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wenweir 人生三境界:读书—写书—被写成书。欢迎访问 语文味网;网址: http://www.yuwenwei.net/

博文

十一年前深圳市广泛讨论的一篇高三争议作文

已有 1860 次阅读 2015-5-4 15:31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堂2015年5月4日按:2004年,我给深圳市高三年级出的一模统考作文是以“孤独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有一篇题目为《映阶碧草自春色》的学生作文,两位评卷老师都打不及格(36分为及格)。复查老师反映到我这里,我认为差不多可以打满分。当时每周一期的《深圳特区报》教育版,围绕这篇作文讨论了一个月之久,影响相当广泛。下面是我当时发表在《深圳特区报》的评论文章,和那篇学生作文。时间过得真快,十一年过去了。)





 程少堂:不及格还是优秀——一篇作文的命运

 

    20040402     深圳特区报

 

2004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中有两道作文题,其中一道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认为:“孤独的坏处就算不是一下子被我们感觉得到,也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坏处却深藏不露:消遣、闲聊和其他与人交往的乐趣掩藏着巨大的,通常是难以弥补的祸害。青年人首先要学习的一课,就是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叔本华这样谈“孤独与幸福”固然值得玩味,不过你也许有自己的观点、经历或感受……

请以“孤独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需要说明的是,叔本华这里所说的“孤独”,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孤独有所不同,它既包括了我们通常理解的孤单,更包括了独处、静处的生活方式。众所周知,承受这种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必备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正是叔本华的本意所在。而当代青少年最缺乏的就是这种承受孤独的能力,通俗地说,他们最耐不得寂寞。这固然有时代的原因(现代城市病),但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因此,这个话题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也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当然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作文评分主观性历来较强,为避免误差太大,考试组织者安排每篇作文由两位老师独立评分,在允许的误差(7分)范围内,取两位老师打出的平均分,作为该考生作文的最后得分。

根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作文满分为60分,分为基础等级(满分50分)和发展等级(满分10分)。就基础等级而言,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表达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就可以打满分50分。在发展等级分方面,依据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等4大方面共12个小评分点,评分时不求全面,一点突出者按等级打分,只要有一点很突出就可以打满分10分。

根据上述高考评分标准,两位评卷老师都给《映阶碧草自春色》打了不及格分32分(36分为及格),转化为百分制,就是不到54分。

评卷审查人员问过两位评卷老师:打这篇作文不及格的理由何在?得到的解释大体是这样:首先是离题,其次是中心不明确,再次是语言平淡。

这篇作文真的离题了吗?真的中心不明确吗?综观全文可知,作者是使用对比的手法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前半部分,写小时候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没有玩伴而“感到无尽的孤独”,但台阶上的几棵青草给了孤独的“我”以无尽的慰藉,使幼小的“我”感到孤独而不寂寞。甚或我们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了那几棵青草,幼小的“我”尽管孤独,但心灵却是幸福的。这种感受是很真挚的,它勾引起我们对童年生活如诗的回忆——我们不是也曾经爱过一棵幼嫩可人的小树、一枝婀娜柔美的杨柳、一片火红迷人的枫叶、一朵清香扑鼻的野花?文章后半部分写搬到新居以后,居住条件改善了,虚情假意的交际多了,但内心却分明失去了平静和幸福感,因而“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这不是很切合题意吗?中心不是很突出吗?文章的内容既纯粹又充实,感情既细腻又真挚。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立意深远——那几棵小草,那一抹绿色,不是大自然的缩影?不是“我”儿时的精神家园?小时坐在台阶上等待童年玩伴的出现,“年岁渐长”之后,对成人世故世界的抵牾,不是在呼唤赤子之心归去来兮?我甚至要说,作者无意(也可能有意)之下,在一篇小文章中写出了大主题,一个既旧又新的大主题——现代都市人性的异化。

