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新于2022-08-24
安全驾驶体会30条1、永远保持足够的车距。2、 一旦出现盲区,就要假定有情况(人或车冲过来)3、 切勿疲劳驾驶4、树立起这样的意识: 你永远是车流中的一分子,前后左右都可能有车,你的安全就是保证不与他们之中任何一方碰撞。5、保持平和的驾驶心态6、安全警示标志要足够远,足够显眼7、要知道,很多路人是不懂交规的8、 要知道, 移动汽车不是那么精确的9、行车要看得远一点10、变道时最好略微加点速。11、适度交谈。12、开车时绝不接打电话,尽量少操作中控按钮13、养成停车拉手刹/启动看档位的习惯14、拐弯/停车不要怕麻烦15、安全的速度取决于行驶环境16、多观察路牌,不要完全依赖导航17、开车门前, 先看看18、 倒车注意事项三点:全程保持人车距离,指挥者绝对避免站在车与墙中间,驾驶员打开两个前车窗19、宁可付出小代价,也要避免大的损失。20、别总指望自己的运气好21、 对交规和他人心存敬意22、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和车辆的性能,包括智能驾驶23、既莫欺山,更莫欺水24、 远离大货车、危化品车、泥头车。25、不能停车的地方不能停,特别是高速公路、隧道内、唯一车道以及视觉盲区内26、别在高速驾驶时试验新功能,特别是与驾驶相关的功能27、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28、警惕高速40~60 码的陷阱29、提前预警30、电动汽车要尽可能避开高温下工作,高温下暴晒。
本人从2009年取得驾照,至今有10多年行车经验,开过的车型也有十几种了。这些年来,跑过的地方有江浙沪粤的大城市,也跑过川青甘藏等山区险地,行程不下20万公里。行车中我喜欢总结一些安全驾驶的规律与想法,在此愿和车友们分享,希望抛砖引玉。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车距就是避免车祸最好的保障,而车辆配置再好再安全,其作用也远远比不上保持车距 。
我曾经碰到两次惊险的情况,一次是深夜跑长途,从宁德返回东莞的高速路上,我车速100码左右,前面一辆重载货车突然不打灯就变到我的车道上, 车距仅50米左右, 顿时把我吓坏了, 急刹车、鸣喇叭、打双闪一连串动作做下来,眼睁睁看到车子马上就追尾撞上了,估计车距也就不到50公分了,车子才拉开距离。 有幸避过了一难。
还一次是白天过东莞汽车总站边上的路,道路拥堵等了好久, 绿灯放行时大家都在加速,突然前车刹车,我们相距不到8米,一脚急刹车子还是追上去了,所幸又没有追上!后来查看行车录像,一辆小车从对面车道急速转到我方车道,前车急刹,差一点酿成事故,吓了我一大跳。 再往前走不到150米,这辆白色LIVINA再次突然停车,一辆汽车从右边辅道进入主车道,这屁车又没有征兆突然停了,我赶忙急刹,吓得脚都软了, 赶紧从旁边超过,不敢跟在这辆死神之车后面了。
经过这两次教训,我学到的经验就是: 行车时的车距始终要保持比你感觉安全的车距再多50%的距离,以充分保障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这样做唯一不好的是经常有不自觉的车会插队到你前面。 为了安全计,碰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遵守这个原则,降速调整到这个距离。
盲区指驾驶员视线不能看到的区域。 行驶上驾驶员的盲区是动态变化的, 变化程度可能还非常大。 盲区大时如果不保持警惕,就可能出现事故。 比如驾车经过停下的大客车旁边, 或者经过巷子或房屋边的路口时,或者植物浓密视线不好的路口, 或者山路过弯时, 盲区瞬间变得很大。 如果车速过快, 一旦从盲区出来汽车/摩托/单车/小孩/动物等,往往司机没有反应的时间, 极易出事故。 这也是非常容易出事的地方。
有一次在深圳我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从一密集停车的小区开出来,准备出去。由于车辆太多,几乎看不到旁边出来的人,我鸣了几次喇叭缓缓行驶,还是有个骑摩托的人突然从两部车中间闯了出来,冲到我车前。如果不是我脚在刹车上一把踩住,他恐怕难逃一劫。 为了记录现场,我现在车子也装上了行车记录仪,防止万一出事时有据可查。
我表哥曾经历过这样一次车祸,有一次在外办差回来,他坐在副驾驶位,车行山路上坡弯道, 开在对方来车的道上,突然上面冲下来一辆大货车,两车来不及避让剧烈相撞,驾驶员当场死亡,表哥头部受伤也差点因公殉职了,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
复杂路况行车,盲区不停变化,风险明显增大,驾驶员一定要遵守交规,多作预防:遇弯道多鸣喇叭,夜间还可以适当变换灯光,提醒对方来车,降速行驶,更不能侵到对方车道。
从某种意义上讲,夜间行驶如果不正确使用远光灯,比如一直开大灯而且大灯特别亮,如果道路分隔不良或者干脆没有灯光阻挡,就导致对面的驾驶员感到刺眼, 无法辨识较暗的物体或人,相当于给对面来车人为地制造了一个视觉盲区,大大提高了对面来车的行驶风险,这即是违法也是缺德的行为。自己要注意防止盲区出事,也要防止无意中给他人制造盲区,引发事故!
