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诗经》笔记:叶韵——问君能否押《诗》韵?

已有 8561 次阅读 2021-8-31 11:30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访古協韵君不眠,

魏晋以降清亦然。

方音世变化千里,

經生儒子费周年*。

 

*和高适(見前篇)《除夜》韵: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目次:

一、叶(xié)无“葉”(yè)

二、问君能否押《诗》韵?

三、叶韵:一种方法,属概念和种概念

四、反对派:陈第和顾炎武

五、朱熹的灵活与随意

六、解第二节押韵

 

*同《诗经》笔记二,本文资料多用可复制的繁体(无标点)版《四庫全書》,打字软件有记忆,故行文简繁夹杂,甚歉。并恭请读者指正文中标点错误。文中有记号*者,为敝笔所加。

 

一、叶(xié)无“葉”(yè)

“树叶”之“叶”中有繁体的“葉”,而“叶韵”之“叶”,音、意皆“協”。其原体是“旪”字。旪 ,“《韻會》:古文協字。《前漢·五行志》:旪用五纪。注:旪,和也。餘詳十部六畵。亦作叶”(《康熙字典》标点版第435页) 。“十”部之“協”,许慎《说文解字》称“協之同和” (同上第86页)。

 所谓“十”部之“協”,是提醒:稍不注意,很容易将“協”与“心”部的“恊”相混淆。后者的解释有,“《博雅》:怯也。《廣韻》:以武力相恐也”(同上第101页)。

 另,叶韵之“叶”也通“汁”(同上第552页)。汁另亦“音協,與協通。和也”(《辞海》第六版第2526页)。

 

 二、问君能否押《诗》韵?

 不仅我们当代使用汉语拼音的人读《诗经》,会遇到该押韵时却不押韵的情况,即使是隋唐以降的古人用他们的“今音”读《诗经》也是如此。例如唐儒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在《毛诗注疏》中对《诗经》所作的音義,有的能押上,很多則不能押,有时他干脆不作音義。这种情况在朱熹的《诗经集传》中也时有发生。这可见押《诗经》之韵有多不易。

 故《四庫全書》对宋儒音韵学家吴棫的《韻補》作序说:

 “《詩》三百篇之有韻,固不待言矣。若夫《易》之爻、象、彖(*tuàn释卦义辞)、(*易学《繫辭》),《書》之明良賡歌,《儀禮》之祀醮 (*jiào古婚娶祭神禮)嘏(gǔ )辭(*古祝受祭者(尸)辞),《春秋左傳》之繇(zhòu)詞(占卦辞)歌諺句,語短長率皆協韻,雖或出於旁通,假借而實合乎音律之自然。下及《國語》《史》《漢》諸書,老莊、荀、楊、韓、歐諸子其叙述之詞,間出韻語,亦皆脗(*吻)合。世變既遠,經生學子役於詞賦聲偶,雖讀其書而不知其韻,識者病之。”

  朱熹在谈到“后人”读先秦文字感到音韵不協时,特别强调魏晋以降以“今音”读古音不協一代不如一代:

 “漢不如周、魏晉不如漢、唐不如魏晉,本朝又不如唐”(《四庫全書·朱熹语录卷八十·叶韵》)。

 从《诗经》中挑出几例,问君能否押其韵?

 1、《国风·周南·关雎》

  郑玄分五章,每章四句,下引第三、四、五章。偶句末字(“之”字不入韵)今音读之,服与側、采与友、芼与樂不押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锺鼓樂之。”

  2、《國風·鄭風·有女同車》

  共两章,每章六句,每句四字。第一章“華”与“車”“琚”“都”不押韵;第二章“忘”“将”,与“英”不押韵:

“有女同車,顔如舜華。将翱将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顔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3、《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共八章,每章四句,第四章“務”与“戎”不押韵:  

   “兄弟鬩(xì)于墙,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4、《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共六章,每章八句。第三章“服”与“國”不押韵: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共武之服,以定王國。” 

   5、《商頌·殷武》共六章

   第四章“遑”与“嚴”不押韵,“福”与“國”不押韵: 

   “天命降監,下民有嚴。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國,封建厥福。”

 

 三、 “叶韵”:一种方法,属概念与种概念

 当隋唐人用其“今音”读古人韵文遇不協时该怎么办呢?明代音韵学家陈第(1541~1617)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说:古“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以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既然有韵,怎么会今音不協古音?那是因为“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埶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讀古之作,不免乖剌(*别扭)而不入。”不協怎么办?陈说,“於是悉委之叶。”

  什么是叶?協即今音与古音不協,改音以赓和。这一点,乾隆在为《欽定叶韻彚(*汇)輯》所作《凡例》中有说明:

“韻有‘通’、有‘轉’、有‘叶’。音可徑‘通’者曰:通東冬支微之類是也。音必‘轉’而後通者曰:轉江與東、佳,與支之類是也。此皆韻之本通者也。若韻不通而音相近,如魚虞之與支微,或音韻迥異而反切以通之,即平仄亦相和會,是皆謂之‘叶’。通韻部分一定本自諧聲,無待徵引臚(lú)列(*罗列)。叶韻則改音從叶。轉韻亦須别為反切,與叶相類。”

《叶韻彚輯》提出了若干叶韵方法的原则,其中有两条大概最应记住:

