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庄家有女是奇才

已有 1934 次阅读 2014-4-19 15:3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庄家有女是奇才

庄小威
 
■北绛
 
 
5月1日,是庄小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满两周年的日子。这位祖籍江苏的南方女子性格爽朗,旧友毛珺婕回忆初见时留着短发、热情爽朗的庄小威,觉得她不像苏州美女,却有几分枕霞旧友史湘云的神采。
 
随便搜索一下“庄小威”三个字,人们大多会被她金光闪闪的履历震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毕业生,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风光履历的背后并不是一路坦途,在斯坦福大学师从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进行博士后研究时,庄小威也经历过整整一年什么都做不出来的困境。
 
“我的秘诀就是忘掉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一切从头开始,绝不轻言放弃。”这位几乎每天从上午10点工作到夜里12点,除了吃饭之外寸步不离实验室的工作狂人,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奋向世界展示着华人女科学家的翩翩风采。
 
从物理到生物
 
1997年,庄小威选择加入朱棣文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作为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十分鼓励物理学家进入生命领域。热爱挑战的庄小威听从了朱棣文的建议。
 
但大学没学过生物课的庄小威,开始时甚至连DNA和RNA的区别是什么都分不清。“做生物研究有个做物理没有的体验。做物理研究,经常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给出解答,没多少人关心。做生物研究,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新题目,有很多自然而然的东西,因为生物跟我们息息相关。而且大家都关心健康,因此比较容易产生社会共鸣。”
 
后来,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试图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2006年,年仅34岁的庄小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科正教授,并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单分子生物物理实验室,带领20多位科研人员,用单分子及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研究生物课题。她曾拍摄到单一感冒病毒如何影响一个细胞,这是首次有科学家记录到这过程。
 
50万美元的麦克阿瑟“天才奖”因此向她垂青。她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而且是女性。
 
享受科研
 
“在科研领域搭建关系网络并不是最重要的,在博士和博士后阶段更应该专注于课题研究,成功的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别人的关注,功到自然成。”
 
在哈佛,如果6年期间发表的论文没有达到要求的数量,就要走人。也正是因为这样,初入哈佛的年轻助理教授通常会选择相对“安全”的课题,这样发表论文比较快。但庄小威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选择有难度、有风险的课题。
 
当她拿到终身教职时,有人问她,现在是否可以选一些比较重要的课题做了?她回答说:“我一直是在找重要的课题做,从来没有想找容易的课题做。”
 
庄小威的父亲庄礼贤、母亲朱仁芝都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她对科学的兴趣深受父母的影响。相比较需要大量记忆的科目,庄小威打小便被物理学的严谨推理之美所吸引。
 
“我父母是大学教授,他们做得挺有意思的,还经常自得其乐。我爸经常对他做的东西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满足感,我觉得我也可以有这种满足感。”庄小威说。
 
15岁的庄小威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在大学里,她花了很多工夫,力图把每一个物理定律摸得清清楚楚,绝不放过一点点细节,甚至发展到近乎病态的程度。因此,并不在意分数的她,“一不小心”四大力学课程都考了满分,这个传奇纪录至今在科大仍然无人打破。
 
包容与创新
 
创新能力的匮乏长久以来被看作是桎梏国内年轻科研工作者能力进步的原因。庄小威也曾坦言自己初到美国时也对新的学习和工作模式很不适应。但经过近几年与国内科学家的接触,庄小威表示国内研究氛围与美国没有什么差异。“现在回国感觉不一样了,跟国内的年轻学者交流,跟在美国顶尖学校的感觉是一样的,只是美国的基数大一点。”
 
关于培养创新能力,庄小威认为有亮点,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其次要鼓励学生尽早进实验室做科研。“没有一个问题是笨问题,一百个问题中总会有一个是聪明的问题,这个聪明的问题也许就是一个很大的科学发现。”
 
而中国递增的科研经费更是为她所称道。“我们现在不差钱。欧洲人、美国人都很羡慕我们,他们的科研经费很紧张,常有人说我们也很想到中国。”
 
“中国吸引人才的力度还可以再大一些,不光着眼于海外华人。在‘9·11’之后,因为对恐怖主义的担忧,引发了美国人对移民政策的讨论,美国容纳百川的气度正在发生改变。”庄小威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4-18 第12版    视界)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腾讯微博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786506.html

上一篇:呼唤公共理性与管理智慧
下一篇:Guillermo:做拯救动物的英雄
收藏 IP: 114.240.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