谨记: 盲区就意味着危险--务必要提前预防, 毕竟没有一起车祸是提前想到然后发生的!
我曾经差点因为疲劳驾驶而送命。
那是多年前, 有一次和同事开QQ3去珠海拜访客户,结束后吃过午饭就驾车返回单位, 饭后加之疲劳,头天没有休息好, 困劲上来了,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保持清醒,附近又没有服务区,只好睁3秒眯3秒,结果一不小心睡着了,车轮跑偏压到高速的水泥边,剧烈的弹了起来,把我和副驾位睡觉上的同事都震醒了。此事回想起来十分后怕,所幸老天保佑那天没有出事,要不高速上出车祸,后果不堪设想!
每次疲劳犯困时,我都会想起这起事故,就会神清气爽,十分清醒,毕竟,这样的错误,永远不能再犯。即使因为休息而耽误了工作甚至弄丢了饭碗,也远比死于车祸强上百倍。 平时,我的车上,还是备有老虎油或风油精等提神用品, 防止打瞌睡用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司机一开车,就只看前方,感觉这条路都是他的了。这样的潜意识十分有害, 很容易诱导人们开车时只关注自己怎么走,忘记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方与左右都可能随时有车过来。 人的眼睛总习惯于往前看,而往左右和后方则依赖于人的理性提醒自己,并且要通过左右后视镜/内后视镜等来间接观看,因此属于较弱势的一种行为,容易在行为竞争中被无意识偶尔忽略。但在安全行驶上,必须克服这样的弱势,确保各个方向都随时处于清楚的状态,才能保证行驶的安全。
获取左右及后方的行车信息,依赖于几块后视镜,因此确保他们清晰准确十分重要。雨雪天/晚上更是如此。在车上备一块干净的擦镜布,很简单但很有用。开车之前,多检查一下后视镜,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行车上路,保持平和的心态十分必要。路上你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什么的情况都可能会遇上。 有一条谨记,保证自己平和的驾驶心态。 遇人插个队, 闪个灯,甚至挤你一下,大度点看待,这都算个啥。什么样的修养就注定有什么样的行为,不要和你看不惯的驾驶员怄气。从第三方的角度看这些行为和这些人时,我总是一笑置之。 你所操纵的是车,风险是你的宝贵生命。交通安全,是怎么讲也不为过的。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在行车路上,总难免要碰到拥堵的情况,总难免有些人要变道插队什么的,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很不合理的情况,我总是宁可让一让,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始终相信行车时以宽容的心态与合作的心态待人,要胜过处处争强好胜、较劲斗气。只不过有我这种心态的驾驶员真的比较少。有次在东莞我走错了收费道想插到旁边道上,旁边一连十几辆车都没有让一让,想想都觉得心寒。踫上这种情况,也只有等了再等。但我待人始终还是这个态度“让人三分非我弱,挤人一下也不强”。互相谦让,大家心情都好,何必火急火燎的挤来挤去结果挤个事故出来呢。
高速路上,车速极快,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距离,在高速上都变得近在咫尺,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预留距离,在高速上就突然变得不够用了。 如警示标志,交规上规定150米, 是有道理的。 但我见过的高速上放的警示牌,很多就在车后1~2个车身距离,多的不过50米左右。这个距离对行人足够有用,对高速行驶的汽车,等发现这个标志再停车时,距离就远远不够用了,结果就造成了很多二次事故,网上一搜一大堆的报道。要知道,多数车辆刹车时,速度从100码到静止,其刹车距离在40米以上, 加上驾驶员的辨认时间,反应时间, 所需时间至少2秒以上,汽车一秒钟就开过30米,你认为几十米的距离够用吗?