从表达上看,该文既符合文体要求(他写的是文体感很强的抒情性记叙文,或叫抒情散文),又结构严谨,不仅语言流畅干净,而且字迹也工整娟秀。

这里我想特别说说这篇文章的语言。这篇作文的语言很有品位,因此值得仔细品味。先看文章的标题。拟题能力是作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拟题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这篇文章以杜甫名诗《蜀相》中的句子“映阶碧草自春色”作标题,既非常凝练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非常恰当地表现了话题与文章的主旨。语文素养不好的学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这篇文章用词生动精细,句式灵活多变,文笔优雅凝练(可推测小作者古文背得好),有意韵有味道,很多句子像诗一样优美。你看开头写得多漂亮啊:“果真是‘润物细无声’啊……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台上一盆盆鲜艳的花朵静静的(地)接受春雨的洗礼,那如宝石般透明亮泽的花蕊,苍翠欲滴的叶子,着实可爱。”文笔干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开头劈头一个“果真”——这个“果真”以少胜多,有大将风度,有几个学生会用、敢用?第二段的“凝望”“丰姿”“拂过”虽都是平常词汇,但用得准确、生动而传神。第四段写几棵小草:“他们独自在风中无力的(地)摇摆”,请注意作者用的是拟人的“他们”而不是“它们”,用的是孤单的“摇摆”而非美丽的“摇曳”。我相信小作者是绝对会用“摇曳”这个词的,“摇曳”多美啊!但他知道这里只能用“摇摆”而不能用“摇曳”。第五段写道:“于是,每当我坐在石阶上等待时,小草成了我唯一的伙伴。我扶摸他们,他们向我轻轻点头。春天是多雨的季节,每当下雨我都会蹲在屋檐下,看这小草雨中的欢快的舞姿。”请注意,小作者这里用的是“扶摸”而不是“抚摸”,是“小草雨中的欢快的舞姿”而不是“小草在雨中摇摆”——只有这些特定的词语才能恰当表现作者当时特殊的情感。是的,孤立地看,这都是些很普通很朴素的字眼,但由于蕴含了作者独特的情感,表面在写草,实际在写自己的情,因此它们都变成为很美的词句。临近文章结尾处又写道:“这时,我想起了那几棵可爱的小草,那是真正的生活啊!不用受人支配,不用看人脸色,独自在雨中起舞。”这里又是“起舞”而不是“摇摆”,而且用“独自”点题——这种用词的精细难道不是思想的精细、情感的精细?而结尾那两句“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更是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而且作者用的是“一抹”而不是“一片”,显示出小作者的匠心。这就是语文素养啊!

这分明是第一档的作文(可在55分——60分之间打分),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可以打满分(只有个别书写笔误)。最后,经过研究,评卷审查人员给这篇作文改判为58分。

给这样的作文打不及格,不只是反映了老师的认识水平问题,也直接间接地反映了我市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面对一流的作文,我们作教师的为什么会“审美疲劳”,又如何克服这种“审美疲劳”,值得深思。不过那是后话。

 

 

 

学生作文:映阶碧草自春色

 

果真是“润物细无声”啊……我独自坐在窗前,看着窗台上一盆盆鲜艳的花朵静静的(地)接受春雨的洗礼。那如宝石般透明亮泽的花蕊,苍翠欲滴的叶子,着实可爱。

我凝望着这迷人的丰姿,正在出神。不知何时,我心头拂过一阵凉意。那台阶下的几棵绿草,还那样可爱吗?

那是在我的旧家楼下的一抹绿色。五年前,我还住在一个旧的住宅区内。那时的我,正是十岁出头的顽童,每天有十个小时以上呆在家中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可是,当时的那种屋村里住的都是上年纪的老人,我那些相识的玩伴都住在很远的地方。所以,童年的我总感到无尽的孤独。日子总是那样的难过。我常常坐在屋外大门口的台阶上,等待玩伴的出现。也许一个这般大小的男孩,只会在这般无奈的情形下,才会去留意身边细微的事物。就是在这时,我结识了台阶下的那几棵青草。

台阶经不住岁月的考验,早已裂开。上面的水泥脱落下来,才令这几棵小生命得以艰难的(地)钻出来。当然,它不能像在花丛中的同类长得那般繁茂,周围都是冰冷的水泥,他们独自在风中无力地摇摆。

于是,每当我坐在石阶上等待时,小草成了我惟一的伙伴。我扶摸他们,他们向我轻轻点头,春天是多雨的季节,每当下雨我都会蹲在屋檐下,看这小草雨中的欢快的舞姿。

后来,我终于搬到了一个新的住宅区。这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楼下孩童的喧闹声响彻天空,到处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惜,我已不再是一个躁动的儿童。年岁渐长,父亲慢慢带我接触一些他圈子中的人。他时常告诉我,何时应该笑,何时应该忧,何时应该痛苦,何时应该沉默。我总是被迫会见一些奇怪的人,并且皮笑肉不笑地同人交谈。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几近麻木了。

又是一年春节,四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家里摆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我的家里,也一下子变成了会客室。我独自坐在窗前,观赏着雨中的花朵。刚刚送走一批客人,终于得以清静一下。这时,我想起了那几棵可爱的小草,那是真正的生活啊!不用受人支配,不用看人脸色,独自在雨中起舞。

我怀念那石阶,怀念那一抹绿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887300.html

上一篇:少堂志林(138):研究杰出教师是成长为一流名师的“快速通道”
下一篇:少堂志林(139):趣答“为何基本不回应个别人对语文味的攻击”
收藏 IP: 219.133.118.*| 热度|

2 王安良 苏铁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