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收心吧] 给地球降温:“全球变暖”的成因思考、寻找或排查

已有 4126 次阅读 2022-8-15 20:38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汉语是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 种同等有效语言之一。请不要歧视汉语!

Chinese is one of the six equally effective official languag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Not to discriminate against Chinese, please!

我所追求的东西非常简单,我要以我微弱的力量,冒着不讨任何人喜欢的危险, 服务于真理和正义。

追求科学,需要有特殊的勇气。

                                                               

[收心吧] 给地球降温:“全球变暖”的成因思考、寻找或排查

               

   开学了。集中在教学吧!

               

   要想真正搞清楚“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化”),对整个地球进行数值模拟是无可替代的定量化方法。但是,这类方法需要在知道那些引起全球变暖的物理因子之后,才能根据其影响的方式进行科学地进行数值模拟。

   换言之,查找“全球变暖”的影响因子,是第一步。

   给地球降温有哪些可行的具体措施?是否可以通过地球外太空的太阳能遮挡,通过类似“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的方式给地球降温?

             

要点:

(1)重新排查“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因子。会不会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作用(影响因子)?

(2)地球外遮挡(反射)太阳能给地球降温的机理研究。如“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背后的调控机理。

(3)地球太阳之间的拉格朗日点 L1,地球的太阳同步轨道等,都是可能的太阳能遮挡的太空位置。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一、“全球变暖”的影响因子: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进入大气的能量 = 大气运动与存储的能量 + 大气散发的能量

   并且

   大气运动与存储的能量 ←→ 极端天气、气温(变化)

   至少是近似成立的。

   “人类能源利用中的不必要泄露或浪费”直接加热大气,是有可能的。

                      

   所以,查找“因果性”或“相关性”的方法,应该是多角度多途径了。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是主要的角度之一。

               

二、“全球变暖”的影响因子:人类的能源消耗

   不是指化石能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指能源消耗自身。

   似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全球变暖”、“全球变化受控实验研究”里还没有提到这个事情。

   

   一些直观的例子:

   (1)我们乘汽车旅行,之后再回到出发点。

   重力势能没有变化。燃烧的汽油,都变成了什么?

   空气阻力、轮胎摩擦力,大都变成了热能。刹车引起一定的形变。

   (2)夏天的电扇、空调,冬天的暖气取暖。

   其中的能耗,大都加热空气了吧?

   (3)普通居民用煤气做饭,几乎都会有加热空气的副作用。

               

三、未来

   即使几乎都采用了地球外太空的太阳能,地表的聚变发电之后,还会有哪些人类活动在加热大气?

   看来,高效的能源利用(减少加热大气的副作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四、给地球降温

   外太空给地球打“遮阳伞”,应该是首选的途径:类似阴天,可能是副作用最小的方法。

   百叶窗式的“遮阳伞”,可能的候选地点(太空位置)或轨道:地球太阳之间的拉格朗日点 L1,地球的太阳同步轨道等,都是可能的太阳能遮挡的太空位置。

               

五、“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大气“遥相关 teleconnection”的天文成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是否真存在“蝴蝶效应”?

   人工调控天气,必须结合大气和相关物质运动的物理规律。

   这是“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大气“遥相关 teleconnection”天文成因研究具有的特殊意义:在地球外太空调节和控制天气的相关基本物理依据。

   

   一些研究认为: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变化等引起的太阳辐射变化太小,难以引起地球天气的明显变化。

   因此,深挖米兰科维奇理论或其背后隐藏的的客观规律,是否可以在地球外太空进行少量的太阳辐射调整,就可以比较明显地改变地球的天气?

               

六、呼吁多学科的合作!

   过于单一的角度、变量,难以可靠地找到复杂系统里的因果关系。

   “全球变暖”、“全球变化”应该是多学科协同研究的难题。

   

2019 (Sergey A. Arsen’yev) Figure 1 A simplified scheme (not to scale) of the .jpg

图1  日月地相互作用的示意图(未按比例)及其质量 (M) 和太阳与地球之间以及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R) 和半径 (r)。A simplified scheme (not to scale) of the Sun-Moon-Earth interaction with their masses (M) and distances (R) between the Sun and Earth and Moon and Earth and radiuses (r).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33371071_Dangerous_Atmospheric_Events_A_New_Physical-Mathematical_Approach