我见过逆向骑车在快车道上的大婶,差点撞到过左拐弯时突然闯红灯的骑单车的老头,还避让过行驶在快车道的三轮车,多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很多路人不懂交通规则,或者不遵守交通规则, 他们认为 驾驶员总是能够反应迅速、操控准确的避开他们!这是我国目前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也是拿了驾照以后才知道路上有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也能理解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多路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复杂路况。 有上高速捡垃圾的,有骑摩托逆行的,这些我们都得加以预防,敬而远之。
特别要提到骑单车的, 骑行上路往往没有任何交规培训,全靠各人自觉与悟性了。 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婶骑单车,有几个接受过严谨的交规培训? 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相对较快,特别是电动自行车,有的可以跑到将近50码的速度,如果驾驶人不懂交通规则,他们可能会骑行到机动车道狂跑,并且变换车道还不打灯, 你说危险不危险?问题是很多骑行人还不知道这样做的危险。 还有骑单车的,还特别喜欢随意变道,不打手势,看了真让人着急。
建议电视台多准备一些交通规则的电视培训或讲座,这对普及交通知识,减少因无知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善莫大焉。
这个问题我以前骑单车时没有想过,但当自己开车之后,就明白这个风险了。在车辆拥挤的路段,有些骑车人喜欢见缝插针,钻到两辆车中间骑行,距汽车不过20公分左右,我真为他们捏一把汗。开过车的人都知道, 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他看不到车身附近地面上的情况,其实不知道你的自行车与汽车之间的精确距离,再说,想控制也没有那么容易精确。 而单车在低速时缺乏稳定性,很容易摔车,距离小了停下来又没有地方落脚(容易被汽车压到)。距离大几公分还没事,少几公分可能就是一起事故了。 如果是生手,就更不要说了,紧急时候一把出去差个半米都是有可能的,弄不好就是一条人命了。因此, 在此奉劝各位路上的非机动车朋友,和汽车保持一点距离,让点空间,也是给自己的生命多一点空间。别在路上有意无意的显示自己重要而不愿意让这一点距离, 冒这不必要的风险!
行车路上,光看前面一辆车是不够的,要想预计前面车辆的行为,避免追尾等事故,除了保持车距外,还需要了解前车所面临的交通状况,做到这一点,只有看得远一些。了解前车的前车是什么状态。第1条中两个实例列举的突发状况,其实都有与行车时看得不够远有关系。如果事先发现两部货车在一起,就应该推想到后面一部可能要变道,如果事先看到拐弯过来的对面来车,我就可能提前减速预防,不至于这么被动。 因此,要确保安全,还是加上这么一条, 看得远一点,推测前车可能的行为。加上保持车距这样的双保险,才更可靠。
主要目的是拉开同一车道内车辆距离,防止后面车辆急刹或追上来造成事故,这个容易理解。
完全不谈话容易打瞌睡,有时也不太礼貌, 但交谈太多又容易分心。我的方法是,如果碰到路况复杂,就主动闭上嘴巴暂不说话,待路况变好时再恢复交谈。
这一条也是因为差点出事而总结出来的。有一次我开手动档快拐弯时,一个电话进来,我伸手接电话,这时弯道出现,一个手忙不过来,车子直冲路边一店面而去,所幸一脚刹车刹住了,要不就是一起车祸。 停住一看,一个完全不必接的电话,差点让我出了一起车祸。自此之后,我给自己立了规矩,开车时绝对不接电话,有人在旁边可以代接,但我一个人时宁可错过电话也不能拿我的生命冒险。 如果车子配置了蓝牙电话,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同理,如播放机等的操纵,也容易分散行车的注意力,一旦低下头来操作,很容易忘记还在开车,分心时间超过2秒,车子就跑出去几十米了,就很容易出事故,切切注意! 这方面是有人出过事故的,就是一转瞬间。
