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11《秦風》4《蒹葭》·總129

已有 375 次阅读 2024-12-6 14:45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溯洄道阻百折灘,

賢者易退進卻難。

那方逺望断秋水,

白露未晞蘆蕩瀾。*

*和劉禹錫《竹枝詞》其三韻:

瞿塘嘈嘈十二灘。此中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瞿塘】瞿唐峽亦稱夔峽,長江三峽之首。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巫山大溪。【十二灘】瞿塘十二個風浪險惡的十二灘頭。【嘈嘈】流水下灘聲。【等閒】無端。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中堂優秀詩人。因任過太子賓客(唐代官名,正三品,掌侍從規諫等),故時稱“劉賓客”。與柳宗元善,人稱“劉柳”;又與李白多有唱和而並稱“劉白”,有《劉夢得文集》和《劉賓客文集》。

文中带*號者为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三章,每章八句。

·蒹(lián)(jiā)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曦(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從之,道阻且右(yǐ)。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顧炎武《詩本音》卷三:本句“二‘之’字亦可入韻”。

二、蒹葭·小序

《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

鄭箋:“秦取周之舊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為諸侯,未習周之禮法,故國人未服焉。”陸音義:“蒹,古恬反。被,皮寄反。”

孔疏:“作《蒹葭》詩者,刺襄公也。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敎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禮以敎之。禮者為國之本,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故刺之也。經三章,皆言治國須禮之事。”

朱熹《詩序辯說·蒹葭》:“此詩未詳所謂,然《序》說之鑿,則必不然矣。”

三、章字詞解

第一章:

(lián)(jiā)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從之,道

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毛傳:“興也。蒹。薕。葭,蘆也。” 陸音義:“薕音廉。” 朱傳:“蒹音兼,葭音加。賦也。蒹似萑,而細高數尺,又謂之薕。葭,蘆也。兼葭未敗,而露始為霜。秋水時至百川灌河之時也。”

孔疏:傳“蒹葭……後興”,“‘蒹,薕’,‘葭,蘆’,《釋草》文。郭璞曰:‘蒹似萑而細,高數尺,蘆,葦也’。”陸璣《疏》云:‘蒹,水草也。堅實,牛食之令牛肥彊。青、徐州人謂之蒹,兖州、遼東通語也’。《祭義》說養蠶之法云:‘風戾以食之’。注云:‘使露氣燥乃食蠶’。然則戾為燥之義。下章‘未晞’謂露未乾為霜,然則露凝為霜,亦如乾燥然,故云‘凝戾為霜’。探下章之意,以為說也。八月白露節,秋分八月中,九月寒露節,霜降九月中。白露凝戾為霜,然後歲事成,謂八月、九月葭成葦,可以為曲薄充歲事也。《七月》云:‘八月萑葦’。則八月葦已成。此云白露為霜,然後歲事成者,以其霜降草乃成,舉霜為言耳。其實白露初降己在用矣。此以霜降物成,喻得禮則國興。下章‘未晞’、‘未已’,言其未為霜則物不成,喻未得禮則國不興。此詩主刺未能用周禮,故先言得禮則興,後言無禮不興,所以倒也。”

蒼蒼】毛傳:“蒼蒼,盛也。白露凝戾為霜,然後歲事成興;國家待禮,然後興。”

鄭箋:“蒹葭在衆草之中蒼蒼然彊盛,至白露凝戾為霜則成而黃。興者,喻衆民之不從襄公政令者,得周禮以敎之則服。

孔疏:箋“蒹葭……則服”,“箋以序云‘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當謂民未服從,國未能固,故易傳用周禮敎民則服。”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伊】毛傳:“伊,維也。一方,難至矣。”朱傳:“伊人,猶言彼人也。一方,彼一方也。”

孔疏:傳 “伊維……難至”,“伊,維,《釋詁》文。傳以詩刺未能用周禮,則未得人心。則所謂維是得人之道也。下傳以遡洄喻逆禮,遡游喻順禮,言水内有得人之道,在大水一方,喻其遠而難至。言得人之道,在禮樂之傍,須用禮樂以求之,故下句言從水内以求所求之物,喻用禮以求得人之道。故王肅云:‘維得人之道,乃在水之一方。’一方,難至矣。水以喻禮樂,能用禮則至於道也。”

鄭箋:“伊當作繄,繄猶是也。所謂是知周禮之賢人乃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 陸音義:“繄,於奚反。”

孔疏:箋“伊當……言遠”,“箋以上句言用周禮敎民則民服,此經當是勸君求賢人使知周禮。故易傳以‘所謂伊人’,‘所謂是知周禮之賢人,在大水一邊,假喻以言遠’,故下句逆流、順流喻敬順,不敬順,皆述求賢之事。一邊,水傍。下云在湄、在涘,是其居水傍也。”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

毛傳:“逆流而上曰遡洄,逆禮則莫能以至也。”鄭箋:“此言不以敬順往求之,則不能得見。” 陸音義:“遡,蘇路反。洄音回。”朱傳:“遡音素。洄音回”。

孔疏:傳“逆流……以至”,“《釋水》云:‘逆流而上曰遡洄,順流而下曰遡游。’孫炎曰:‘逆渡者逆流也,順渡者順流也。’然則逆、順流,皆謂渡水有逆順,故下傳曰‘順流而涉見,其是人渡水也’。此謂得人之道在於水邊,逆流則道阻且長,言其不可得至,故喻逆禮則莫能以至。言不得人之道,不可至。上言得人之道,在水一方,下句言水中央,則是行未渡水,禮自來水内,故言順禮未濟,道來迎之。未濟,謂未渡水也。以其用水為喻,故以未濟言之。箋以伊人為知禮之人,故易傳以為求賢之事,定本‘未濟’作‘求濟’,義亦通也。”

