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食言而肥] 给地球降温:向全球青少年们征集奇思妙想

已有 2981 次阅读 2022-8-16 15:59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一万年以后,先进的东西开始也还是要挨骂的。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我所追求的东西非常简单,我要以我微弱的力量,冒着不讨任何人喜欢的危险, 服务于真理和正义。

追求科学,需要有特殊的勇气。

                                                               

[食言而肥] 给地球降温:向全球青少年们征集奇思妙想

               

   昨天打算“开学了。集中在教学吧!”可是晚上看了微信里的两条,即《超出生存极限的高温已经出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炸了!极端高温肆虐全球,一连串连锁反应正在出现》,又坐不住了。

   食言而肥吧!

             

   鉴于“同行评议”对新思想的毁灭性的扼杀(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指望“科学家”们给地球降温的奇思妙想在顶刊发表,成功率不会太高的。

   全人类的青少年们!世界是你们青少年的,也是我们成年人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Drought reveals ancient ‘hunger stones’ in European river_副本.jpg

图1  跨过“饥饿之石 hunger stones”

https://content.assets.pressassociation.io/2018/08/23135652/bfb0a91a-73c0-4aa9-9e14-ba0a7247b6bc.jpg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一、向全人类青少年们科普“全球变暖”、“全球变化”

   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事情的真相。

                                             

二、向全人类青少年们征集解决“全球变暖”、“全球变化”的方法

   高端科技期刊过于注重“证据”。“同行评议”扼杀原始创新。

   因此,

   “要证明一个人死了,死亡之后才有充分的证据”。事后诸葛亮不值钱,甚至是犯罪。

                     

   全人类的青少年们!

   不要等到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证据充分”了,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吧!

   从现在做起,当事先诸葛亮!

                                                                                          

三、傻的贡献

   (1)向全人类青少年们征集解决“全球变暖”、“全球变化”的各种奇思妙想!

   (2)呼吁向全人类青少年进行“全球变暖”、“全球变化”的科学普及。

        

   此外,建议:

   (1)重新排查“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因子。会不会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作用(影响因子)?

   (2)地球外遮挡(反射)太阳能给地球降温的机理研究。如“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背后的调控机理。

   (3)地球太阳之间的拉格朗日点 L1,地球的太阳同步轨道等,都是可能的太阳能遮挡的太空位置。

                        

俺不打算阻碍人类科技进步!

过于注重证据,可能会变成不值钱事后诸葛亮,甚至是犯罪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不要临渴掘井。

                        

参考文献:

[1] iPlants,2021-10-11,【PNAS】“同质化”论文暴增,从根本上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https://mp.weixin.qq.com/s/oEFxMf4l8jNTpWkWYycB_w

[2] Johan S. G. Chu, James A. Evans. Slowed canonical progress in large fields of science [J].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1, 118(41): e2021636118. October 12, 2021.

doi:  10.1073/pnas.2021636118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1/e2021636118

[3] 张章. 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N]. 中国科学报, 2014-12-31 第2版 国际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22129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14123165643784.pdf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4/12/295710.shtm

    近日,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科学同行评审的有效性,研究人员表示,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3-2]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5, 112(2): 360-365. JAN 13 2015

doi:  10.1073/pnas.1418218112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2/2/360

[4] 闵超. 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N]. 中国科学报, 2018-08-14 第7版 视角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dzzz_1.aspx?dzsbqkid=30743

https://paper.sciencenet.cn/dz/upload/2018813234921836.pdf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

[4-2] 李江, 闵超 / 南京大学, 2018-05-28, 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5] 网易,2022-08-16,震惊!持续干旱让“饥饿之石”重见天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ER04NN80553K4BL.html

[6] 科学网,任春晓,2010-08-06,《科学家》文章:论文同行评审过程有待改革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694.shtm

   传统同行评审过程最常见的弊端是它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另外,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几乎不可能很快地表现出来,真正评价一篇文章在该领域的影响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同行评审出现了300多年,现在是时候进行改革了。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透明和持续的评审能够减少传统同行评审的不足,而且可以使新发明和新发现在正式发表之前就受到关注。另外,“信誉系统”也许是确保评审过程完美的关键。

相关链接:

[1] 2022-08-15,[收心吧] 给地球降温:“全球变暖”的成因思考、寻找或排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1308.html

[2] 2022-08-12,【小结】 近两个多月(2022-05-23 以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941.html

[3] 2022-08-11,2021年暑假还没有开始,为什么2022年暑假已经结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817.html

[4] 2021-12-18,[资料汇集] 判断因果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7132.html

[5] 2022-07-18,[小思考,大困惑] 不能仅从一组时间序列分析得到因果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796.html

[6] 2022-07-29,[随笔] 地震:前兆、预报与“因果性、相关性”杂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9269.html