这一条我也出过情况,还有两回。一次是路上堵塞,停车等候,正好路面有一个小小坡度,挂空档后忘记拉手刹,车子溜坡挤到后面一辆车,但没有造成损失,被人家好好说了一顿。 还有一回在停车熄火准备买椰子,忘记拉手刹,开始溜得慢,后面加快了,我发现不对,赶紧跑过来拉开车门一脚踩住刹车,幸好边上没有人或车,才没有造成事故。但连我这么细心的人都犯这类低级错误,想想都觉得丢脸。还是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停车习惯。
启动看档位是手动档的要求,点火前摸一下档位是不是在空档上。如果不在其位,打火时车子可能突然冲出去,也存在隐患,出过这样的事情。还有一种情况是忘记放手刹或脚刹,带刹行驶,对刹车损害极大,也要避免。
关键还是在于,要养成良好的停车和启动的习惯,平时要严格遵守以形成下意识的动作。
这一条我出过两三次小事故,刚开车时对车不熟悉,拐弯时觉得比较勉强,但想侥幸一试,结果把前保险杠磨花了。还有一次,停车时没有把握,但感觉可能通过,怕麻烦没有下来确认,结果车子又被水泥柱刮了一道。 前两天看到的一起事故,事故车主倒车时,由于观察不仔细,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撞死了。
开车千万不要怕麻烦,越是怕麻烦,往往导致更大的麻烦。对于新手更是如此。 如果可能的话,给车辆配上倒车雷达、倒车影像甚至前置影像、侧面影像,会有良好的效果。当然,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些装置,毕竟他们看到的范围还比较窄。
也就是说,30码不一定都安全,100码也不是都危险,这取决于当时的路况与车况。在小区内行驶,10KM有时都嫌快,因为时不时出现视觉盲区。在路况良好的高速,100码也完全没有问题。要看具体环境,不能定论。所以,别以速度判断安不安全。过弯时慢一些,对自己的刹车多一点余量,不要每次总用尽它的力量。万一哪天它突然出问题了,你怎么办?
车要开得好,其得对驾驶员的要求非常高,要耳聪目明,观察仔细,反应迅速,这一点真不是件容易事。除了高速的标识做得比较规范,不容易错过外,一般的道路特别是等级较低的道路,标识做得很简陋,有点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有时错过一块标牌,就不知觉中进入另一限速规定了,很容易中招。还有路况很好的地段,限速偏偏标得很低,让人直骂这设定限速的人不长脑子。但话说回来,在路上就得服从交规,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认真观察路牌。有时还需要配合开得慢一点才行。
对于导航,我十分依赖,因为本人比较路痴。因此我比较过能找到的各种手机导航,如凯立德/高德/佳明/道道通/谷歌地图/百度地图/老虎地图/腾讯地图等等,现在各家的导航/地图都比前几年有了明显的进步,可以在线更新,提示也比较丰富,可以根据个人的喜欢使用。每个导航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不能说谁完全可以取代谁;国内的道路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导航数据往往来不及准确刷新,常有变化,因此选择国内的导航软件更为实用。因此,行车之前,了解一下自己的大概行驶路线方向,结合道路上的指示,再根据导航提示来,比较靠谱。即使导航出错也不会出现大的乱子。
所以,现在我喜欢“导航+常识”结合的方法来判断,不完全听导航的。这样需要在出发前对路线稍作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路上不慌。
这个我开车没有碰到过情况,但骑单车时碰到过,那时自己还没有驾照,骑车时路过一辆停在路边的车,它突然开门,差一点点就撞翻了我。由此想到,自己开车门时,也应注意看看后面有没有来人来车,特别是不懂驾驶的乘客,更容易缺少这种防范意识,象上了年纪的老人,小孩子等等,尤其需要提醒他们。另外,有些车门打开时有惯性,开门时不注意控制开门速度,车门开启的后半段会弹出去,很容易撞上旁边停得近的其它车。我有个同事就干过这个事,他还是驾驶员呢,开门把旁边一辆红车的漆刮出米粒大的白点,人家车主不依不饶的说了一通最后还是赔200元了事。
如果在公路上停车下车, 下车人很容易只注意自己的行动和眼前的空间,往往会忽视车道上可能有其它来车,从而导致事故隐患。去年有一起事故报道,一位好心的驾驶员晚上在高速路发现有车祸而靠边停车救人,没想到刚一下车就被后面来车撞上,救人者自己被撞身亡!十分可惜!在高速上,严禁在常规车道上停车,这个一旦出错,往往是生命的代价!