                           

Facts about the moon sun and earth. By Lana   R-C.jpg

图2  太阳、月球、地球运动的示意图。Facts about the moon sun and earth. By Lana.

https://www.thinglink.com/scene/819343606748807168

                                 

Newton's Universal Law of Gravitation. (a) Earth and the Moon rotate approx.jpg

图3  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Newton's Universal Law of Gravitation. (a) Earth and the Moon rotate approximately once a month around their common center of mass. (b) Their center of mass orbits the Sun in an elliptical orbit, but Earth's path around the Sun has “wiggles” in it. Similar wiggles in the paths of star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are considered direct evidence of planets orbiting those stars. This is important because the planets' reflected light is often too dim to be observed.      https://cnx.org/contents/OMxfrjQL@2/Newton-s-Universal-Law-of-Gravitation

                                

   正如聂高众研究员, 高建国研究员, 马宗晋院士 1996 年所言:

   “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不是地球某单一圈层内部的孤立行为,而是地球系统各圈层(地、水、气、生、冰)的相互作用加上某些天文因素触发的结果,所以灾害预测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手段的研究。文章从能量的聚集、传递、释放等角度探讨了灾害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及各圈层在其中所起的控制作用,并介绍了我们开展灾害综合预测研究的思路和模型框架。

   目前,对这类灾害预报仅能作出临近预报,尚不能作出季度和年度预报。同时,对同一灾害事件的前兆现象,不同部门却能作出完全不同的预报,比如“75·8” 河南大暴雨之前,地震部门曾作出过地震预报,而大暴雨发生后,地震征兆也消失了。

   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灾害发生前,随着下垫面情况的不同,征兆的情况也会不同。不同的灾种之间可能有某些相同的前兆,而相同的灾种在不同条件下前兆可能大不一样。

   “全球变暖”以及“全球变化”,也是“多圈”问题。其中一个通用的工具,近似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特别地,地球的能量守恒与转化。

                            

   俺可是真的木有阻碍人类科技进步!

                 

参考资料:

[1] 中国天气网,2022-08-12,热破纪录!数据告诉你今年中伏到底有多热 末伏会变凉快吗?

http://news.weather.com.cn/2022/08/3555601.shtml

[2] 央视网,2022-08-14,专家解读:大范围高温持续 如何应对?

https://news.cctv.com/2022/08/14/ARTI2fU0i8RnjJNvql7tWwsJ220814.shtml

   受高温天气的影响,我国四川盆地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气象干旱,随着高温继续发展,预计多地气象干旱可能进一步持续或加重,秋季长江流域降水偏少的可能性仍然比较大,尤其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夏秋连旱。

[3] 中国青年网,2022-08-15,高温预警持续!雨水能否“浇灭”黄淮江淮热浪?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225368344624140

   过去一天,我国四川、陕西、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部分地区,出现40至43℃高温天气。多地打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气温的最高纪录。

[4] 澎湃新闻,2022-08-15,特稿|“气候危机纪元”已至?一位气象学者的示警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426008

   2022年会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吗?至少对许多地方来说,刚刚过去的6至7月已经是了。今年6月,全球陆地地区出现了自1850年代末人类有系统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温度,破纪录的高温、干旱、野火、暴雨和洪水席卷了北半球,特别是在欧洲大陆、英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

[5] 郭爽,中国科学报,2022-08-15 第2版 国际,英国宣布多地进入干旱状态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2/8/370755.shtm

   刚刚过去的7月是1935年以来英格兰最干旱的7月,英格兰所有地理区域连续5个月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气温则高于平均水平,河流流量、地下水位和水库存量在7月份均有所下降。

[6] 中国新闻网,2022-08-11,科学家警告:欧洲或遭遇500年来最严重干旱

https://www.chinanews.com.cn/gj/2022/08-11/9824966.shtml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166.shtm

[7] 吕建华,2022-01-27,关于真锅淑郎模型的几点科学评论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60191-1322987.html

[8]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1/summary/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was awarded "for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physical systems" with one half jointly to Syukuro Manabe and Klaus Hasselmann "for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arth’s climate, quantifying variability and reliably predicting global warming"

[9] Syukuro Manabe,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1/manabe/facts/

   “for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arth’s climate, quantifying variability and reliably predicting global warming”

