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访问突破千万,谢谢懂我的人
喻海良,字之亮,2017-4-21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自2011年开始,我便在科学网上写博文。一开始,我对我博士导师说,等博文访问量超过100万,就不写了。结果还是没能够控制住,几年下来,我的博客空间已经积累了一千多万次访问量。如果算上其他网站转载、微信转载,我写的文章还是被很多人看过的。很早就想着,当博文访问量达到一千万,就好好写一篇博文纪念一下,也算是为今年科学网成立10周年写一段文字。
现在,在科学网上可以查看到的博文,我一共发表了700多篇,其中被科学网编辑部精选博文将近520篇。非常感谢编辑部的肯定,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广而告之。我写的博文,阅读量最多的博文:《发Plos One,基金就给评“差”?》,至今访问量已经超过10.8万次。博主访问量超过4万以上的博文为18篇,访问量超越3万次的博文达到50篇。科学网上访问量超过3万次的博文大约有850篇,这些博文中,1/17的博文是我撰写的。我写博文被推荐次数最多的博文:《妈妈河里挑沙送我上学的日子——寒门父母难》,被推荐数达到352人次,位列科学网上所有博文中第23位。另外博文《不要劝,我下定决心回国发展》被推荐数也高达305人次,位列科学网上所有博文第33位。科学网上,被推荐最多的博文基本上都是饶毅、施一公和程代展三位老师写的博文,我是他们之后第四个在推荐人数位列前60篇博文中有三篇博文的人。
前几天,韩枫兄评价“其实中国,最缺的是像海良兄这样的人,科研做的很优秀,也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发表自己对于科技工作,教书育人工作的看法。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相信明哲保身,即使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都不愿意表达,不愿意露头,害怕招来别人的误会,甚至嫉妒和打击。其实这是最可怕的一种现象,长期以往,大家都像缩在乌龟壳里一样,只想到保护自己,而忘记了自己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所以,这么些年,海良兄还在写,还能写,从澳洲写回长沙,我实在很佩服!”非常感谢老兄对我的肯定。现在,我基本上每一个礼拜稳定发表两篇博文,分别选择周一和周五上午9点左右发表。我一般是礼拜天写一篇文章,礼拜一发表,星期三或者星期四晚上在家花一个小时左右写一篇文章,礼拜五早上发表。选择这两个时间,是希望做事能够“有头有尾”。所以,大家不需要操心我是否占用太多的工作时间用于写博文了。另外,回国工作后,一切都处于起始阶段,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还需要不停地奔波,也因此,这一段时间没能够及时回复大家的留言,希望大家理解,我这个人并不是架子大而不回帖。至于文章内容,只能够说我碰到什么、感触到什么就写什么。当然,写这些博文只是记录自己失去的青春和成长过程。如果我写的这些文字能够为国内高校快速、健康发展尽一己之力,那就是额外的收获了。
至于坚持在科学网上写博文的好处,就是让很多的人认识了我。在科学网上,至今已经有3326位好友,谢谢大家的信任与支持。虽然我现在还没能够成为“学术大牛”,但是我到过一些大学,在每一所大学都能够有认出我的朋友,不知道这是不是可以算做科学网的成功。当然,我在科学网上也发生过几次小的争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与复旦大学赵斌教授关于学生发表论文的争论。当时,我发表了博文《导师教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里面介绍我自己刚刚读研究生犯的错误。赵斌老师跟着写了博文《请注意,《导师教我写第一篇学术论文》有很大的误导性》,对我博文的内容进行批评。后来我又写了《“犯错”是年轻人的特权,但不能亵渎“特权”》,算是给自己进行狡辩。应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讨论,让我自己进一步反省曾经犯过的错误,后来,我和赵斌老师相互加了好友,算是不打不相识,这些年赵斌老师写的博文,我大都会看看的。我不反对在科学网上有任何针对我博文内容的批评,但是不喜欢无理纠缠还有就是没有仔细阅读就胡乱批评,也不喜欢带有色眼镜看人。我来科学网是用一颗坦诚、率真的心交朋友的,懂我者自不需多言。
在科学网上,除了自己写博文,也在不停地看他人的博文。有时候,遇到好的博文,还会分享到朋友圈。我个人觉得科学网更是一个学习的好平台。有的朋友写的文章犀利讽刺,让人意识到学界存在的问题。有的朋友把你带入异国他乡,感受不同体制下的情怀……就个人观点,我觉得只要一个人敢于把自己的经验、学识、见解、探索分享给大家,至少他是一个心底无私的人,如果说的伟大一点,他是一个有大爱的人,或者他是一个热爱这个国家的人。科学网上,这样的人多了,这个平台就更加让人留恋了。
科学网很多朋友担心我回国工作忙碌了,会不会有一天不写博文了。我想我应该会一直写下去的,大学老师的职业病,就是喜欢分享自己微不足道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或者成功的,分享是一种快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4 1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