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兴趣是个好东西 精选

已有 4727 次阅读 2009-5-18 15:46 |个人分类:科学人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看到有关兴趣的博文,颇有感概。是呀!不光在科研学术界,就是当今社会的其他领域,包括日常生活中,确实有相当多的人拿兴趣说事。明明自己想搪塞问题要害、不便解释,或者不愿向对方道明原委,明明有难以启齿的心理疙瘩,居然以没兴趣作挡箭牌,一言蔽之。

也难怪,兴趣在现代已是一个普及率、使用率很高的词,用它说事,对方听后一头雾水也不会深究。同时,兴趣又是一个涵义极其深邃的词,用它说事的人,往往有一定的文化,显示自己的身份,把兴趣挂在嘴上,具有异乎寻常的震摄力和迷惑力。闻者就是辨出点味儿,觉得他是在以兴趣作借口,也不好与之计较。

然而,兴趣毕竟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古今中外,客观存在。既然如此,兴趣自然有其大家公认的反映其内涵的显著特征,我们就不能随随便便地拿兴趣说事,损害了兴趣的名誉。多少年来,兴趣展现了人的区别于其他心理活动的非凡魅力,绝非其他心理活动可比拟、可替代。故而,倘若有人一知半解拿兴趣作挡箭牌,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质压根儿没有丝毫兴趣的意味,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用恰当的方式予以指正:千万不要给兴趣泼脏水。否则听者感到别扭,言者反倒自我解脱,以己浑浑使人昭昭,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再往深处想,这种浑浑噩噩的现象如果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流传开,大家熟视无睹,“兴趣”这一人类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受到玷污,危害可就大了!要知道,在人的心理王国中,兴趣是一枚神奇无比的珍珠。所以有些人时常喜欢提及它。不过平心而论,当今社会中,能真正鉴赏之,懂得爱护、张扬、发展之,以至享受终身、造福社会的人并不多。这倒不是人们不重视它,而是因为它埋藏于心理王国的隐蔽处,加之每个当事人呢,又无不置身其“庐山”云雾中。因此,主人假若不清醒意识到这一点,倍加珍惜,因势利导,助推事业,那么,兴趣即使频频撞击心灵,他或她也未必察觉,甚至“木知木觉”一辈子,荒废了它。

不用多说,这是十分可惜的。诚然,科研学术界确实有不少睿智者,他们智力超群,凭借自己的聪明、知识和能力,顽强拼搏,最终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是,有两点需要提请注意:一是他们执意和成就,不可能彻底排除兴趣的效应,或许兴趣对他来说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已经溶化在血液中,追逐心仪的事业如同衣食住行须臾不可缺乏,即兴趣对他们来说已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二是精英不是天生的,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闻名遐迩的科学家、艺术家,小时候读书并不出众,天智也不突出,然而兴趣和执着却造就了伟大的事业,这充分说明,兴趣恩惠于他们倒是不争的普遍规律,否则爱因斯坦不会说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至理名言。

所以,谈到兴趣话题,我们不要过分指责有人拿兴趣说事,也不必意气用事、以言词激将他们,更不该对兴趣发难。如果对年轻人来说,兴趣,是做事情的最好理由,也是不做事情和做不好事情的最坏借口,那么我们能否透过这个现象,发现更多、更具价值的启示。比如,他们为什么喜欢用兴趣说事,能否因势利导用事实、道理教育他们:不懂兴趣的人没有资格对兴趣泼脏水,兴趣其实是个好东西,云云。