[10] Klaus Hasselman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physics/2021/hasselmann/facts/

   “for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arth’s climate, quantifying variability and reliably predicting global warming”

[11] 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郑景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ED/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51049&Type=bkzyb&SubID=79368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从而使全球尺度上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和地表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

[12] 全球变化受控实验研究/global change manipulative experiment/牛书丽,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ED/OL]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153553&Type=bkzyb&SubID=113418

   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定义的全球变化包括大气成分变化、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人口增长是全球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大气成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甚至土地荒漠化。

[13] 轨道调谐/orbital tuning/吴怀春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22236&Type=bkzyb&SubID=78192

   将沉积地层中的米兰科维奇沉积旋回记录调谐到地球轨道参数岁差、斜率、偏心率或日照量变化曲线上,建立天文地质年代表的过程。

   现代地球轨道参数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分别具有40万年和10万年、4万年和2万年的周期,

[14] 大气遥相关/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司东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46957&Type=bkzyb&SubID=76711

[15] 许小峰,2022-08-10,折断“蝴蝶”的翅膀——“控制”天气变化的一种探索与实验 精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1350725.html

   面对复杂多变的大气,人类一直心存两个梦想,一是可测,二是可控。可测包括探测和预测,已通过现代测量技术(自动测量传感器、卫星、雷达等)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结合天气分析方法取得显著进展。而可控问题虽已经过长时间研究与实践,但相对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从科学理论到业务应用,诸多问题仍在探索中。

   所谓“可控”,即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大气的动力、热力过程进行人工干预,达到影响天气系统演变的目的,包括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灾害,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即人类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标通过工程技术方法控制天气变化的过程。

[16] NASA, 2011-05-22, Moonquakes

https://www.nasa.gov/exploration/home/15mar_moonquakes.html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different kinds of moonquakes: (1) deep moonquakes about 700 km below the surface, probably caused by tides; (2) vibrations from the impact of meteorites; (3) thermal quakes caused by the expansion of the frigid crust when first illuminated by the morning sun after two weeks of deep-freeze lunar night; and (4) shallow moonquakes only 20 or 30 kilometers below the surface.

   一般认为:至少有四种不同类型的月震:①地表以下约 700 公里的深月震,可能是由潮汐引起的;②陨石撞击产生的振动;③深冻月夜两周后,在晨光首次照射时,由寒冷地壳膨胀引起的热震;④仅在地表以下 20 或 30 公里处的浅月震。

[17] 聂高众, 高建国, 马宗晋. 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的中长期综合预报问题[J]. 地学前缘, 1996, 3(1~2): 203-211.

http://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206759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XQY602.013.htm

[18] 科普中国,2022-08-15,超出生存极限的高温已经出现,但这只是一个开始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classify=1&ar_id=112356

https://h5.kepuchina.cn/scientificwebsite/article?id=112356&member_id=CM202011182042176981&check_code=de5698e67c1caae4190a2b5c98508e6d

   今年六月中以来,极端高温不断出现,全国范围内不同城市的气温陆续刷新了往年同时间的最高纪录。尤其是大暑以来,最高温度超过40°C的城市频频出现。高温不仅在国内出现,放眼北半球,美国燃起持续的森林大火、西班牙一周内有510人因高温天气死亡,与此同时,临近北极圈的芬兰和挪威也都飙出近34°C的高温。

科普中国 不同相对湿度与气温条件下对应的湿球温度(湿球.jpg

[19] 中国气象局,近 10 天全国气温距平实况图 2022-08-06 ~ 2022-08-15

http://weather.cma.cn/web/channel-32.html

https://weather.cma.cn/file/2022/08/16/SEVP_NMC_GISP_S99_EATA10_ACHN_L88_PB_20220816000000000.GIF?v=1660587784563

全国气温距平实况图 2022-08-06 ~ 2022-08-15_副本.gif

                         

相关链接:

[1] 2022-08-12,【小结】 近两个多月(2022-05-23 以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941.html

[2] 2022-08-11,2021年暑假还没有开始,为什么2022年暑假已经结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817.html

[3] 2021-12-18,[资料汇集] 判断因果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7132.html

[4] 2022-07-18,[小思考,大困惑] 不能仅从一组时间序列分析得到因果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796.html

[5] 2022-07-29,[随笔] 地震:前兆、预报与“因果性、相关性”杂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9269.html