这个也是本人非常在意的安全要点。上驾校时师傅也讲过这样的惨案:一对小夫妻刚买车去车管所上牌,妻子站在车后指挥丈夫停车,粗心的丈夫倒车时一脚刹车踩到油门上,车子猛地后冲,将妻子直接抵到墙上,当场死亡,欢欢喜喜的事转瞬间成为人间悲剧!还有报道,停车入库时丈夫在车库后面指挥,妻子倒车一不小心将丈夫抵在墙上抵死,自己一慌伸出头去看,车辆后退时自己脖子又被墙角挤断。由于操作失误导致两口子两两归天,实在非常痛心。
全程保持人车距离,尤其是指挥倒车的人,要主动保持车距。可惜的是,好多情况下,指挥倒车的人并不懂驾驶,不了解汽车的特性,也缺乏安全意识,或者是总是心存侥幸认为不会出事,为了方便有时还站在车身与建筑物之间来精确指挥,孰不知道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极为危险的情况。万一驾驶员操作失误,随时都可能被汽车挤压。碰到这样的情况,我通常是大声吼叫,让指挥人走开并停车。
还有一种情况,现在车辆的密封性都比较好,如果关上车窗,外面的声音就变得很轻,这时候指挥人的声音就难以清晰听到,甚至出现情况外面的大声呼叫也不能及时听到,非常容易出情况。因此停车的时候我都是习惯性的打开车窗,保证车内车外的声音清晰可辨,交流通畅,这样才能让人家来指挥或互相协调。虽然停好后麻烦一点,还需要关一下车窗,但与安全相比,这一点麻烦是必须的代价,值得付出。
这个有点象保险,花小钱来避免大的损失,其实质是降低风险的作法,在交通活动中这个也是如此。最常见的就是高速上一不注意错过了高速出口,等发现时已经快来不及了。理性的作法是直接开到下一个路口再转回来,这样的作法对人对已都安全,代价是可能要多走十几公里路。但很多人的作法却是猛打方向连续变道力图赶上,如此做法抛开违章不说,其行为真的非常危险,容易导致被后面来车撞击,由于前车动作快,后面车辆往往难以避让,非常容易出现车祸,网上这方面的视频很多。我有过两次这样的经历,都坚持安全的走法:一次由于错过路口走错了道,从龙岗一口气开到了惠州,也没有选择倒车十几米走原路口; 还有一次选择走下个路口结果由于修路导致行驶时间大幅度增加,晚点了将近半个小时,但都保证了人身安全。
虽然说很多时候你采取危险作法也可能毫发无损,但一旦出现事故,就悔之晚矣。你可以把这种采取理性作法的视为一种规避风险的安全投资,就容易接受了。
工程学上有个海恩法则: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大约有30起小的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而墨菲定律更明确:如果这样做可能会出错,那它就迟早一定会出错。这两个定律实质都是概率的表现。
要相信海恩法则和墨菲定律,换句中国的俗话,那就是“走多了夜路总要碰到鬼的", 运气不会总站在对你有利的这一面。变道不打灯,乱用远光灯,跟车距离小,随意乱插队,超车频变道,这些坏毛病多了,经常这么做,总会有个时候这些定律就会表现出他们魔鬼的一面来,就看你那时的运气如何了。
这个提法可能有些人会不太赞同。我的看法是,开车在路上,一脚在油门上,另一脚就在鬼门关上,一个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于人于已都是极大的伤害。心中有敬意,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安全,对他人的生命安全有敬畏之心,有交通法规有尊重之心,这样的心态自然能够让你收紧心神提高注意力。自己开车时不觉得有多快,但站在高速路边看汽车呼啸而过,那个速度真让人惊心,想想1吨多甚至几十吨(货车)的铁疙瘩以几十米每秒的速度在狂奔,一旦出现意外其冲击力多么惊人,人在其面前简直就是不堪一击,无比的脆弱。想想那些开车任性甚至醉驾、毒驾出事的例子,当事人如果存有一份敬畏之心,也许就能避免将自己卷入祸患之中甚至丢掉性命。
