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落基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enixInRocky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为念天涯远,尤思岱海滨。万里身是客,尝使泪沾巾。少年江湖老,何敢忘初心。

博文

“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不容易! 精选

已有 58487 次阅读 2014-12-4 11:42 |个人分类:读书体会|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有个朋友刚刚通过了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虽然说头衔换成了PhD candidate,但他却说像“脱胎换骨”一样的被折磨了一次,说起之前的焦虑状态,直感慨读博不易。记得《科学网》的有博主曾经专门成文介绍博士生博士候选人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谈到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的博士生——PhD student,才能称为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不过博士资格考试怎么考,文中并没有给出介绍。

   欧洲各国大学的情况差异较大,且笔者不太熟悉,故不在讨论之列。

   博士资格考试是美国和加拿大研究生院博士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院系称呼略有不同,可以叫做“candidacy exam(候选人考试)”,“qualifying exam(获得资格考试)”或者“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综合考试)”。

   这个考试和中国的博士生培养中的开题有些类似,博士生一般是在修课结束之后,开始实质性研究工作之前(或已经进行了少部分可行性研究)进行的。因此有中国留学生将这个考试叫做开题。严格来说这是一种误称。博士资格考试的目与开题有很大不同。开题主要是对研究课题进行全面考查,论证其可行性,顺带考查博士生的科研能力。而博士资格考试则主要考查博士生对本领域内的基础知识及研究方法、思维方式及书面、口头的学术沟通能力等。

   我们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对于博士资格考试的描述为例:“Admission to candidacy certifies that the student has demonstrateda depth of scholarship in the literature and the methods of the student'schosen area of research, and has demonstrated a facility with the scholarlyskills of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verbal expression”(被)授予候选人资格,证明了学生能够表现该生所在领域内的文献及研究方法掌握的深度,并且能够表现出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的学术才能。也就是说,这个考试的主要意义与课题的可行性等没有关系。哈佛大学数学系关于博士资格考试的目的的说明(http://www.math.harvard.edu/graduate/)则明确指出:“The qualifying exam isdesigned to measure the breadth of a student's knowledge in mathematics...It isnot a good predictor of the quality of the eventual PhD dissertation.”该考试仅仅是为了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广度,而并非博士论文质量的预测指标。

   较为完整的博士资格考试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笔试(written),和口试(Oral)。笔试通常是较为综合的考试。比如根据博士生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一到三门考试。每一次考试的考察面都很广。

   口试的套路大致相同,先由博士生做一个口头报告(Presentation),接下来由数名教授组成的考试委员会提两到三轮问题。口头报告的内容包括考试者的学术背景,如修课情况、成绩、是否通过了学术道德之类的必修课等,以及截至考试时已就潜在的课题进行了哪些先期工作,还有今后的工作计划,包括时间表。教授们的问题则并不局限在和课题相关的范围内。例如在我的考试时,按照系里的要求提前向委员会提交了一个candidacy report(候选人报告),但委员会主席考试前还专门强调“Minimum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candidacy report”——教授们应该把极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博士生提交的报告上。

   这个考试的难度在于问题完全是开放性的,是一种不小的挑战。哈佛大学教授何毓琦博士曾经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这种考试是每个博士生最为恐惧的。原因很简单:一,“考试者无法作弊”;二,某种意义上说,考试者“几乎无法事前准备”——因为“所有的问题都非常基础。有经验的教授很快会看出这个学生究竟是按照记忆重复答案,还是”考试委员会考查的是博士生对于很多基本的概念理解的程度。何教授说如果他在考试委员会里,学生去问他如何准备这个考试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我会问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随机过程是什么’。”

   问题虽然都是围绕博士生的研究方向,但具体内容通常是五花八门。我身边有个同学被一个教授问到,“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用什么波长的波?基于什么考虑呢?”然后教授还加了一句:“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标准答案,但是我想知道你怎么看。”另一个同学被问到,“你头顶上那盏日光灯,每秒钟发射出多少光子?”我考试的时候则被一个教授问到了各种典型信号,比如矩形窗信号,高斯信号的傅立叶变换是什么。我的口试因为有的教授前后需要上课,就安排在了上午11点开始,中间停下来15分钟,大家(5个教授,加上我)匆匆嚼几口披萨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近两点半。期间我喝光了带来的一瓶水,事后还是感到口干舌燥、眼冒金星,精疲力尽。坦率地说,这种开放性的考试比论文答辩要难。

   考试通过之后,博士生——PhD student就变成了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这个头衔可以名正言顺的用在名片、邮件的签名档里了。我也发现有不少因为种种原因即使通过了考试而没有继续学业的人也会在一些场合使用PhD candidate的头衔——毕竟,这是迈向最终成功的一个门槛。

还有一种所谓的有条件通过(conditional pass。这个条件可大可小。有的委员会会让你修改你的报告(如果有的话),重新提交;有的觉得学生哪里的基础相对薄弱,就让你读几本书,写个报告交上来;还有的,让学生去修课。

   当然,最差的结果就是不通过。一般情况下,博士生还有一到两次机会重试(因学校而异)。如果最终还是无法通过,那么系里一般会建议学生转成硕士或者离开。这也没有什么可怕,毕竟读博士并不是适合每个人,而拿到那顶帽子也不意味着个人将来发展得更好。我身边有朋友因为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反而很快遇到了不错的工作机会。也有博士毕业之后,为找工作而愁眉不展的朋友。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2703-848400.html

上一篇:两种“终身教授”:《深度:教授终身制的并轨之痛》一文值得商榷
下一篇:戈鲲化——哈佛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
收藏 IP: 132.183.56.*| 热度|

37 杨国力 郭军华 张晴 王善勇 褚昭明 曹聪 丁邦平 徐耀 韦玉程 刘立 王春艳 李天成 王国强 夏少波 罗德海 陈筝 罗帆 路卫华 张忆文 李宇斌 唐凌峰 汪晓军 林中祥 王云才 杨正瓴 吴明火 齐国臣 薛宇 杨力 zouzoukankan biofans htli zhouguanghui shenlu yunmu abang qz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