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共同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ony911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博文

学生例会的意义 精选

已有 8186 次阅读 2009-11-5 00:22 |个人分类:技术交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育人, 学生例会, 共同成长

以下是今天例会后,写给本组各位教师的邮件。

——————————————————————

各位;

 

今天在例会上,无意指责大家,提示而已,见谅!只是觉得我们如果在学生报告时,忙自己的事情(以前我也这样做过),对学生是一种不尊重,无论他是否准备我们感兴趣的,或者精彩的报告。就像我们上课时有人看报纸一样。更何况我们是例会的组织者和督促者。

 

另外,我想说说自己对例会的认识,我们组织例会的目的,应该不是简单地促进学生的技术交流,或者总结技术。我们是在进行一种实践教学。重点是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总结、归纳、整理和提升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即使有老师的精心指导,他们也需要不断地重复与锻炼,慢慢提高。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比如我讲课,其实到现在,在彭老师看来,还欠缺很多。或任何一位同事仔细去听的话,都会找到不少不足。何况我们成长中的学生呢。

 

所以,我一直把例会定位成他们锻炼的舞台,我们教学的平台。从知识、技术,到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到综合的能力训练。我们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充分的指导给他们。这其中,我们需要付出巨大的耐心。想想看,我们是循环地指导学生,类似的例会内容也许要在我们这里重复无数次,同样的话可能要讲千百遍。这应该是“诲人不倦”的真切体现。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每次我们听着都很舒服的报告,听着感觉是技术成果的报告,然后才有情绪参与到其中,那么,学生锻炼的机会放在什么时候呢?我们更应该关注的除了技术和知识,还有就是他们需要提高的各种问题和细节。

 

今天,陈叶富已经做得比上次好了许多。他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其实他对程序是充满信心的,但是出了岔子。这很正常,我们没有为这类的情景窘迫过么?这时候,鼓励一下,让他停下来,下次再来。比简单制止应该更好。正面激励性的指导,好于简单的指正。我们每个人也是在彭老师这样的悉心指导下成长的。作为师长,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站在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去体会如何教书育人。这就是彭老师经常强调的:换位思考。

 

今天,非常抱歉,没有坚持到最后。因为明天出差,有些事情只能今晚处理。但是我们每位老师,真的应该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报告,并提前予以充分的指导,就像我们反反复复去教自己的孩子一样。

 

教育者,应该有宽广、包容的心境,耐心,积极的态度。虽然现在我们有很多的任务去应对。但是我们首先是老师。个人认为,大学,应该是为了教书育人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而非因为要教学和科研,而去教书,附带着给学生“干活”的机会。我们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仅仅完成我们的任务,或帮助他们找工作去生存。我们不是职业学校,应该是培养更多的健全的、有知识,有修养的成年人。就像今天,梁军老师说的:技能是次要的,知识和学习的方法才是重要的。

 

恳请大家切实做好例会或技术交流的主导,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磨练中不断地慢慢成长,是慢慢的,真的,不要太多奢望。

 

例会,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做好,并发扬下去,需要一份坚持。

 

以上属个人理解,偏颇之处,敬请指正。

 

我们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成长,不断完善自我,完善我们的团队。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9566-267870.html

上一篇:海峡两岸的研究与世界工厂
下一篇:王进:导师之“导” (转载)
收藏 IP: .*| 热度|

4 王德华 吴晔 李学宽 zhouzhh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