现在车辆普遍了,好车也多得很,路上的老司机也大把,因此,总有一些人在路上逞英雄装好汉。我还是想奉劝一句,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或车辆的性能,临场发挥还有失误的时候呢。再好的小汽车撞上大货车或桥墩,再牛皮的汽车冲出了桥面,结果都不会有很大的差异,网上搜一搜因为好车在事故中伤亡惨重的屡见不鲜。很多时候,好车给人的安全感是有一定的心理想像成分在内的,切不可过于信赖车辆的性能。老司机也是一样,事故并不因为你是老司机而不降临,相反因此在路上的时候多,总体的概率反而更高一些,更需要谨慎小心。
雨雪天路面打滑注意刹车距离加长了,雨夜里路面观察更加困难了,雾霾中可见距离严重缩短了,坡道或急弯里对面来车难以发现了,山路边雨水冲刷路沿变松了,黄昏时光线变暗注意力不够集中了,这些情况下都可能导致你行车时存在更大的风险,你是否相对的作了预防和应对,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呢?
我就曾经碰到过一起事故,下雨天苏通大桥的桥面打滑,结果在桥上发生一起6车连撞的事故,我是第7辆,因为雨天我的车距保持得格外远一些,发现异常情况时我急刹车且鸣喇叭示警,避免了追尾前车,同时后一辆车发现危险信号后,紧急变道到我的左边车道而避免了追尾我车。因为保持车距和临危示警,避免了事故的发生。这就是好习惯带来的好处(也有运气成分)。
近年来,车辆的智能驾驶技术进入了汽车的配置之中。但实际的交通路况的复杂性,从天气、光线、路面、突发情况、车辆异常、行人、对方来车、路面外情况等极多因素的变化来看,软件的测试与应对方案,恐怕还远远没有能力应对这么多复杂因素的变化和它们的组合(机器的智力在复杂情况下还远不能取代人类)。就目前来讲,还没有任何一种智能驾驶技术能够达到人类驾驶员的智能水平,还远不能代替人类驾驶员,不管是什么品牌不管是多少价钱的汽车,都是如此。所认不能轻易的把行车轻易的交给车辆。
永远不要高估你的能力和车的性能。多保留一分小心与敬畏,老天就会多留你一份在道路上的安全。
以前听过一句户外的谚语,“欺山莫欺水,欺水变水鬼“, 但对行车来讲, 既莫欺山,切莫在山道上过于冒险, 更不要在涉水区域冒险。山区的危险因素主要在于高处坠落(自然灾难如泥石流等且不计),如大意时冲出路面掉下山坡或悬崖,在川藏线G318上,就经常能看到这种放在路边展示或已经滚入山沟的事故车辆,可以想像人在其中会变成什么模样。
涉水的危险因素更多,比如①水下路面的不可知, 或泥沼地路面承载能力的不稳定 ②有入水后水的浮力减轻了车的抓地力,使车辆不受控,③车辆进水后电路故障或发动机熄火, ④车辆落水后一旦不能以脱困几分钟就可能导致窒息等。涉水的场景如涉水过河,遭遇水灾, 沙滩或河滩等水边地行驶,或在池塘水库边、大桥上行车等,需要特别提高警惕。涉水驾驶时, 我们往往会根据日常的经验来判断,容易低估水流的冲击力,高估车辆在水中的稳定性。水边驾驶, 也别高估栏杆、水泥边等对汽车撞击的拦阻能力。 如果留意的话, 你可以看到每年都有这类因为涉水被冲走的车辆行人,因为大意车辆冲进池塘或水库被淹死的案例, 搞不好一次就是多人遇难。
对行人安全的地方,对车来说未必就一定是安全的。即使是纯正越野车,在水下情况不明时,在大水猛然冲来时,或意外掉入深水时, 都无济于事。 瞬间的变化往往优势尽失,陷入危局,因此应真正小心警慎,提前防范。
超载、盲区大、疲劳驾驶、刹不住等各种不良,我就不多说了。 货车司机赚钱不容易,我们理解; 但货车在路上的不规矩, 我也是深有体会。 不说别的,就大型货物的固定,很多车看了都让人胆战心惊: 货物堆得超过栏板, 圆型钢卷简单固定, 钢筋没有扎实捆牢, 货物超宽超长,等等。 真的希望交警在这个方面好好的整一整。