 一是,叶韵要有古书文字证明。

 “轉叶之韻必引韻語為證。或不拘韻語,但係古書正文,先儒音讀即皆援引以實之。”即证明叶韵之韵在古文字中有这样的发音。叶韵之韵是有古根之葉。

 二是,叶韵重音不拘泥于字义。

“叶韻只取聲音不拘字義,如《詩》以‘不知德行’叶‘何用不臧’,是用去聲敬韻之‘行’,叶作‘杭’音,與陽韻行列之行殊别,唯音同而字異,是以列之。閲者須即此類推,乃知本韻與叶韻非重出也。”

上述“不知德行”来自《国风·邶风·雄雉》(共四章每章四句)第四章: 

百爾君子,不知德行(háng)。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 

陆德明《经典释文》:行,下孟反;臧,子郎反。

朱熹《詩經集傳》:行,下孟反;叶户郎反(háng)。

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一》:“行,音杭。釋名行伉(kàng)也,伉足而前也。伉古平聲,今有杭形兩音,古則絶無‘形’音也。”陈第用于作证的有:《诗经》的《卷耳》《雄雉》《北風》《大叔于田》《丰》《鴇羽》《七月》《東山》《六月》《沔水》《大東》《十月之交》《北山》《何草不黄》《大明》《緜》《公劉》《蕩》《抑》《崧高》。

顾炎武《诗本音》:行,戶郎反;臧,唐。

 今音读古音遇不協而改音,始于隋唐经学家、训诂家和历史学家颜师古(581-645年名籀zhòu字师古)“註《漢書》,創為合音之說”(《毛诗古音考·序》);规模化于南宋古音韵和训诂学家吴棫(1100-1154)的五卷叶韵书“《韵補》出”(同上);以及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大量使用吴棫《韵補》的叶韵。明河南按察使、右副都御使,应天巡抚、弘治丙辰(1496年)进士陳鳳梧(生卒不详,江西泰和人,著《四书六经集解》《修辞集》等)对《韵補》有好感,他在为《韵補》作序中说:

“宋儒吳才老博學好古,迺(nǎi乃)采輯古經傳子史協韻分為四聲,各釋其音義,彚成一書名曰《韻補》。其援引該博(*渊博)、考據精當,誠有功於文字之學。晦菴(*朱熹号)先生作《詩集傳》悉本其韻以協三百篇之音,其見信於大儒蓋不苟也。”

朱熹也说,叶韵始于吴棫,他又学吴。门徒问他:“《詩》叶韻有何所據?而言曰:叶韻乃吳才老所作。某又續添減之。盖古人作詩皆押韻,與今人歌曲一般。今人信口讀之,全失古人詠歌之意” (《朱熹语录卷八十·叶韵》)。

叶韵是方法,是今音读古音遇不協而改音以使協。这样,在叶韵的过程中就可能包含着对与错。但发生错误的时候并不改变“叶”的方法这一内涵,这是叶韵这一概念的内涵或叶韵的属概念。而最后押韵有误和正确只是叶韵这一概念的外延或叶韵的种概念。《叶韻彚輯》的问世本身也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叶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它的批评没有停止过,吴棫受到的批判最厉害。

《四庫全書》为陈第《毛诗古音考》作《序》说:

“自顔師古註《漢書》,創為合音之說,後人遂以意屬讀(*连读)茫無定律,至吳棫《韻補》出,而龎襍(*同杂)割裂古音,彌失其真”。

这个失真,主要是指吴棫虽从古文古音作叶韵,但也经常脱离秦汉古文,根据魏晋尤其是从宋的著作和一些伪书中去做叶韵。《四庫全書》(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为吴棫《韵補》撰提要》,在肯定其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点:

“蓋棫音《詩》音《楚辭》皆據其本文推求古讀,尚能互相比較麤(*同粗)得大凡。故朱子有取焉。此書(*指《韵補》)則泛取旁搜無所持擇,所引書五十種中下逮歐陽修、蘇軾、蘇轍諸作與張商英(1043-1121字天觉,北宋后期官僚)之偽《三畧》(*西汉末黄石公著《三略》見《武经七书》),旁及《黄庭經》(*魏晋时道家养生修仙书)、道藏諸歌,故參錯冗襍,漫無體例”。且在韵部问题上“顛倒錯亂,皆亘古所無之臆說。世儒不察乃執此書以誣朱子。其傎(*同顛)殊甚然。自宋以來著一書以明古音者,實自棫始,而程迥(*字可久南宋学者著《四声韵》等)之韻式繼之,迥書以三聲通用、雙聲互轉為說,所見較棫差的今已不傳。棫書雖牴牾(dǐ wǔ矛盾)百端,而後來言古音者皆從此而推闡加密。故闢其謬而仍存之,以不没篳路繿縷之功焉。”

《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五(*1780)年的下則言辞,也算最激烈之一了:

“按《宋志》,吳棫有《毛詩·叶韻補音》十卷,又《韻補》五卷。陳振孫(1179- 1261,浙江安吉人, 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書錄解題》亦同其《叶韻補音》惟釋詩三百篇。《韻補》則泛濫無律,所采凡五十家下至歐陽修、蘇轍,所用亦據為古音,殊不足取,今已詳加駁正著之於録。後人不察,泛稱朱子作《詩集傳》尊用其說,遂不敢稍議。棫書不知朱子所據者乃十卷之《叶韻》,非五卷之《韻補》,又不知《朱子語録》有吳才老《補音》甚詳然,亦有推不去者之說也。炎武(*顾炎武)精别古音故獨摘其謬,然亦不辨棫有二書。世人以此冒彼,致誣朱子之誤,則尚未及詳檢耳。然其考据明確以為篤信棫書者,迷途之導,固不為無助焉”(为顾炎武《韵補正·提要》)。