[6] 2022-07-19,[找茬] 相关性与因果性:生命现象的多起源可能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7972.html

[7] 2021-02-27,[科普资料] 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74123.html

[8] 2022-06-26,[小结] 我在《气象学》里“遥相关 teleconnection”方面一点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4641.html

[9] 2022-08-10,[第125.5个问题,大问题] 人类能源利用中降低“全球变暖”的方法有哪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689.html

[10] 2022-08-01,[小科普] 试探,仍然是目前的科技基本方法之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9605.html

[11] 2021-05-15,《科学》杂志的两个 125个科学问题(2005,2021)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6678.html

[12] 2022-08-09,[大讨论] 人类消耗的能源最终都变成了什么?会不会加热大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584.html

[13] 2022-08-08,[大讨论] 给地球降温的各类奇思妙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444.html

[14] 2022-08-07,[讨论] 今年(2022)夏天很热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325.html

[15] 2022-07-11,[大讨论,小科普] 人类自我毁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6833.html

[16] 2022-08-06,[创新到底?] “碳降低”、“碳自然”的英译(法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206.html

[17] 2022-08-05,[原创新术语?小科普] “碳降低”、“碳自然”:“碳达峰”、“碳中和”之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0079.html

[18] 2021-12-23,[讨论] 日照极值与地球大气气温关系:可能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辅助评估方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7865.html

[19] 2021-05-18,[征集] 碳中和(carbon neutral)里风能的具体利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7138.html

[20] 2021-05-17,[征集] 碳中和(carbon neutral)里太阳能的具体利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86999.html

[21] 2022-07-26,[汇报] 近十多年的时间、精力状态(欠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48843.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收心吧]“全球变暖”的成因思考、寻找或排查 +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51308.html

上一篇:[小科普] 我不打算劝柯西:“你还以为自己是高斯啊!”
下一篇:[食言而肥] 给地球降温:向全球青少年们征集奇思妙想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19 王启云 檀成龙 许培扬 王涛 李宏翰 杨学祥 范振英 郑永军 周忠浩 高宏 晏成和 尤明庆 崔锦华 周少祥 武夷山 闻宝联 刘钢 汪运山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IP: 120.230.19.*   回复 | 赞 +1 [7]郑永军   2022-8-16 14:30
太阳系内其他行星运行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是什么?   
回复  “米兰科维奇 Milankovitch 假说”,
尽管有较为充分的古气候证据,
但是,
还没有特别主流的结论(机理)。
2022-8-16 16:01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6]杨正瓴   2022-8-16 02:36
智谷趋势,2022-08-15,炸了!极端高温肆虐全球,一连串连锁反应正在出现
https://mp.weixin.qq.com/s/Q4wAB72tXcmMb_D-yArAQQ
    长江竟然也出现了“汛期反枯”的诡异现象。8月13日18时,长江汉口站水位仅为17.55米,创下有水文记录以来历史同期的最低水位。
    中外两条经济生命线的罕见干旱,背后是全球创纪录的高温天气。今年6月份,全球出现了创纪录高的地面温度,7月份则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
    而就在8月12号下午6点,中央气象台正式发出史上首个高温红色预警。
    “我们不仅在2022年,也在气候危机第三年。这是人类历史,也是地球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
    联合国最新的警告是,全球正在错失1.5度到2度升温控制目标的最后机会。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5]杨正瓴   2022-8-16 02:12
所谓“饥饿之石”,是过去以航运为生的人,在河心或河边的大石头上刻上低水位纪录用以标记提醒。一旦河水枯竭,它们就会露出水面,这也意味航运停顿、生计中断,从业者不得不忍饥挨饿。
    其中一块捷克易北河的石头(可以追溯到1616年)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看到我,那就哭泣吧!还有一些饥饿之石上面刻着:我们哭过了,我们还在哭,而且你也会哭的;干旱到来时不要哭泣,也不要诅咒,给田地浇水;如果你看到这块石头,你会哭泣,现在是1417年。
  
见到我就哭泣吧!极端旱灾席卷近半个欧洲 “饥饿之石”重现人间播报文章
新浪财经
2022-08-15 07:3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181296678715845&wfr=spider&for=pc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4]杨正瓴   2022-8-15 23:15
到了倚天时代,郭襄四处追寻杨过的隐居之处,可无论是华山、百花谷还是绝情谷,郭襄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现杨过的身影。
  