前几年在张家港发生过一起车祸, 一辆大货车拉钢筋,在正常行驶中前面突然冲出一辆电瓶车横过马路,司机紧急刹车, 钢筋没有固定牢,由于惯性作用往前一冲,直接扎入驾驶室, 司机被洞穿了身体。。。 高速行驶的货车如果掉下来什么东西,对后面的车辆都可能是巨大的危险。。。 超载的货车一旦遇险,它可能根本就刹不住,几十吨上百吨的铁疙瘩一直往前冲,小车在它面前就象是纸糊的灯笼。。。 危化品车就更不必说了, 2020年6月温岭的液化气槽罐车爆炸惨案,人员伤亡总数190多, 至今还历历在目。。。。。。每年因为车祸而死亡的人数,仅我国就数以万计,对每个车祸中损失的人员的家庭,都是无可挽回的痛苦。
远离大货, 远离危化品车, 庞然大物加速减速都不容易, 别给他们制造麻烦, 超车一定要提前提示他们, 有机会要拉开距离。切记切记。
另外,也不要跟这类车辆的司机较量斗气,前几天看到一辆货车司机为了报复小车,冲上去别了一下,小车司机当场出车祸就死了,货车司机后悔的说,当时我也没有想到这么严重的后果。。。。。。
这个话似乎是废话,但其实真不是废话。前两天看了一则视频,两车轻微刮蹭后,分别在1,3车道停了下来,只剩下唯一的中间车道可以通行了。其中一辆车停在快车道,一位女士下车取三角牌,还没有拿出来后面一辆汽车就追尾上来,受害人当时就站在两车中间被直接撞击,估计当场就挂了,非常可惜。其实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避免的车祸,开远一点,在开阔的地方可以停车的地方下来处理,哪怕是自己花钱去处理,也远不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可一旦选择错了,就是永远的悔恨。
在车流多的地方,在车速快的地方停车,在车道很少(甚至是唯一车道)的,停车意味着后方车辆可能看不见,可能来不及,可能没得选择也来不及刹停,这种做法无疑是主动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自己不出车祸也是给他人带来严重的危险隐患,实在是非常欠考虑的。驾驶员必须学会路况的判断,要有换位思考理解其它车辆处境的习惯,主动判断道路上可能的风险,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事故,避免伤害自己,避免祸害到他人,才能长久安全驾驶。
我听过两起比较危险的案例与在高速上行车时尝试变速箱从自动D档切换到手动档而导致汽车急减速停车差点出现交通事故的身边案例,肇事者都还是老司机而不是新手。最近我也发现,手自一体变速器的手动档,有的是1,2档这种明确的低档位,还有的是+ -这种相对的调整档位。前者如果在调整行驶时切换成1档或2位,则可能导致变速箱限速形式的急刹车,在高速路程上极易引发事故。但+ -形式的没有这个问题,它会根据D档时的档位自动切换为数字显示的档位,只是停止D档下的自动变档。 如果想研究机动车的新功能,请在安全的路面,安全的速度下测试,切勿在高速公路、隧道、大桥等危险性比较的路面上测试新的功能,那样出现意外时伤害会被放大。确实需要用到新功能,请务必提前熟悉和试验。
另外,试验新功能时除了带来意料外的反应之外,还可能诱发驾驶者的注意力转移。比如行驶中操作导航软件,很容易让操作者失去对路面与行人的观察,在人车比较密集或车道狭窄的情况下,1,2秒钟就足以引发意外事故。前几年在崇启大桥桥头,就有一个类似事故,驾驶员开车时操作音乐播放功能,导致注意力脱离了路面,几秒钟后车子就撞上了路边行人,引发了严重的亡人事故。
以前我司在外聚餐,车辆停在200米左右的另一点,酒后的同事想挪一下车,都被我坚定的阻拦了。因为我有一个朋友就犯过这方面错误,酒后开车撞到行人致其身故,他永远丧失了驾驶资格并被刑拘一段时间,这对一名喜欢开车的人来说,是终生的一个打击。