 

 四、反对派:陈第和顾炎武

 陈第和顾炎武(1613 -1682,明末清初经学史地和音韵学家)是根本否认叶韵说的。

 乾隆四十五(1780)年《四库全书》为顾炎武《诗本音》作《提要》说:

“國朝(*本朝)顧炎武撰音學五書之一也。其書,主陳第《詩》無叶韻之說。即:本經所用之音互相參考,證以他書,明古音原作是讀,非由遷就,故曰本音。每詩皆全列經文,而注其音於句下;與今韻合者注曰《廣韻》某部;與今韻異者即注曰古音。”

乾隆四十二(1777)年《四库全书》在《毛诗古音考·序》中详解了陈第用来验证古音的“本证”“旁证”法,肯定其首功,但也不吝指出了陈第的毛病:

國朝顧炎武作《詩本音》,江永(1681-1762,清著名经学家语言学家)作《古韻標凖》,以經證經,始廓清謬論而開除先路,則此書(*《毛诗古音考》)實為首功。大旨以為古人之音原與今異,凡今所稱叶韻,皆即古人之本音,非隨意改讀、輾轉牽就。如母必讀米,馬必讀姥(*康熙字典音mǔ与母同。諸韵書分母姥二音),京必讀疆,福必讀偪之類。歷考諸篇,悉截然不紊。又《左》《國》《易象》《離騷》《楚辭》《秦碑》《漢賦》,以至上古歌謡箴銘頌贊,往往多與詩合,可以互證。於是排比經文,參以羣籍,定為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以探古音之源;旁證者,他經所載,以及秦漢以下去《風》《雅》未遠者;以竟古音之委,鉤稽(*查核)參驗,本末秩然,其用力可謂篤至。雖其中如‘素’音為‘蘇’之類不知古無四聲,不必又分平仄。‘家’又音‘歌’,‘華’又音‘和’之類,不知為漢魏以下之轉韻,不可以通三百篇,皆為未密。然所列四百四十四字言必有徵典、必探本、視他家。執今韻部分妄以通轉古音者,相去盖萬萬矣。”

《毛诗古音考·序》的批评,反映了以今音读古诗的困难。这种困难可能来自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古音,这种差异源于方音本身就是多样化的,而且諸儒師本身就是口含方音。这样,同一个字韵会有不同。故有时同一个字收于什么韵,见仁见智,如陈第与顾炎武的注音就不同。这也反映了叶韵作为一种方法,即使根据古书之音,但因时代、地域方音差异、儒士方音多样性,也会出“错”。故叶之“错对”都是叶。

朱熹就认为,有时今音中的方言与《诗经》的古音是相合的,今古韵不同,可能也是因为古人韵部窄(*划分细密即韵部量多),今人韵部宽(*韵部量少,古往今来韵部越来越少,韵越来越宽),故《诗经》中也会有让人搞不明白的韵:

“《詩》音韻間有不可曉處,因說如今所在方言亦自有音韻與古合處子升(*姓温495-547年,北魏至东魏时文学家)因問今‘陽’字,却與‘唐’字通‘清’字,却與‘青’字分之類,亦自不可曉。曰:古人韻踈(shū同疏)後世,韻方嚴密,見某人好考古字,却說‘青’字音自是‘親’,如此類極多”(《朱熹语录卷八十·叶韵》)。

朱熹所说今方音有的可能与古音通,笔者有体会。陈第《毛诗古音考·卷四》读“去”为“库”。在我做知青在赣北插队的村庄,说“去”就说“kù”,说“到哪里去?”,有文言气:“到hei li kù”。说“他”,说“gú”,“他的”发音为“gú gei”。我这是亲耳听到“去”發“kù”音。不过,陈第给的本证和旁证,只能给出“去”的韵母,声母k不知是来自何方?去与库两字同韵,声母不同无碍押韵。他的如下证明,对读者来说,读“库”读“qù”都能押韵(《毛诗古音考·卷四》):

 去【音庫】

 本證《雲漢》(《诗经·大雅·荡之什》):

 “旱既大甚,黽勉畏去。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旁證

 1、宋玉(约前222年战国末期)《神女賦》:

 “顧女師,命太傅。歡情未接,將辭而去。”

 2、賈誼(前200-前168西汉文学家)《鵩鳥賦》:

 “發書占之,谶言其度,曰野鳥入室,主人將去。” 

 3、東方朔(前161-前93西汉文学家)《七諫·哀命》:

 “固時俗之溷(hùn)濁兮,志瞀(mào)迷而不知路。念私門之正匠兮,遙涉江而遠去。” 

 4、《古詩》(*两汉无名氏):

 “步出城東門,遙望江南路。前日風雪中,故人從此去。” 

 5、盧諶(*284-351晋文学家)《贈崔温詩》:

 “何武不赫赫,遺愛常在去。古人非所希,短弱自有素。”

 此外,前文,陈第所说:“行”,“古則絶無‘形’音”。此话是“说有易说无难”,说“绝无”,更是难上难。中国汉字一字多音多义,是自古以来的事,这在“行”上也不例外。陈第《毛诗古音考》引用较多的西汉易学家焦赣(Gòng或焦贡字延寿)的《易林》,其“行”字就分别有韵“ing”和“ang”,仅各擧三例:

韵ang:

“大壮 心壮无良,猖獗妄行。触抵墙壁,不见户房”(《易林·上·经卷四》)。

“睽 心志无良,伤破妄行。触墙鳜璧,不见户房”(《同上卷五》)。

“升 三乌鸳鸯,相随俱行。南到饶泽,食鱼与粱。君子长乐、见恶不伤”(同上)。

韵ing\eng\en

“剥 甲戊己庚,随时转行。不失其心,唐季发愤,擒灭子婴”(同上卷三》)。

“蒙 家在海隅,绕旋探流。王孙单行,无妄以趁。固阴冱寒,常冰不温”(同上)。

“坤 甲戊己庚,随时运行。不失常节,咸逢出生。各乐其类,达性任情”(同上卷四)。

进一步,我们来看《诗经》中“服”、“國”各自古音发音的差异,以及陈第和顾炎武在这个问题上留给我们的疑存。

以本文第二节“问君能否押其韵?”中《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的第一、三章为例(第一章共八句,第三章后四句):

“六月棲棲(xī),戎車既飭(chì)。四牡騤騤(kuí),載是常服(bī)。玁狁孔熾(chì),我是用急。王於出徵,以匡王(yì)。”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bī)。共武之服(bī),以定王國(yì)。” 

 程俊英、蒋见元的《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用清音韵学家江有诰(?-1851年)的《诗经韵读》,标各章所属韵部和每个押韵的字。

    他们给“服”、“國”皆标“之部”,用反切法押韵:服(扶逼反,入聲),國(古逼反,入聲)(程,第500页)。根据反切法,其所用两字中,取第一个字“扶”、“古”的声母如f、g作为“服”和“國”的声母,取第二个字“逼”的韵母i、i为“服”和“國”韵母。这样“服”为“fi”,“國”为“gi”。这是按江有诰的韵书所得读音。这两个读音无法书写,而入聲很早就消失了,现在的闽粤和江西等地的方音中是否尚有这种留存,不得而知。

不知《易林》的“服”的声母如何,但其收韵是i,例如:

“比 三涂五岳,去危入室。凶祸不作,桀盗尧服。失其宠福,贵人有疾”(《易林·上经卷五》)。

陈第和顾炎武的“服”之声母,不同于《诗经注析》的“f”。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一》有“服音逼(bī)”,陳在本证、旁证中说:“音逼。徐藏曰:‘服’見於《詩》者凡十有六皆當為蒲北切而無與房六(lù)叶者。愚按:不特《詩》《易》,古辭皆此音。”并特别说:“北音必。‘背’亦以此得聲。《行葦》(*大雅·生民之什)‘黄耈(gǒu)台背’,《桑柔》(荡之什*大雅)‘職涼善背’,皆此讀。” 顾炎武《诗本音·卷五·小雅·六月》注音“服”也为“蒲北反”。   

对“國”字,陈第(卷二)“音役”,在本证和旁证中却注音“域”,说自西汉郑司农至晋朝、南朝宋(*265-479)皆读此音;并说“國”也韵“德”、“賊”和“塞”: “范曄(398-445)《光武贊》以國韻‘塞’。袁宏(328-376)《三國名臣贊》以韻‘德’,謝靈運(385-433)《鄴中詩》以韻‘賊’,顔延之(384-456)《皇后策》亦韻‘塞’,皆可據而證也。”其本证所列《毛诗》17篇和7个旁证中,“國”皆收韵于i。

顾炎武《诗本音》对《六月》注 “國音德”,其“德”在其《本音》中收韵于e陈第(卷二):“德音‘的’。凡《詩》之‘德’皆此音,‘得’亦此音”。而陈第对‘德’的本證和旁证中,德均收韵于i。

  查《易林》,國、域、德、得收韵于i:

 “坤 招殃来螫,害我邦国。病伤手足,不得安息”(《易林》上經卷一)。

 “大畜 天厌周德,命与仁国。以礼靖民,兵革休息”(同上)。

 “需 雀束求粒,误入罔域。赖逢君子,脱复归息”(同上卷二)。

 “离 比目四翼,来安我国”(同上卷二)。

 “师 春城夏国,长生之域。可以服食,保全家国”(同上)。

 “大过 中原有菽,以待蹇食。饮御诸友,所求大得”(同上)。

  无妄 阴衰老极,阳见其德” (同上)。

 “游 四马过隙,时难再得。尼父孔圣,击而不食”(同上卷三)。

 “随 举趾振翼,南至嘉国。见我伯姑,与惠相得”(同上)。

 “谦 两足四翼,飞入吾国。宁我伯姊,与母相得” (同上)。

 “离 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辅政扶德,以合万国” (同上)。

 “丰 安仁尚德,束邻慕义,来安吾国”(同上卷四)。

 “同人 两足四翼,飞入家国。宁我伯姊,与母相得” (同上)。

 “大有 岁暮花落,阳入阴室。万物伏匿,岁不可得” (同上)。

 “革 鸽求鱼食,道遇射弋。缯加我颈,缴缚两翼。欲飞不能,为羿所得” (同上)。

 “履 十五许室,柔顺有德。霜降归嫁,夫以为合。先王日至,不利出域” (同上)。

 “革 天厌禹德,命兴汤国。被社衅鼓,以除民疾”(同上)。

 “否 天厌周德,命与南国。以礼静民,兵革休息” (同上卷五)。

 “夬 嘉门福喜,缯帛盛织。日就为得,财宝敌国” (同上)。

 “复 羔羊皮革,君子朝服。辅政天德,以合万国” (同上)。

 “损 后稷农功,富利我国。南亩治理,一室百子” (同上)。

 陈第、顾炎武距《诗经》年代久远,他们对《诗》古字的声母和韵母的理解,可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不仅在“國”的收韵上表现出来,而且在其声母到底是y、d上也表现出来了。

