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生答辩用了一天的时间结束了。今年课题组间交叉进行,效果应该说很明显,避免了以往在自己课题组内答辩的很多问题。首先导师的主观因素得到了很好的抑制。大家可以相对更加客观地评价每位同学的论文和答辩表现。问题更直接,更尖锐。
但是问题自然也有。有利必有弊吗。
首先是互相评价展开之后,被提到指导学生论文有问题的时候,导师的心理可能有些失衡,而且这种失衡可能比学生还严重。
这时候,如何客观地分析和理解答辩组形成的意见和建议,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自己觉得:首先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在学生指导过程中的得失,并与外部的评价相融合,自己形成一个比较充分而客观的认识。教不严,师之惰。导师要勇于承担责任,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然后再琢磨与自己一起成长的学生。孤掌难鸣,问题的产生自然有学生的因素在其中。而且,最重要的一点,要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问题,并形成一个一致的理解,并落实到论文修正、学生指导和个人发展过程中。这是至关重要的。
成长是需要磨砺的!不能只期待赞誉与褒奖,而不面对现实的问题和挑战。
拍拍膝上的尘土,爬起来,继续前进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