[7] 2022-07-19,[找茬] 相关性与因果性:生命现象的多起源可能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972.html

[8] 2021-02-27,[科普资料] 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74123.html

[9] 2022-06-26,[小结] 我在《气象学》里“遥相关 teleconnection”方面一点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4641.html

[10] 2022-08-10,[第125.5个问题,大问题] 人类能源利用中降低“全球变暖”的方法有哪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689.html

[11] 2022-08-01,[小科普] 试探,仍然是目前的科技基本方法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9605.html

[12] 2021-05-15,《科学》杂志的两个 125个科学问题(2005,2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6678.html

[13] 2022-08-09,[大讨论] 人类消耗的能源最终都变成了什么?会不会加热大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584.html

[14] 2022-08-08,[大讨论] 给地球降温的各类奇思妙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444.html

[15] 2022-08-07,[讨论] 今年(2022)夏天很热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325.html

[16] 2022-07-11,[大讨论,小科普] 人类自我毁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6833.html

[17] 2022-08-06,[创新到底?] “碳降低”、“碳自然”的英译(法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206.html

[18] 2022-08-05,[原创新术语?小科普] “碳降低”、“碳自然”:“碳达峰”、“碳中和”之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079.html

[19] 2021-12-23,[讨论] 日照极值与地球大气气温关系:可能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辅助评估方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7865.html

[20] 2021-05-18,[征集] 碳中和(carbon neutral)里风能的具体利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7138.html

[21] 2021-05-17,[征集] 碳中和(carbon neutral)里太阳能的具体利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6999.html

[22] 2022-07-26,[汇报] 近十多年的时间、精力状态(欠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884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1391.html

上一篇:[收心吧] 给地球降温:“全球变暖”的成因思考、寻找或排查
下一篇:[大侠萧峰质问] 谁阻碍了人类科技进步?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3 李宏翰 尤明庆 高宏 王涛 杨学祥 胡泽春 檀成龙 陆仲绩 晏成和 郑永军 范振英 刘闻铎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0]杨正瓴   2023-9-30 23:47
Vaishnavi Chandrashekhar. Heat-proofing India [J]. Science, 2023, 381(6665): 1393-1397.
doi:  10.1126/science.adl0080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ferociously-hot-weather-could-make-some-cities-unlivable-low-tech-solutions-can-help
  
  
Ferociously hot weather could make some cities unlivable. Low-tech solutions can help

BY VAISHNAVI CHANDRASHEKHAR   28 SEP 2023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9]杨正瓴   2022-8-16 21:15
丁教授直截了当地回答:“实验与理论相同,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科学,只有推翻了旧理论,才能不断向前走。”曾经,在丁肇中实验的某一领域,专家们给出了200余种理论。有人问他哪个是对的、该怎么办?他回答:“不怎么办,继续做实验。”进而,丁教授谈到:“经验,至少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专家,更没有意义。”
   
http://edu.people.com.cn/n/2014/1020/c1006-25868925.html
https://www.chinanews.com.cn/edu/2014/10-21/6698523.shtml
https://zixun.7139.com/8/21/211808.html
  
“J”粒子发现40周年 丁肇中:经验对我没有意义
2014年10月20日11:06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回复  有的人发现真理,有的人创造理论。
2022-8-16 22:1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2022-8-17 02:17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IP: 103.57.12.*   回复 | 赞 +1 [8]杨学祥   2022-8-16 19:27
极端旱灾席卷近半个欧洲 “饥饿之石”重现人间: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惹的祸 2022-08-1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351409.html
回复    
2022-8-16 20:3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111.25.143.*   回复 | 赞 +1 [7]王涛   2022-8-16 18:37
这是不是意味着东北将会成为宜居地区?
回复  回复王涛中国气象局,2019-11-01,全球变暖,我们会感到温度越来越舒适吗?http://www.cma.gov.cn/kppd/kppdqxsj/kppdqhbh/201911/t20191101_538837.html

   那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的热舒适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高学杰表示,研究发现,中国平均舒适日整体在增加,由上世纪60年代的25天,增加到29天,但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其中华南地区和东部地区热感受在增加,夏季舒适日由上世纪60年代的26天减少为22天,东北、西部地区则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冷感受在减少,舒适日有所增加。
2022-8-16 19:14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的。小的时候感觉冬天非常冷,现在好受多了。不过那个时候也是贫穷,所以更明显。
2022-8-16 20:08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是的。
2022-8-17 02:17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6]杨正瓴   2022-8-16 17:41
作者:任春晓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0-8-6 14:12:34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8/235694.shtm
  
    《科学家》文章:论文同行评审过程有待改革
   
    美国《科学家》新一期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科研领域的同行评审过程并不完美,评审系统需要改革。
     