 根据现代著名音韵学家对先秦声韵系统的研究,先秦“服”和“國”的读音,不说现在,即使在陈第、顾炎武所在朝代也是无法读出的:

 在瑞典汉学家高本汉(1889-1978)系统中,先秦“服”的韵母和声母分别为bʰ  iūk 。                在董同龢(1911-1963江苏如皋人,1932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系統中,先秦“服”的韵部“之”,韵母和声母分别为bʰ、juək

 在周法高(1915-1994,世界三大汉语言学家之一,台大中文系教授)系統中,先秦“服”的韵部为“職”, 韵母和声母分别为b、jwək

 在李方桂(1902 -1987,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语言学界公认的美洲印第安语、汉语、藏语、侗台语之权威学者)系統中,先秦“服”的韵部“之”, 韵母和声母分别为b、jək

 两汉时,“服”的韵部均为“職”。其韵母在魏晋南北朝分别为jək/jok、jwok;在隋唐一直收韵于k,如iuk/ juk,声母为bʰ/ b(链接:服《上古音韵-汉字「服」韵书集成_服中上古音韵-国学大师  http://www.guoxuedashi.net/zidian/yy_25910h.html)

國”在下列先秦声韵系统中的读音:

 高本漢:声母k,韵母wək

 王力(1900 -1986中国著名语言学家):韵部-職,声母k,韵母əuk。

 董同龢:韵部之,声母k,韵母:  uək  。

 周法高:韵部-職,声母k,韵:wək。

 李方桂:韵部-之,声母k,韵母ək

 从魏晋到南北朝“國”的韵部均为“德”,韵母为ək或wək

 (链接:國《上古音韵》_汉字「國」韵书集成_國中上古音韵-国学大师  http://www.guoxuedashi.net/zidian/yy_14572g.html)

 陈第、顾炎武不认可叶韵,认为只要找到古音能够押上韵,就不是叶韵。但实际上他们找到的古音,有多古?是否真正押上韵,一字多音时,到底那个才算得上押对韵的古音,是有存疑的。陈第意识到,尽管用了本证和旁证,有时还是找不到能够押韵的古音,押韵有错也是没法子的:

“攷據列本證、旁證二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采之他書也。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音,參錯以諧,其韻無非欲便于歌咏可長言嗟嘆而已矣”(《毛诗古音考·自序》)。

 既然目的不过是为了便于歌咏,“参错以谐”难道不就是他们否定的叶韵吗?说“参错以谐”也是为了“便于歌咏”,实际上是对自己全盘否定叶韵之否定。太执泥于必须完全押上古音,看来不太可能,既然不可能完全做到,其必要性是否也就打了折扣呢?

陈第遇到了不押韵的句子,他不敢象吴棫那样去改音,而是改句子,这个改句子不是改写,而是把能够押韵的句子与不押韵的句子换个位子,便完成了押韵。他称这是“借读”:

 “愚編《毛詩古音攷》,自《周頌》外,皆頗可讀,尚有數章從古以為不叶者,則不得不闕之矣。夫闕疑古道也,何敢強為之解。然反覆咏之,只在句讀上下之間於義不悖、於音實叶謹條於左,蓋求其韻,而不得不容不借讀以諧其聲也”(《毛诗古音考·卷四》)。陈第列出了六个借读,举前三例如下:

 1、《國風·陳風·東門之枌》第二章: 

 “穀旦于差(音磋),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娑字与原字不押韵。陈第让“穀旦于差”与“南方之原”换位,称“借讀”,就此完成押韵:

 “南方之原,穀旦于差(音磋),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毛诗注疏》中陆德明《经典释文》:“差,郑初佳反,王音嗟,《韩诗》作“嗟”,徐七何反。沈云:‘毛意不作嗟。’案毛无改字,宜从郑读。”“娑,桑何反。”   

2、《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第五章: 

 “决拾既佽(cì),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擧柴(音恣)”。

  柴字与调字不押韵,陈第让“决拾既佽”与“弓矢既调”换位,称借读,就此完成押韵:

 “弓矢既調,決拾既佽,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毛诗注疏》中陆德明《经典释文》:“佽音次,《说文》子利反,…… 柴,子智反,又才寄反,《说文》……士卖反。” 

3、《大雅·荡之仕·桑柔》第十六章:

“民之未戾,職盗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lì)”。

詈字与寇字不押韵。陈第让“民之未戾”与“職盗為寇”换位,称“借读”,就此完成押韵: 

“職盗為寇,民之未戾。涼曰不可,覆背善詈”。

《毛诗注疏》中陆德明《经典释文》:“詈,力智反”。

陈第够智慧的,敢用借读的办法,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有陈第无奈的。他说:“周頌三十一篇半不可叶……其半又可叶……然不得不闕之,以俟博雅君子矣。語曰待其人而後行,其有待也夫。”(同上)。


 五、朱熹的灵活与随意

陈第遇到的困难,早在隋唐至宋元就有。在朱熹看来,叶韵并非《诗经》之后的事,之前古人的文章中就有了。

有人问朱熹,叶韵是否自古就有还是《诗经》之后才有的,朱熹说(摘自朱子語類卷八十》):

當時如此作。古人文字多有,如此者,如正考父(*正考父春秋时宋国大夫,孔子七世祖)鼎銘之類”。

“然古人文章亦多是叶韻,因舉《王制》及《老子》叶韻處數段”。

既然如此,在字韵上太过于严苛并没什么意思:

“古人情意温厚寛和,道得言語自恁地好,當時叶韻只是要便於諷詠而已,到得後來一向於字韻上嚴切,却無意思”。

最重要的是,朱熹认为,学《诗经》以学其内容为第一位,是否叶韵是第二位的。

 “只要音韻相叶,好吟哦諷誦,易見道理,亦無甚要緊。今且要將七分工夫理會義理,三二分工夫理會這般去處。若只管留心此處,而於《詩》之義却見不得,亦何益也?

