与周公同为三公之二公的,故在文王时并非“三公”,因此文王时的召伯既不是“三公九卿”之卿,也不是“三孤九卿”之卿,故《殷其靁》注疏所说的大夫,也非九卿属下的大夫。”第三,只有一种可能,即《禮記注疏·王制》所说的“諸侯之上大夫卿”,而“其諸侯之下,北面之臣,有上大夫卿,有下大夫,有上士,有中士,有下士,凡五等也”(*《王制》孔颖达疏)。也就是说,本诗孔疏理解的“卿”之大夫,不是“六卿”、“九卿”之卿之大夫,而是排在上大夫卿之后的下大夫。另一方面,从詩面上,得不到出差者是哪一官阶的大夫,也许可能是士,甚至连士都不一定是。站在女人的角度,夫可称君,只要重点放在盼君早归上,读《殷其靁》就不失其重点。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殷其靁,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殷其靁,在南山之陽】

毛傳:“殷,靁聲也。山南曰陽。靁出地奮,震驚百里。山出雲雨,以潤天下。” 朱傳:“興也。殷,靁聲也。山南曰陽。”

鄭箋:“靁以喻號令於南山之陽,又喻其在外也。召南大夫以王命施號令於四方,猶靁殷殷然發聲於山之陽。”

在《小序》一节,孔疏:“‘殷其靁’,靁以喻號令,則此遠出封畿,行號令者也。”

孔疏:傳至“殷雷……天下”, “此靁比號令,則雨靁之聲,故云‘山出雲雨,以潤天下’。《雲漢》(*《大雅·荡之什》)傳曰:‘隆隆而雷’,箋云:‘非雨靁也,雨靁之聲尚殷殷然’,是也。‘雷出地奮’,豫卦象辭也,彼注云:‘奮,動也。靁動於地上,而萬物豫也。’‘震驚百里’,震卦·彖(tuàn)辭也,注云:‘震為靁,靁,動物之氣也。靁之發聲,猶人君出政教以動國中之人,故謂之震,驚之言警戒也。靁發聲百里,古者諸侯之象,諸侯之出教令,警戒其國疆之内。’是其義也。此二卦皆有靁,事義相接,故并引之,以證靁喻號令之義也。靁之發聲,止聞百里。文王之化,非唯一國,直取喻號令耳。山出雲雨者,《公羊傳》曰:‘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雨天下者,其惟泰山乎!’是山出雲雨之事”。

何斯違斯,莫敢或遑?

解“何”、何斯之“斯”、違斯之“斯”:

毛傳:“何,此君子也。斯,此。違,去。遑,暇也。”

鄭箋:“何乎此君子,適居此,復去此,轉行遠,從事於王所命之方,無敢或閒暇時,閔其勤勞。”

孔疏:傳“何此君子”至笺“复去此”, “傳言‘何此君子’,解‘何’,字何為我此君子乃然。‘此’(*指何此君子之“此”)非經中之‘斯’(*何斯之‘斯’),故傳先言‘何此君子’,乃訓‘斯’為‘此’。箋‘何乎此君子’,亦謂傳中‘何此君子’,亦非經中之‘斯’。言‘適居此’,經中‘何斯’之此,言我君子行於遠方,適居此處,今乃復去离此,轉向餘國,‘去此’者,經中‘違斯’之此也。《集注》有‘箋云’,定本於此無‘箋云’,誤也。”

朱傳:“何斯,斯,此人也。違斯,斯,此所也。遑,暇也。”

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振振】毛傳:“振振,信厚也。”朱傳同。

哉(zī)】陈第卷一:“哉,音資。” 顾炎武卷一:“哉,十六咍”。

《集韵卷二平聲·十六咍》(宋·丁度等):“哉才,將來切《說文》言之間也,一曰始也,古作才”。“哉(韻補牋(*jiān同笺)西切”(乾隆朝《欽定叶韻彚輯卷三·五微》)。“哉,《韻會小補》以力切,《擊壤歌》(*《论衡·感虚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同上卷五十四·陌錫職叶韻》) 。

句解:鄭箋:“大夫信厚之君子,為君使,功未成,歸哉歸哉!勸以為臣之義,未得歸也。 *詩面并无劝夫尽臣义勿归。

章解

孔疏:“殷其……归哉”,“言殷殷然靁聲在南山之陽,以喻君子行號令在彼遠方之國。既言君子行王政於遠方,故因而閔之,云何乎我此君子,既行王命於彼遠方,謂適居此一處,今復乃去此,更轉遠於餘方,而無敢或閒暇之時,何為勤勞如此。既閔念之,又因勸之,言振振然信厚之君子,今為君出使,功未成,可得歸哉?勸以為臣之義,未得歸也。”*孔疏此解与郑笺同,一个“劝”字尽洩牵强意。

朱傳:“南國被文王之化,婦人以其君子從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詩。言殷殷然靁聲則在南山之陽矣,何此君子獨去此而不敢少暇乎,於是又美其德,且其早畢事而還歸也。”

*朱熹的“早畢事”自然也是推测的,但比郑、孔的“勸以為臣之義,未得歸也”合理。“劝”字是得说出来的,而“”可以是心想的,不必说出来的,况人不在一起,“劝”是做不到的,“心想”是必然的。婦总不敢说不让夫完成君命就回归吧,“冀其早畢事而還歸”在情理之中。

    第二章:殷其靁,在南山之側(zhì)。何斯違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殷其靁,在南山之側(zhì)】

毛傳:“亦在其隂與左右也。”

孔疏:傳传“亦在……左右”,“上‘陽’直云‘山南’,此云‘側’,不復為山南,三方皆是。隂,謂山北。左,謂東。右謂西也。” *这应当是从北向南看,才有“左,謂東。右謂西也。”

側(zhì)】朱傳:“側,叶莊力反。”顾炎武卷一:“側,二十四職。” 《集韵卷十八入聲下二十四職》:“側,禮色切?文旁也”。乾隆朝《欽定叶韵彙辑五十四·十三職》:“側,阻力切,傍側”。

何斯違斯,莫敢遑息?

毛傳:“息,止也。”朱傳同。

     第三章:殷其靁,在南山之下(hù)。何斯違斯,莫或遑處?振振君子,歸哉歸哉(zī)

【下(hù)

毛傳:“或在其下”。鄭箋:“下,謂山足。” 朱傳:“下,叶後五反。” 顾炎武卷一:“下,音戶。”

處?

毛傳:“處,居也。”

四、译诗

隆隆雷震南山陽,君此行远敢不忙?盼我仁君早还邦。

雷出地奮南山翼,君此远行怎敢息?盼我仁君早还归。

雷动万物南山麓,君此向远居何处?盼我仁君早还屋。

  2022年5月15日星期日, 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39532.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2召南7羔羊·總18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2召南9摽有梅·總20
收藏 IP: 171.83.55.*|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9: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