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代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sbbi 美国华人史、人文、诗词及财经

博文

美国土著:苏族人(三)

已有 5404 次阅读 2013-12-8 00:57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苏族人


       “大苏族战争”  发生在1876年到1877年的“大苏族战争”,是拉科他人及其部落同盟夏安人(Cheyenne)一起对美国军队的作出的一系列反抗战斗。双方最早的交战是“粉末河战斗”,最后一次是“狼山战斗”,还有“玫瑰花苞战斗”,“小‘大角’战斗”,“沃邦内特战斗”,“雪松溪战斗”,“小丘战斗”和“钝刀战斗”等。1876-77年的大苏族战争,也称为“黑山战争”,虽然几个土著部落相信美国军队的主要目标是北部的夏安部落,但战争是以苏族拉科他部落为中心发起的。这些战斗发生在蒙大拿地区,达科他地区和怀俄明地区,最后以美国军队的胜利而告终。

      “伤膝谷屠杀”  残酷的“伤膝”(Wounded Knee)河战斗是拉科他人与美国军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纳尔森•迈尔斯将军(Nelson Miles,当时对印第安人作战的美军指挥官)在写给印第安人事务委员会的信中,称之为“大屠杀”战斗。


       1890年12月29日,美国第七骑兵部队的五百名士兵,在四门霍奇基斯大炮(Hotchkiss,一种能够迅速发射的轻型大炮)的掩护下,包围了密尼康久(Miniconjou)和亨克帕帕(Hunkpapa)两个拉科他人驻留营地,他们是奉命前来押送这些拉科他人经由铁路运往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的。

       至事件结束时,有二十五名美军士兵和超过一百五十位苏族拉科他人死掉,包括妇女和儿童。哪一方先开火的一直是个谜,因为枪击是在极度混乱的情形下发生的。大约一百五十拉科他人在混乱中逃走,他们大部分由于寒冷的低温而冻死了。

      留地和“第一民族”  19世纪末期,铁路系统雇用猎人剿灭成群的水牛,这是印第安人主要的食物供给来源。桑蒂人和拉科他人被迫用他们剩余的土地与白人划归的保留区做交换,并得到替换水牛的家畜和农作物。他们开始依赖条约里保证的联邦政府年度抚恤金维持生活。

       在明尼苏达,1851年的《苏族-塔沃斯条约》和《蒙多塔条约》,在明尼苏达河两岸各划出二十英里(32公里)宽的土地作为苏族人保留区。今天,美国有二分之一登记在册的苏族人居住在保留区以外,在美国登记成为苏族任何一个部落的成员,必须有四分之一的血缘成分(相当于从祖父辈算起)。

       在加拿大,加拿大政府把苏族部落人承认为“第一民族”,这些“第一民族”拥有的土地是“印第安保留地”。


       语言 苏族人由三支紧密相连的语言群体:

       1, 东达科他(又称为桑蒂-西赛顿或达科他

              • 桑蒂,印第安语:Isáŋyáthi: Bdewákhathuŋwaŋ, Waȟpékhute

              • 西赛顿,印第安语:Sisíthuŋwaŋ, Waȟpéthuŋwaŋ

       2,西达科他(又称为扬克顿-扬克顿奈)

              • 扬克顿,印第安语:Iháŋktȟuŋwaŋ

              • 扬克顿奈,印第安语:Yanktonai Iháŋktȟuŋwaŋna

       3,拉科他(特顿,苏族特顿)

       早期苏族人语言被划分为“拉科他”,“达科他”和“纳科他”(Nakota)三种方言:拉科他=特顿,达科他=桑蒂-西赛顿,纳科他=扬克顿-扬克顿奈。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扬克顿和扬克顿奈人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纳科他”这个称谓,他们名字的发音很像桑蒂人(达科他)。

       最新研究还证明“斯托尼”(Stoney)和“阿辛尼伯恩”(Assiniboine)是不同于苏族语的另外两种语言。苏族人有三种相近的方言:拉科他语,东达科他语和西达科他语。“斯托尼”和“阿辛尼伯恩”人则说他们自己是“纳科他”人。

       “达科他”这个名词被人类学者和政府部门泛指所有的苏族群体,由此而产生如“特顿–达科他”,“桑蒂–达科他”等等,这都是缘于苏族名称起源于渥太华语的错误转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2825-747941.html

上一篇:美国土著:苏族人(二)
下一篇:美国土著:苏族人(四)
收藏 IP: 74.7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