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精选

已有 5962 次阅读 2009-1-6 14:39 |个人分类:教育刍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如何教育更好,历来有不同的见解。这是什么缘故?一是因为教育的涵义极其丰富,教育的手段方法又多种多样、各显神通;二是因为教育得失成败的评价受到多个因素的制约,并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简单的线性因果考量往往靠不住,故而容易在实践中引起争议。

 

尽管如此,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好像没有太大的认识上的分歧。如今,教育虽然就其实施途径或教学内容论,可以分解为各种“育”和理科文科、物理化学、语文历史等学科的相应教学活动,但是教书育人早已成为不二共识,即教书、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是教育的手段,育人即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合格人才是教育的本质。

 

虽然各类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其要求互有参差。基础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职业教育重在提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及其技能,高等教育倡导通识教育和专业学习的统一,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显然为了培养某方面的未来专家。然而不管何种类型的教学活动,只要它属于教育的范畴,不管曾经采取何种手段、力求达到何种目标,或者存在哪些不足,首先归根到一点,就是培养不同层次的有用人才,这一点应当是共同的一致的。

 

如果承认这一点,相比之下,笔者以为,对照建国以来所提出的教育方针或口号,素质教育的提法直截了当、直奔主题,更具本质性和方向性。因为它从名称上就昭示大家,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自然要通过各种具体的教学活动去贯彻去落实,但是千条万条措施,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实施素质的教育,是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而不要被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所掩盖。素质教育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还本归正。

 

实施素质教育,现在我们面临的挑战或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凸显教育本质却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包括高考指挥棒在目前境况下依然相当灵验,因而人们对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认识不坚定,贯彻时心存疑虑。比如育人要求紧紧围绕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不是靠死读书的知识学习和积累就能自然而然实现的。教是为了不教,如何通过教走向不教,能否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有思想、有道德、有情感的人是关键。很显然,人的发展除了需要知识作为基础,还离不开能力,而知识能力的习得好像又跟人的许多非智力因素密切关联。现在大家都晓得培养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重要,其实抱根究底就会发现,习得知识和能力需要动力,这个动力除了由眼前紧迫需要推动,如为了获得好成绩、考取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外,长远地看、根子上看,主要来自人的许多内在心理因素。所以,育人必须关注情感态度、好奇兴趣、意愿快乐、精神素养、操守责任、品质人格等。不用说,这些看似非智力的因素有时需要以知识作载体,但它们毕竟是与知识技能和成绩不同的东西。

 

元旦期间与老同学聚会,我与一位全市招生、享有盛名的市民办中学校长聊天,谈起素质教育。他听了我上述一些看法,直言不讳:你所说的好是好,就是离学校的教育现实太远。我们要务实,教学质量和每门功课必须用成绩说话,如果考试成绩不过硬,不要说同行上级会怎么看,家长花费那么多钱也不答应,生源也会出问题……这一席话让我无话可说。是呀!怪不得教辅读物包括粗制滥造的习题集铺天盖地,怪不得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形同虚设,怪不得不准优秀教师编写教辅读物的禁令反倒成全了书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就是如此交织在一起而难分胜负。

 

于是,这便涉及到素质教育面临挑战或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素质教育能不能像应试教育那样务实、实在,不仅具可操作性,而且符合通过考试公开、公平选择人才的要求。不可否认,这是素质教育能否取代应试教育,让学生从解题负担中解脱出来的关键所在;也是还教育为育人本来面目的题中应有之义。换句话说,有了努力的方向,能否找到一整套与之配合的切实可行的运作方案,以至许多科学美好的育人设想能逐渐落到实处?笔者以为,事在人为,既然方向明确,难道真的无从下手吗?

 

还是以学习知识与育人的关系为例。智育即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须占据绝大部分的时间,这是由容量巨大的知识体系要被受教育者掌握需要经历反复的同化过程决定的,但假如把它视为是育人的基本环节之一——实际上就是如此,那么我们就会发觉,其中受教育者的许多心理因素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比如无时无刻要面对和跨过以下绕不过的弯:知识学习是在什么状态下进行的,是如饥似渴还是迫不得已、勉为其难?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到无限快乐、还是厌烦无趣、如同嚼腊?学习是让学生心胸开阔、无所畏惧,还是忧愁寡断、患得患失,通过学习思想境界得到提升、性格开朗,还是偏执抑郁、人格障碍……作为教师如果不管这些,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更深入地说,基础教育现在基本上不是实行启发式,还是搞满堂灌。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材虽然几经编写,力图打破旧框框,但是由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的理念没有真正扎根心中,更由于我们的编写专家大都是学科专业的好手,却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研究较少。所以打开彩色的新教材,仍然以知识体系为纲为目,尽管内容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但仍然背离学生尤其是幼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不可能很好吸引他们。要知道,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规律的总结,要让知识变为育人的载体,如果不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很好挂起钩来,他们是不会喜欢的。想想,我们成人办事总是凭兴趣,怎么能一本正经用对待成人的方法要求他们呢?

 

顺便提一下,“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同样适合研究生教育。虽然研究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已较深入,更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研究相关课题,但是这不等于说研究生教育可游离在育人本质之外。事实上,受教育者能够成长为研究生,本身就表明是他们是合格且优秀的人才,是素质教育中的佼佼者。所以,许多成人的道理以及自己今后人生道路怎样走,他们已了然于心。因此从这个角度说,研究生是育人的成功范例,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理念无比正确的雄辩证明。当然,研究生在愈加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会经受很大的压力,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应激,作为导师,育人的责任仍然不可放松。

 

    最后要补充的是,正如有的博主所指出的那样,素质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纲领性提法,还不很完善,尤其从科学上予以考量,似乎有值得商榷之处,那是后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08841.html

上一篇: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
下一篇:教育省略了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1 蒋永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