    除此之外,金庸还借着郭襄的视角,将黄药师的桃花岛一笔带过——襄阳城破后,郭襄便前往桃花岛寻找外公黄药师,发现岛上空无一人,而那艘黄药师预备殉妻用的画舫也失去踪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373094472881158&wfr=spider&for=pc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3]杨正瓴   2022-8-15 23:03
在得知家破人亡的噩耗之后,此时的郭襄已经沦为举目无亲的悲惨地步。可郭襄还有一个外公唤作黄药师,黄药师居住在东海的一座岛上,岛上种满了桃花,以一个五行八卦的阵法排列而成,外人无法轻易闯入,郭襄为何不选择投奔桃花岛?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2]杨正瓴   2022-8-15 22:58
遗憾的是,忽必烈厉兵秣马多年,加上宋朝末期更是腐败无能。即便郭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黄药师在行军打仗上也有一番不容小觑的造诣,但敌强我弱,双方实力差距悬殊。历经一番浴血奋战,郭靖、黄蓉、郭破虏、郭芙、耶律齐、黄药师等人寡不敌众,一同战死襄阳城。
  
    如此一来,就能解释郭襄踏上桃花岛的时候,为何岛上空无一人。郭襄得知真相之后更是悲痛欲绝,离开桃花岛的郭襄又漂泊了十年的时间,在看尽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之后走上峨眉,最终落发为尼。
  
《听闻郭靖战死,郭襄为何不选择投奔东邪?你看黄药师死在何处》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55717671289865709%22%7D&n_type=1&p_from=4
IP: 202.113.11.*   回复 | 赞 +1 [1]杨正瓴   2022-8-15 22:54
  桃花岛: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426/c87423-24945889.html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桃花影落飞神剑,碧海潮声按玉萧。”在《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坐落于东海中。而在国内众多所谓“桃花岛”中,金庸“钦点”的桃花岛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南部。它与普陀山、朱家尖带水为邻,距沈家门约14公里。
  
  在金庸笔下,桃花岛是杨过、武氏兄弟和郭芙共度童年的地方。黄药师、周伯通、洪七公、欧阳锋、江南七怪、杨过、郭靖、黄蓉等一大批主人公都与桃花岛有关系。郭靖初上桃花岛的惊喜、诧异,黄蓉的得意,兴许就是在这时便注定两人有剪不断的情愫了吧。这里是世外仙境,如黄药师这般高人都愿意在此平静度日,足见其好。
  
  一部《射雕英雄传》火了一座岛。但这座岛还有另外的故事。秦时,安期生抗旨南逃至桃花岛隐居,修道炼丹,一日醉墨洒于山石,成桃花纹,斑斑点点,故石称“桃花石”,山称“桃花山”,岛称“桃花岛”。
  
  在宁波汽车南站花49元坐大巴,晃两个小时,过舟山连岛大桥,到舟山沈家门。到了沈家门再花2元,坐公交1路车到终点墩头客运站。登岛的船票便是在这里出售。游客提前得到去桃花岛的船的时刻表,对于合理安排行程至关重要。可以乘坐9点的快艇,也可以等10点半的慢船。泛舟游于晴朗的海上,还是很有趣的,观云看海,时不时有几只海鸥掠过。想到即将登上桃花岛,心中不由得兴奋起来。
   
  40分钟左右的航程过后,桃花岛便映入眼帘了。登岛后可坐游览小公交,也可骑行环岛,游遍全岛的景点——射雕影视城、塔湾金沙景区、桃花峪景区、安期峰景区。给骑行的朋友提个醒,环岛的道路起伏,但道路平坦路况良好,至少汽车尾气比城市里少多了。射雕影视城里有不少新版《天龙八部》的取景处,如“水榭亭轩指点群豪戏”、郭靖立马的临安街、黄药师的房舍、黄蓉的绣楼、南帝禅寺等。塔湾金沙景区有包括摩托艇在内的各类水上项目可供玩乐。桃花峪景区更多的是自然景观——弹指峰、桃花园和浩瀚的东海。桃花岛的最高峰在安期峰,其名含有先人安期生致敬之意,海拔540米,是舟山千岛第一高峰。

1/1 | 总计:7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1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