可是,下面n个例子,让人觉得朱熹太随意了 (見《四庫全書·韵補·提要》)。 

  1《國風·周南·漢广》  

 “漢之廣矣,不可泳(wāng)思。江之永(yàng)矣,不可方思。”  

 朱熹《诗经集传》为让“泳”字叶廣字,读泳为“叶于誑反”,永为“叶弋亮反”,让人觉得诧异。 

  2、《国风·召南·行露》

  共三章。第二、第三章每章各六句。第二章和第三章各有一“家”, 《诗经集传》让一“家”两韵:前“家”收韵于u,后“家”收韵于ōng。 

“谁谓雀无角(lù)?何以穿我屋?谁谓女(rǔ)无家(gū)?何以速我獄?虽速我獄,室家不足!”

 朱熹:角叶盧谷反。家叶音谷。 

“谁谓鼠无牙(wēng)?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gōng)?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従!”

 朱熹:牙叶五紅反。家叶各空反。

 其实,偶句押韵,两“家”均为奇数句,不押便是。 

 3、《国风·召南·驺虞》

 共二章,每章三句。朱熹一“虞”两音: 

“彼茁者葭(jiā),壹發五豝(bā),于嗟乎騶虞(yá)!”  

 朱熹:虞叶音牙。 

“彼茁者蓬,壹發五豵(zōng),于嗟乎騶虞(wēng)!” 

 朱熹:虞,叶五紅反 

  4、《國風·邶風·绿衣》 

“絺(chī)兮绤(xì)兮,凄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朱熹让風“叶為愔(yin)反”,以让“心”与之叶。《四庫全書·韵補·提要》说:《诗经集传》“風音為愔反之類。為此書所無者不可殫舉。” 

  5、《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弁》

  共八章,第二章有 

“踧踧(dí)周道,鞫(jū)爲茂。我心憂傷,惄(nì)焉如。假寐永歎,維憂用。心之憂矣,疢(chèn)如疾 

“草”“搗”“老”三字同韵,朱熹不是改“首”字以谐前三字,而是改前三字为ou韵以叶“首”。

 陆德明《经典释文》对草没音義,捣作丁老反,本或作㿒(dǎo)。《韩诗》作“疛”,除又反,义同。

 陈第对“草”無音義。对“道”音島(卷一),对老音柳(卷一)、擣和首無音義。

 顾炎武《诗本音·小雅》对道音晧、草音告,老音晧、擣音晧,首音有。

 逻辑上,朱熹和顾炎武都没有找到“首”的古音有收韵于ao的例子。对顾炎武来说,宁可不押韵,也不能改前三字。对朱熹而言,前三个正好有音收韵于ou的例子,改一改,全都押上韵,未尝不可。可朱熹的灵活,多少都会让人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可疑”(《钦定叶韵汇辑·凡例》)。

 

 六、附:本文第二节《诗》押韵

 下列,引用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義》、朱熹《诗经集传》、陈第《毛诗古音考》、顾炎武《诗本音》等。

 1、《国风·周南·关雎》

 第三、四、五章。偶句末字 “之”字不入韵。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bī)。悠哉悠哉,輾轉反側(zhí)。

“参差荇菜,左右采(cǐ)之.窈窕淑女,琴瑟友(yǐ)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锺鼓樂(lāo)之。” 

【服(bī)】陆德明没有对“服”、“側”、“采”和“友”作音義。朱熹:服叶蒲北反。陈第(卷一)服音逼(bī)。

【側(zhí)】朱熹和陈第均未对“側”注音。顾炎武:側音職。《康熙字典》标点版第36页:“《唐韻》阻力切zhì。”用唐韵对找古音而言,年代不古。

【采(cǐ)】朱熹:采叶此禮反。陈第(卷一)采音泚(cǐ)。顾炎武:音海

友(yǐ)朱熹:友叶羽已反。陈第(卷一):音以(yǐ)。顾炎武:古音以。

【芼(mào)】陆德明:毛报反(mào)。朱熹:芼音帽叶音邈之。陈第无注音。顾炎武:音号。

【樂(lāo)】陆德明: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朱熹:樂音洛之。陈第(卷一):音撈(lāo)。顾炎武:陸德明音五教反;音效。陈第与顾炎武薬字声母和声调不同。 

 2、《國風·鄭風·有女同車》

 共两章。

“有女同車(jū,gū),顔如舜華(fū)。将翱将翔,佩玉瓊琚(jū)。彼美孟姜,洵美且(jū)都。

“有女同行,顔如舜英(yāng)。将翱将翔,佩玉将将(qāng)。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車(jū,gū)】陆德明:“同车,读与《何彼襛矣》诗同。……华,读亦与《召南》同”。《召南·何彼襛矣·小序》陆德明:“车音居,他皆放此。《释名》(*东汉末刘熙作)云:‘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音尺奢反,云舍也,韦昭(204-273)曰:‘古皆音尺奢反,从汉以来,始有居音。’”

