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共同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ony91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博文

转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

已有 3559 次阅读 2009-3-19 13:17 |个人分类:文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等教育, 改革, 学术腐败, 体制, 官僚

 邓和平      2009年03月17日12:48   来源:《学习时报》   

       制度出生产力,制度也出教育力和学术力。制度出生产力,这已经为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证实。但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滞,制度出教育力和学术力的振奋局面则没有在高等学校同步实现。可见,大学制度的创造性建构是我国教育创新和大学可持续发展中一个带有战略性的根本问题,它涉及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方式、效能及高等学校的活动目标、活动原则、活动程序和活动效能。

  鉴此,就我国高校体制来看问题主要是:

  第一,我国大学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一个内外“三权”不分的高度集权体制,即:外部举办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三权合一;内部决策权、行政权和学术权的职责不分。由此造成大学“千校一面”,缺少特色和个性,不能真正体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意志。大学变成事实上的政府附属行政官僚机构,而不是按照教育和学术机构的逻辑发展。

  第二,大学管理集权化、机构衙门化和职员官僚化,以及由“三化”必然带来的机构臃肿(叠床架屋)、队伍庞大、行政权力簪越学术权力及办学效率效益低下的现象。已经有足够的数据表明,如今我国高校拥有全世界所有大学中规模最为庞大的管理机构及其管理人员队伍。

  第三,官本位的人事任用制度导向及其带来的官本位意识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而蔓延于高校。

  一方面,大学之间竞相攀比行政级别,管理岗位与行政等级挂钩。在这种岗位设置激励机制下,某些学校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在任上较多地为实现自己的仕途发展积极谋划,而非为教育理想和学校发展尽心尽力,如此环境氛围难以产生教育家或职业型校长。

  另一方面,教师待遇与官员等级衔接,兼职学者的身份异化和官僚意识增强。虽然大学也有“教师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机构”,但其活动更多地是学校政务活动的延续或贯彻行政指令。由于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向行政权力倾斜,导致学者竞相进身入仕。大学学者“教而优则仕”,学者愿意放弃学术研究,走行政仕途发展之路,对学术队伍建设和学术事业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中组部和人事部于2000年发文明确提出要逐步淡化、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但高等学校至今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体制改革尽管有了不小进步,但总体上涉及的多是一些外围问题,比如:一是围绕以减轻政府投资压力的经济创收机制改革,像教育收费、后勤社会化、大学城建设之类的;二是面向普通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像教师聘任制度、工资分配与业绩考核制度等等,这些改革固然也很重要,但带有根本性的管理体制,尤其是高校的领导体制改革并未涉及。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大学制度建设之所以特别困难,究其原因在于传统观念的惯性思维路径。

  中国大学和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管理体制的竞争。在2006年国际《财富》论坛上,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发言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长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他的观点充分表明了制度建设之于大学可持续发展及其培养创新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高校体制改革及其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目标的实现,国家提供新鲜的制度资源或宽松的制度创新环境相当重要,没有这一环节,高校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因此,相对于过去强调大学发展的资金、人员、设备等要素改善而言,改变传统制度低效率运作对大学发展的“制动”状况,无疑是促进大学发展和学术创新的关键点。

  世界大学发达史表明,大学发展既取决于政府和社会为大学提供怎样的资源和制度环境,又取决于大学自身在多大程度上拥有自我创造制度资源的条件和能力,两者的失衡必然影响到大学发展。因此,改变执政方式,理顺教育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围绕大学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当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566-221286.html

上一篇:交流,怎样更好?
下一篇:再说例会
收藏 IP: .*| 热度|

1 钱钧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