车辆一旦开动,有任何事故酒驾者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公职人员酒驾的后面更是严重,奉劝有侥幸心理的朋友多学习一下这方面的反面例子,既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实际安全负责,也是避免触犯刑法。
喝酒之后,司机的反应速度、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驾驶动作的精准性都会大打折扣,但司机自己往往没有意识到,在“盲目自信,反应迟钝"情形下风险会急剧上升。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点是,身体解酒大约要24小时才能完全,有时我们自己觉得头脑清醒了,但酒精测试可能还是酒后状态,因此需要开车的,请提前留足醒酒时间。
我观察过好多起高速公路堵车之后通车了又在前方发生二次交通事故的案例,反思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很容易发生危险的场景。堵车时间长了,放行时大家如遇大赦,纷纷加速,但这时车与车之间的距离未充分拉开,40~60km/h速度在高速路上驾驶的司机看来一点都不觉得快,因而容易放松警惕未保持与前车的足够距离。如果前车稍有减速或刹车,一个不小心刹车都来不及就追尾了(这段的刹车效果似乎也不太好)。这种事故未遂的情景我自己也遇到几次,后来总结发现40~60码这一区间特别容易发生追尾,因此特别提醒自己要注意这一速度区间要小心保持距离。
在出现盲区比较大时,提前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山路驾驶、急转弯或从旁边经过大型障碍物(如停放在路边的大车)时。司机常说的鬼探头,说的就是这种突然从盲区窜出来的人或车。交通是多方参与的行为,他人可能在你的盲区,你也可能在他人的盲区,提前预警让人知道你的存在,可以大大减少安全风险。山路急拐弯、急剧起伏道路(特别是坡顶)、急转弯、经过路边屋、小巷子行车、十字路口等场景下,要充分利用鸣喇叭、闪烁的灯光等进行预警和告知可能的对方。沙漠越野车顶上高耸的小旗子也是提前预警或告知的例子。
现在的电动汽车,绝大部分都是锂离子电池为能源存储装置的。大量的锂离子电池压缩在小小的空间中,能量密度非常高。锂离子电池本身又是一个比较活跃的化学体系,其中最容易燃烧的物质是充电态的锂化石墨(还原性接近金属锂)以及基于碳酸酯或羧酸酯的易燃的电解液,而正极(特别是三元材料正极)是很好的氧化剂,中间只隔了薄薄的一层隔膜。在中学化学中讲过,温度提升10℃,化学反应速度就会提高到原来的2~4倍。电池在工作时(无论充电还是放电)还会释放热量,进一步导致电池升温。温度高了,电池寿命衰减快了,电池出事故的风险也高得多。特别是像今年夏天,气温高的达到40多度,车身温度比气温高20℃毫不稀奇。因此对电动汽车,尽可能避免在高温下长时间工作,避免高温下暴晒,有条件的尽可能停到阴凉处或地下车库。
写了这么长,都在讨论如何避免交通事故。人们常说的“事故无情”,这句话我喜欢这样解读:
事故总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
事故发生不管你是什么人,一视同仁。
事故的后果与你的心理预期毫无关系,只按它自身的规律来。
最大的隐患是,我们总喜欢假定这样的事故不会发生的---真发生时,又难以接受。
仔细体会体会这几句话,相信你也会有所感触。
最后总结一句,我以为: 行车安全, 最根本的一点,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