相比之下,时下重要的倒是应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多普及一点有关兴趣的知识。我们现在不是在强调“以人为本”吗?围绕兴趣为之添砖加瓦,才是不错的选择。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兴趣是什么”的博文,对有关兴趣认识作了一番议述。观察表明,当下在大家的心目中,兴趣既像感觉又不是感觉,既像注意又不是注意,既像情绪又不是情绪,既像驱动又不是驱动。从科学的角度说,这算什么认识?简直是胡扯。受这种认识氛围的影响,兴趣有说滥了的风险,想钻研学问的人似可不理睬它,或者换一种说法,做学问,知识、能力和斗志才是硬道理。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根据笔者的粗浅认识,上述大家对兴趣的议论反映了兴趣者的真切体验,这是有道理的。然而深究起来,兴趣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虽然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世界,表面上的简单却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神秘和复杂,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既”和“又”呢, 让人云里雾里。难道不是这样吗?中文的权威词典好像可以作证,不同的书也各说各的。还有西方专门研究兴趣的学术论文和书籍,好像见仁见智……

兴趣到底是什么?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Herbart的论述 (1806/1965)。不过相对而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对兴趣研究留下的论断似乎更具权威性,因而更加值得回味——这是许多现代学者的观点。

早在1913,杜威提出,兴趣是一种工具或手段。借助它,人与任何事物(对象)的距离趋于消失,彼此较容易构成一种 “有机单元”。如何实现这种关联呢?用一句话概述兴趣就是:出于自身情绪评价的缘故,个人主动追究事物的奥秘a person actively pursued an object for its emotional value)。由此可知,兴趣牵涉三种心理成分:一是个人意义或情绪评价, 二是对某事物对象的认知,三是表现为主动性即意动。用现代心理学语言表述,即兴趣是由三种成分构成的:一是情感或情绪(affect/emotions, 二是认知或智力(cognition/ intellect, 三是意动、意志和动机(conation/volition and motivation),而且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组成兴趣这一有机统一单元或统一整体。

难怪,人们对兴趣的评论众说纷纭,原来它包容这么多各异的心理活动。因而,兴趣与其他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但又不能简单地与其中任何一种心理活动划等号。我们能否用较为简明的科学语言予以概括,以便让不是从事该领域的人们准确把握呢?十分遗憾,一个多世纪来,这种现象好像没有根本改观。虽然近几十年来现代心理学家对兴趣的研究如火如荼,他们对之的探讨基本囿于这一轨迹,但是可能因为人们对它的了解如冰山一角,只能从其某个方面各个击破,或者大都偏重于教育等领域的科学应用更具现实意义,所以,现代心理学专家对兴趣研究的点滴进展好像始终停留“丑媳妇难见公婆”的尴尬状态。

不过,尴尬归尴尬,兴趣在现实中展示的神奇魅力依旧。兴趣让人对大自然的奥秘激动不已、摩拳擦掌,从此走上最适合发挥自己所长的道路;兴趣造就了社会上不计其数的各式各样的“迷”。同样,兴趣也促成了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兴趣。相反,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包括尊重初步尝到兴趣甜头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在好奇和兴趣的驱使下,顽强拼搏。从人的本性说,斗志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其中理智只有与感性、情绪密切配合,才能显示长久的效能。这个内部就是内在动机,它的源泉主要来自人的心理需要,来自积极情绪,而兴趣恰好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真正的兴趣不仅不与斗志、知识、能力和动机对立,而且包容、协调了人其他诸心理活动的功能,使兴趣者如虎添翼。兴趣绝不可作为闹着玩的借口,它务必依靠积极情绪驱动支撑,需要知识、认知和智力的帮衬,也离不开意志和毅力等,否则将子虚乌有。

兴趣作为一种神奇的心理活动,之所以能整合其他心理活动为主人效劳,还因为它能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真正体验到兴趣给己带来无限快乐的人,会永无止境地让兴趣增添新的内涵,促进其他成分的互依互惠,从而无怨无悔地参与到喜爱的活动中。

 

    总之,兴趣是个好东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32710.html

上一篇:透视教育改革的征求意见
下一篇:“好孩子的标准”要触动他们的心灵
收藏 IP: .*| 热度|

11 武夷山 朱伯靖 曹成 刘锋 王德华 吴飞鹏 吴渝 陈国文 王海英 zhangxp christine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