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集] 碳中和(carbon neutral)里太阳能的具体利用
“碳达峰(emission peak)”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为实现碳中和,
太阳能,应该怎样具体的利用?
如地表、平流层、外太空?
高空(云层上):风筝+气球。风筝线传回太阳能!
参考资料:
[1] 光明网,2021-03-09,科普 |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
https://m.gmw.cn/2021-03/09/content_34674673.htm
[2] 参考消息,2021-04-26,【热词】Emission Peak/碳达峰
http://www.cankaoxiaoxi.com/ym/2021/0426/2441598.shtml
“‘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碳达峰(emission peak)’成为热词,表明中国正认真对待其2060年气候变化目标。”早在3月底,香港英文日报《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就在以此为题的文章中说,随着“整个中国国家体系已被动员起来,朝着自己设定的减少碳排放里程碑迈进”,“碳中和”和“碳达峰”双双成为流行语(catchphrases)。进入4月以来,由于我国积极投身“气候外交”(climate diplomacy),相关词语更是热度不减。
“碳中和”在英文语境中相对更加常见。本栏目曾于今年1月11日介绍该词:所谓carbon neutrality,就是设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终实现净零排放(net-zero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目标。简单地说,也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收支相抵”。目前我国在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然而,无论是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还是科学规律使然,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下降之前,势必在相当时间内持续增加。一旦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record high),就标志着由增转降的拐点(inflection point)可能到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碳达峰”。
我国已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成为全球少数对碳达峰做出明确承诺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或许正是由于较少提及碳达峰概念,目前英文中没有对应的固定短语。在报道中国的碳达峰目标时,英文媒体使用的说法包括但不限于:hit peak emissions,reach the CO2 emission peak,或是直接以peak为动词的peak emissions等等。(张熠柠)
[3] 王元丰,2021-05-16, 碳中和与第五次工业革命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6140-1286754.html
2013年美国能源部发布一个名为《现在革命:四种清洁能源技术的未来到来》报告指出:风能、光伏太阳能、高效LED照明以及电动汽车,这四种技术正在使美国发生更清洁、更内化、更安全的能源转变。
[4] 知乎,2014-06-02,发射同步轨道的太阳能接收器,利用太阳能,可否实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748680
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想法最初在1968年由美国麻省里特咨询公司的工程师彼特·格拉斯提出。格拉斯设想了一个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阵列,其中每块电池板都能产生数千瓦的能量。人们用火箭将这些电池板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并让数百名宇航员在太空中完成组装工作。在他的设计方案中,太空发电站的电池板能不断调整角度以面对太阳,然后借助一个长达1公里的微波天线将太阳能传回地球。
[5] 北极星,2015-03-24,中国未来可望到穹顶之上建太阳能电站
http://guangfu.bjx.com.cn/news/20150324/601419.shtml
为了消除化石能源燃烧引起的雾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彻底解决能源危机,多名航天专家建议,中国应到距离地面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去建太阳能电站。
美国科学家彼得˙格雷泽于1968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对空间太阳能电站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概念方案。
[6]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15-08-03,太空建电站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
相关链接:
[1] 2013-08-16,[请教] 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负面作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717316.html
[2] 2020-01-17,[风电] 学习笔记(风电的比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668.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1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