    传统同行评审过程最常见的弊端是它消极对待真正的创新思想,拒绝领域内具革命性的文章。另外,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几乎不可能很快地表现出来,真正评价一篇文章在该领域的影响需要数月甚至数年。
     
    文章举例说,一些最重要的发现发表在了没有名气的期刊或杂志上。介绍生物信息学领域革命性工具BLAST的文章1990年发表在影响因子3.9的《分子生物学期刊》(J Mol Biol,215:403-10,1990)上,但文章引用次数达到了30000次。《自然》和《科学》文章的最高引用率远小于这个数字。
     
    另一篇文章指出,同行评审出现了300多年,现在是时候进行改革了。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透明和持续的评审能够减少传统同行评审的不足,而且可以使新发明和新发现在正式发表之前就受到关注。另外,“信誉系统”也许是确保评审过程完美的关键。(科学网 任春晓/编译)
     
    更多阅读
     
    《科学家》相关文章一(英文)
     
    《科学家》相关文章二(英文)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5]杨正瓴   2022-8-16 17:25
所谓“饥饿之石”,是过去以航运为生的人,在河心或河边的大石头上刻上低水位纪录用以标记提醒。一旦河水枯竭,它们就会露出水面,这也意味航运停顿、生计中断,从业者不得不忍饥挨饿。
  
    其中一块捷克易北河的石头(可以追溯到1616年)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还有一些饥饿之石上面刻着:我们哭过了,我们还在哭,而且你也会哭的;干旱到来时不要哭泣,也不要诅咒,给田地浇水;如果你看到这块石头,你会哭泣,现在是1417年。

https://www.cqcb.com/huanqiuyan/2022-08-15/4989814_pc.html
见到我就哭泣吧!极端旱灾席卷近半个欧洲 “饥饿之石”重现人间
2022-08-15 06:06:55 来源:财联社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4]杨正瓴   2022-8-16 17:22
Drought Reveals Medieval “Hunger Stones” in European Rivers
By Spooky on September 3rd, 2018 Category: News
https://www.odditycentral.com/news/drought-reveals-medieval-hunger-stones-in-european-rivers.html
  
机器翻译:
    “它表示干旱给穷人带来了歉收、粮食短缺、高价和饥饿。 在 1900 年之前,石头上会纪念以下干旱: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 和 1893 年,”研究人员在 2013 年的一项研究中写道 捷克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
   
     有趣的是,这些古老的警告标志在 20 世纪中期才被称为饥饿石。 这个名字的灵感来自一块这样的石头上的铭文,上面写着“Hungerjahr 1947”,德语是“1947 年饥饿年”,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946-1947 年冬天影响德国的大饥荒。
  
     人们继续通过雕刻新的饥饿石来标记严重干旱,一些较新的石头上刻有“Anno 2003”等铭文。 它标志着欧洲至少自 1540 年以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天。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3]杨正瓴   2022-8-16 17:21
“It expressed that drought had brought a bad harvest, lack of food, high prices and hunger for poor people. Before 1900, the following droughts are commemorated on the stone: 1417, 1616, 1707, 1746, 1790, 1800, 1811, 1830, 1842, 1868, 1892, and 1893,” researchers wrote about one of these hunger stones in a 2013 study on the most severe droughts in Czech history.
   
    Interestingly, these ancient warning signs only came to be known as hunger stones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The name was inspired by an inscription on one such stone that read “Hungerjahr 1947”, German for “Year of Hunger 1947”, which refers to the great famine that affected Germany in the winter of 1946-1947, after World War 2.
  
    People continue to mark sever droughts by carving new hunger stones, with some of the newer ones featuring inscriptions like “Anno 2003”. It marked Europe’s hottest summer on record since at least 1540.

Drought Reveals Medieval “Hunger Stones” in European Rivers
By Spooky on Septem...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2]杨正瓴   2022-8-16 17:08
[1] 黄必录,2022-08-08,如何给地球退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40171-1350465.html
  
[2] 张学文,2022-08-15,水力、风力发电都是清洁能源(!+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351241.html

[3] 周忠浩,2022-08-14,得考虑吸收太阳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25385-1351109.html
  
[4] 郑波尽,2022-08-14,风力发电真的绿色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1229-1351169.html
  
   
[5] 杨正瓴,2022-08-08,[大讨论] 给地球降温的各类奇思妙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444.html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杨正瓴   2022-8-16 16:07
科普中国,2022-08-15,超出生存极限的高温已经出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1&ar_id=112356
  
  
智谷趋势,2022-08-15,炸了!极端高温肆虐全球,一连串连锁反应正在出现
https://mp.weixin.qq.com/s/Q4wAB72tXcmMb_D-yArAQQ

1/1 | 总计:10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