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为何现在不回某国学生博士生岗位申请邮件了 精选

已有 32966 次阅读 2017-4-17 09: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为何现在不回某国学生博士生岗位申请邮件了

喻海良,字之亮,2017-4-17

移动端授权发布的微信号:LetPub论文编辑科学网

前几天就《人民的名义》中教授形象表达了个人观点。我现在担心的就是一些不良事情,原本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犯过的错误,但由于被传说的多了,久而久之就被人们以为是广泛存在的事实。对于快退休的同志,他们可以安安稳稳地面对现实,但是,对于年轻的我们,以后需要接受“检验”的时间还长着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有必要多多维护“教授”正面形象的一面。确实,社会对一个领域的整体形象会严重影响大家对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态度。下面就前几年我在澳洲经历的“某国”研究生申请博士生岗位的亲身经历,间接地讲述维护“大学教授”正面形象的意义。

我在卧龙岗大学工作期间,经常收到国际学生申请博士生岗位的邮件。一开始,我都会礼貌地回复。其中,有一个在马来读书的硕士研究生,我看了他的简历之后,感觉就是非常优秀。为此,我还把他推荐给我们课题组其他老师、并帮助他申请卧龙岗大学奖学金。他的简历是非常漂亮的,硕士期间已经在我们领域主流学术期刊发表好几篇论文了。按照他的业绩,比很多大学已经博士学位的人的学术能力不差。后来,他拿到了卧龙岗大学博士生岗位录取通知,可以正常入学了。然而,他给我写信,由于一些具体的事情,希望推迟半年入学。他给我讲的理由似乎非常充分。我是一个实在人,很容易相信他人,也因此就同意了。学校也给他博士生入学时间延迟了半年。然而,半年后,这个学生就没有再联系我了。后来,与另一个老师讨论这个学生的事情,他帮助看了一下简历,一眼就指出这是一个“某国”学生,不需要在他身上花太多时间。

原来,在我们学院,以前发生了好几起这个国家学生申请博士生岗位的故事,其中有一位老师前前后后为一个博士生忙活了三个月。帮助他面试、申请奖学金、申请签证,在最后一刻,这个学生放了这位老师的鸽子,去别的地方读博士了。后来,大家评论这个国家的学生,他们在寻找博士生岗位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找到一个人的邮箱地址,就用一个模子群发出去,如果有几个人回复他,他就“成功了”。而这些学生不知道的是,这样的现象,老师们见多了之后,就会主动选择忽视他们的邮件,免得浪费自己的时间。

说到这,再讲一个故事,当时,有一个学生给我发邮件申请博士生岗位,我还非常高兴地放到微信里面展示一下,结果有一个朋友调侃一句,“某国”的学生吧。我打开他的简历查看,果然是这个国家的。在那以后,我再也不给这个国家的学生来的邮件回信。有时候觉得对不起他们的信任,但遗憾的是之前的学生对不起我的信任,只能由他们的继任者承担这样的责罚了。据我所知,现在我原在学院的老师大部分都是这样做的。

现在这个年代,社会上很容易对某一个群体的人形成固态认识。而当人们形成了这种固态认识,很难改变这些观点,比方说:重庆人、湖南人能吃辣椒(其实身边有很多人就根本不吃辣椒),山东人、河北人能喝酒(我的一个朋友是山东人,滴酒不能沾),北上广深的人都非常富有(其实他们也有很多生活在贫困线附近的人群)。现在,大家都认为某国的学生在联系导师时就是群发邮件,和他们联系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因而连我自己都不愿意多花一分钟时间给他们这些学生回一封邮件。如果有一天社会大众对大学教授的固态认识就是他们虽然很能干,但是非常爱钱、非常虚荣,只要用钱就能够“收买”他们,我们这些还年轻的从业者的苦日子可能真的会来的。

另外,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真的出现了很大的裂痕。在本文最后,介绍一个非常好笑的故事。前几天,我和我爱人拿着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去长沙市某公证处办理一份公证件,结果他们不受理我们的请求,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证明我们的“结婚证”是真的。至于原因,只因我和我爱人户口不在同一个户口本上。我当时还带了我儿子的出生证明,里面也标示了孩子的父亲、母亲名字。结果公证员还是说,孩子的父亲、母亲名字是对的,但这依然不能够证明我和我爱人是合法夫妻,因为孩子可能是非婚生育……好笑吧,但这是真实的事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1049377.html

上一篇:从《人民的名义》中腐败教授谈起
下一篇:博客访问突破千万,谢谢懂我的人
收藏 IP: 122.207.72.*| 热度|

20 武夷山 吕洪波 冯永春 陈万浩 姚伯元 赵凤光 徐耀 张家峰 樊采薇 冯珞 邹少浩 左小超 杜蒙蒙 李本先 韩枫 xlsd nancheng jinchengfeiwu ericmapes ideali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9: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