朱傳:“遡洄,逆流而上也。”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毛傳:“順流而涉曰遡游。順禮求濟,道來迎之。”鄭箋:“宛,坐見貌,以敬順求之則近耳,易得見也。”陸音義:“宛,紆阮反,本亦作苑。易,以豉反。”

朱傳:“遡游,順流而下也。

朱傳:“宛然,坐見貌。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

章解:

孔疏:“蒹葭……中央”,“毛以為,蒹葭之草,蒼蒼然雖盛,而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為霜,然後堅實中用,歲事得成,以興秦國之民雖衆,而未順德敎,必待周禮以敎之,然後服從上命,國乃得興。今襄公未能用周禮,其國未得興也。由未能用周禮,故未得人服也。所謂,維是得人之道,乃遠在大水一邊,大水喻禮樂,言得人之道乃在禮樂之一邊。既以水喻禮樂。禮樂之傍有得人之道,因從水内求之。若逆流遡洄而往從之,則道險阻且長遠,不可得至。言逆禮以治國則無得人道終不可至。若順流遡游而往從之,則宛然在於水之中央。言順禮治國,則得人之道,自來迎已,正近在禮樂之内。然則非禮必不得人,得人必能固國,君何以不求用周禮乎!鄭以為,蒹葭在衆草之中,蒼蒼然彊盛,雖似不可彫傷,至白露凝戾為霜,則成而為黃矣。以興衆民之彊者,不從襄公敎令,雖似不可屈服,若得周禮以敎,則衆民自然服矣。欲求周禮,當得知周禮之人。所謂是知周禮之人在於何處?在大水之一邊,假喻以言遠。既言此人在水一邊,因以水行為喻。若遡洄逆流而從之,則道阻且長,終不可見。言不以敬順往求之。則此人不可得之。若遡游順流而從之,則此人宛然在水中央,易得見。言以敬順求之,則此人易得。何則?賢者難進而易退,故不以敬順求之,則不可得。欲令襄公敬順求知禮之賢人,以教其國也。”

朱傳:“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第二章: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曦(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葮萋萋,白露未晞

萋萋】毛傳:“萋萋,猶蒼蒼也”,朱傳同。 陸音義:萋,本亦作,七奚反。”

】毛傳:“晞,乾也”,朱傳同。鄭箋:未晞,未為霜。” 陸音義:晞音希。”

孔疏:傳 “晞,幹”,《湛露》云匪陽不晞,言見日則乾,故知晞為乾也。彼言露睎,謂露盡乾。此篇上章言白露為霜,則此言未晞謂未乾為霜,與彼異,故箋云‘未晞,未為霜’也。”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毛傳:“湄,水隒也。” 陸音義:湄音眉。隒,魚檢反,又音檢。”

孔疏:傳“湄,水隒”,“《釋水》云:‘水草交為湄’,謂水草交際之處,水之岸也。’《釋山》云:‘重甗,隒。’隒是山岸,湄是水岸’,故云‘水隒’。”

朱傳:“湄,水草之交也。”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毛傳:“躋,升也”。鄭箋:“升者,言其難至,如升阪。” 陸音義:躋本又作,子西反。”

朱傳:“躋,升也,言難至也”。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毛傳:“坻,小渚也。”陸音義:“坻,直尸反。”朱傳:“坻音遲。小渚曰坻。”

孔疏:傳“坻,小渚”,“《釋水》云:‘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然則坻是小沚,言小渚者,渚、沚皆水中之地,小大異也。以渚易知,故繫渚言之。”

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從之,道阻且右(yǐ)。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巳

【采采】毛傳:“采采,猶萋萋也。”朱傳:“采,叶此禮反。采采,言其盛而可采也”。

未巳】毛傳:“未巳,猶未止也。”朱傳:“已,止也。”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毛傳:“涘,厓也。”朱傳:“涘,叶以、始二音”。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yǐ)】毛傳:“右,出其右也。”鄭箋:“右者,言其迂迴也。”

孔疏:傳 “右,出其右”,“此說道路艱難,而云‘且右’,故知右謂出其右也。若正與相當,行則易到,今乃出其右廂,是難至也。箋云:右,言其迂迴。出其左亦迂迴。言右取其涘、沚為韻。”

朱傳:“右,叶羽軌反。右,不相直而出其右也”。顧炎武:“右音以”。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右音以,亦音意。本證《竹竿(*《衞風》總59)》‘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蒹葭》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洄從之,宛在水中沚’”。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毛傳:“小渚曰沚”;朱傳同。陸音義:“涘音俟。迂音于。沚音止。”顧炎武《詩本音》卷三:“二‘之’字亦可入韻”。

四、譯詩

譯詩1:賢人難求

蘆葦青青白露霜,賢人在水那遠方。逆流道阻且又長,順流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密白露濕,賢人遠在水草地。逆流道阻步難移,順流就在沙州裡。

蘆葦蔥蘢白露稀,賢人遠在對岸堤。逆流道阻進疲憊,順流就在島上會。

譯詩2:現代愛情詩——她在水中央

蘆葦青青白露霜,我愛在水那一方。逆流道阻且又長,順流她在水中央。

蘆葦密密白露濕,我愛遠在水草地。逆流道阻且難至,順流她在沙州裡。

蘆葦蔥蘢白露稀,我愛相隔對岸堤。逆流道阻且難止,順流她在島上憩。

2024928日星期六,2024126日星期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463184.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11《秦風》3《小戎》·總128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11《秦風》5《終南》·總130
收藏 IP: 59.172.185.*|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2 1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