 这两个东汉人,刘熙与韦昭,一个认为車字古音居,今音尺奢;另一个,则相反。

“曷不肃雍?王姬之车”目下,陆德明又:“车,协韵尺奢反,又音居。或云古读华为敷,与居为韵。后放此。”陆德明用了刘熙的说法,車字古音居。

    陈第(卷一)却说:車音姑。顾炎武《诗本音·召南·何彼襛矣》:則与陆德明同:車,古音居。

【華(fū)】見上,陆德明:古读华为敷。陈第(第一卷) :華音敷。顾炎武《诗本音·召南·何彼襛矣》:華音敷。 “恒 春草荣华,长女宜夫”(《易林·上·经卷四》),華收韵于u。 朱熹《诗经集传·郑风·有女同车》说:華音芳无反,朝生暮落。

《康熙字典》标点版第1007页:“《詩·本音》灼灼其華。《註》音敷。《考》《詩》如常棣之華,顏如舜華,維常之華,叶車韻。隰有荷華,叶下都韻。黍稷方華,叶下途韻,凡七見,皆讀敷。又《唐韻古音》亦音敷。郭璞曰:江東謂華爲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

《國風·召南·何彼襛矣》有:“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車”在后,押前面的“華”韵。陆德明注“車”古音有chē、ju两读,选哪一个呢?陈第、顾炎武都选了ju。朱熹在他们之前就把问题说透了,若“車”读尺奢反(chē),則无法押韵:

 “叶韻恐當以頭一韻為準,且如‘華’字叶音‘敷’,如有女同車》是第一句,則第二句‘顔如舜華’當讀作‘敷’字,然後與下文,‘佩玉瓊琚’、‘洵美且都’,都皆叶。至如《何彼穠矣》‘唐棣之華’,是第一韻,則當依本音讀。而下文‘王姬之車’,却當作尺奢反,如此方是?”(《朱子語類卷八十·叶韵》)。

 其实,吴棫的《韵補》之“華”也是“芳無切”,这说明《韵補》很多地方也是依据古音的。《钦定叶韵卷四·七魚虞叶韵》不仅肯定了,这一点,同时也指出了,《易》《诗经》《楚词·九歌》《易林》和西汉杨雄的《反离骚》、东汉范晔的《后汉书》和魏伯阳的《参同契》,也均音“華”为fū。 

英(yāng)】,陆德明未注音。朱熹《有女同车》:英音于良反。陈第(卷二):英音央。顾炎武《有女同车》:英音央。“噬嗑 姑芝饵黄,饮食玉英”(《易林·上·经卷四》)英收韵于ang。《康熙字典》标点版第992页:英“…yāng又《唐韻古音》于良切,讀央。…《毛詩·本音》舜英、重英、瓊英、美如英,俱叶韻讀央。” 

 3、《小雅·鹿鸣之什·常棣》

 共八章。第四章。

 “兄弟鬩(xì)於墙,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rǔ,wǔ)。” 

 【鬩(xì)】《毛诗注疏》陆德明《经典释文》:阋,许历反。

 【務又作侮】《毛诗注疏·常棣》孔颖达《疏》解《小序》:“《外传》云:‘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则此诗自是成王之时,周公所作,以亲兄弟也。但召穆公见厉王之时,兄弟恩疏,重歌此周公所作之诗以亲之耳”。

《毛诗注疏》陆德明《经典释文》:“务如字,《尔雅》云‘侮也’,读者又音侮。此从《左传》及《外传》之文。”陈第(卷三): 務音侮。顾炎武:務,《春秋左氏傳》作侮。 

【戎(rǔ)( wǔ)】,《毛传》:戎,相也。郑玄释“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久也犹无相助己者”。陆德明对“戎”没有音義。

 朱熹读戎作汝。朱熹批评吴棫《韵補》叶韵的不当,说“吳才老《補韻》甚詳,然亦有推不去者。……如‘外禦其務’叶‘烝’也,‘無戎’才老無尋處,却云:‘務’字古人讀做‘蒙’,不知‘戎’,汝也。汝、戎二字古人通用,是協音。‘汝’也,如:‘南仲太祖,太師皇父,整我六師,以修我戎’(《大雅·荡之什·常武》)。亦是協音汝也”(《朱熹语录卷八十·叶韵》)。

 其实吴棫《韵補》的“務”有两音。一是遭批的、作謨逢切,明确指明于“《毛詩》:兄弟鬩於墻,外禦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左氏傳》作侮未詳”(卷一·上平聲·一東)。二是作迷侯切,“事也。劉楨《瓜賦》:‘豐細異形,圓方殊務,揚暉發藻,九采雜糅。糅平聲’”(卷二·下平声)。这种一字多音,《韵補》的“國”也是一例:“國,古祿切。邦也。徐陵(*507~583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柑詩》:上林雜嘉樹,紅柑間修竹,萬室擬封君,千林挺荆國”(卷五·入聲)“國,越逼切。邦國,釋名:國域也”(参閲《周礼·秋官·蝈氏》)(《韵補》同前)。

陈第:戎音武。陳在【務】目下说:“務音侮。以《左傳》引詩作侮也。與戎不叶,吳棫讀務為蒙,以叶戎,亦無可據。愚疑或武字之誤,蓋戊字古武字也,戊戎相近,安保無譌讀武?于《常棣》《常武》(*見《大雅·荡之什》)音義俱順姑存之以俟達者”。陈第这话有点猜的意思。至少想象力是有的。

