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anb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hanb 教育工作者

博文

我们该持什么样的历史价值观

已有 3423 次阅读 2011-4-7 18:23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欧洲, 历史观

笔者08年暑假在北欧几个国家走了一趟,虽然也是走马观花,可是有几个细节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说女儿男友家购买的一处木结构屋子,据说,内边的结构是绝对不许随便改动的。再比如走在斯德哥尔摩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一些店铺门上的老式把手,至今保存的完好无缺,而且有的还在正常使用。还有碎石片铺成的行人道,仿佛有城市的那一天起它就躺在那儿,再也不曾动过,给人一种结实的历史沉积感。脚步踏在这样的历史街道上,无疑是在分享历史.

无独有偶,最新一期《读书》杂志,毕会成先生,提到英国议院大厅内的灯光晦暗不彰,“十九世纪的瓦斯宫灯如记忆般昏暗地守护着这座哥特建筑的每个角落。”他还写道:“在剑桥,历史作为存在比‘现在’更毋庸置疑。”

笔者以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欧洲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与行为,归结为一种经济学行为,或者仅仅出于历史名胜保护的视角来看待,而是要从历史的价值观层面来认识。也就是说,历史不需要再创造,事实上,历史永远也无法再现。但是只要你是一位有心之人,历史是可以随时、随处加以体验、感知和享受的。就如同感受自然、享受自然一样。至于现实往往只能给人凭添烦扰与困顿。如果仅把历史遗迹当成是旅游资源,当成是对现实生活需求的一种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永远也甭想体会历史的厚重与价值,历史所带给人的那份特别的享受与幸福。因此,不是历史给现实让路,而是现实屈就于历史。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创造历史,更不是为了现实而破坏历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0064-430583.html

上一篇:谁是制造教育悲剧的祸首
下一篇:出国班畅行无阻,自家人自主招生却行不通
收藏 IP: 218.17.223.*| 热度|

3 武夷山 赫英 许培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0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