顾炎武认为戎字有两音,但在《常棣》中应读汝:“每有良朋烝也無戎。考戎字,《詩》凡四見:《旄丘》三章,與東同韻;《出車》五章與蟲、螽、忡韻;此章則與務韻;《常武》首章,與父、祖韻。疑古戎字有汝音,故又訓為汝。《民勞》《崧高》《烝民》《韓奕》(*均《大雅》诗)《箋》(*郑玄)竝(*同并)云:‘戎猶汝也’。元熊朋來(*南宋1274年进士江西丰城人)《丑經》說曰:‘此詩[外禦其務]當以《左傳》侮字為據;[烝也無戎]與《常武》[以修我戎],竝當音汝。《崧高》[戎有良翰]即[汝有良翰]。《民勞》[戎雖小子]即[汝雖小子]。’可見古者戎汝同音。吳氏改‘務’音‘蒙’而不顧《左傳》引《詩》之文失之矣”(《詩本音·卷五》)。 

4、《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共六章,第三章后四句。 

 “有嚴有翼,共武之服(bī)。共武之服(bī),以定王國(yì)。” 

  【服(bī)《毛诗注疏》陆德明未对“服”音義。

  【國(yì)《毛诗注疏》陆德明未对“國”音義。

   朱熹《诗经集传》:國,音于逼反。 明·陈第(卷二):國音役。

  “役,營隻切。古從人,今從彳。《說文》戍邊也”(《广韵·卷五入聲》,用广韵访古音亦欠古但比唐韵好)。

  顾炎武:“共武之服(蒲北反),共武之服(見上),以定王國(德)。”

  其余详见第四节。 

  5、《商頌·殷武》

  共六章。第四章。 

 “天命降監,下民有嚴(áng,zhuāng)。不僭不濫,不敢怠遑。命于下國(yì),封建厥福(bī)。 

【嚴(áng,zhuāng)】,《毛诗注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没对嚴音義。朱熹《诗经集传·商颂·殷武》:“嚴叶五刚反(昂)。”又有“吳氏云:‘嚴字恐是莊字,漢人避諱,改作嚴字’。某後來因讀《楚辭·天問》,見嚴字都押入剛字、方字去,又此間鄉音,嚴作戶剛反,乃知嚴字自與皇字叶。然吴氏豈不曾看《楚詞》?想是偶然失之”。“‘下民有嚴’,叶‘不敢怠遑’。才老欲音嚴為莊,云‘避漢諱’,却無道理。某後來讀《楚辭·天問》見一嚴字乃押從莊字,乃知是叶韻嚴讀作昂也。《天問》才老豈不讀?往往無甚意義,只恁打過去也”(《朱熹语录卷八十·叶韵》)。

 陈第的意见(卷四)与吴棫相同:“嚴,音莊.漢明帝諱莊,改莊,助為嚴,助以其音之同也。古人改易名姓如陳、田、馬、莽之類皆字異音同。”“旁證《天問》勲闔夢生,少離散亡,何壯武厲,能流厥嚴。”

 顾炎武的看法最独特,他认为:“遑”不入韵,嚴与監、滥押(an)韵,國音德(陈第的“德”读dì,顾炎武的德均读dé),福方墨反:

“天命降監(銜\鑑二韻),下民有嚴(嚴韵)。不僭不濫(勘韵),不敢怠遑。命于下國(德),封建厥福(方墨反,此章以平去通為一韻,遑字不入韻)”。

 《康熙字典》的观点与吴棫、陈第相同,其标点版第143页:

 “𡅾《唐韻》語杴切《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䉷。……《正字通》(*明崇祯末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漢明帝諱莊,攺莊助爲嚴助,莊光爲嚴光。……《釋文》嚴,劉音莊,左傳作莊。漢明帝名莊,攺爲嚴。《後漢·𨻰紀傳》不復辦嚴卽時之郡。《註》嚴讀曰裝。……○按《詩》商頌,下民有嚴。朱子叶剡剛反,與下遑叶。古嚴與莊本同音,故漢避明帝諱,攺嚴爲莊,似不必別增叶音也。”

【福(bī)】,《毛诗注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没对福音義。朱熹《诗经集传·商颂·殷武》:福音笔力反。明·陈第(卷三):“福音偪(bī)。《賈誼傳》疏者或制大權以福天子。顔師古註:福,古逼字。《說文》从示畐聲”。陳从《小雅》《大雅》《鲁颂》《商颂》列举本證12条,证福读偪(bī)。陈第旁證9条略。

顾炎武《诗本音》各处“福”均作“方墨反”。

《康熙字典》标点版第805页:福“又叶筆力切,音偪bī。《詩·大雅》自求多福。《儀禮·士冠禮》介爾景福。俱叶上德字。《正字通》福本有偪音。說文从示畐聲。賈誼治安策,疏者或制大權,以福天子。乃偪譌爲福,非福與偪通也。諸韻書誤以爲福、偪同音共義,合爲一,蓋未詳毛詩、儀禮及安世房中歌、班固明堂詩,福皆讀偪,與偪義不相通也。韻會職韻逼字註云,通作福。字彙福與逼同,尤非。”

 

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02186.html

上一篇:[转载]转许渊冲文《中学时代的浮光掠影》 ——兼析前后两个南昌二中
下一篇:《詩經》笔记:新说未必都比旧说好
收藏 IP: 171.83.5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