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教育省略了什么?

已有 3601 次阅读 2009-1-12 11:58 |个人分类:教育刍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为教育领域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将这个问题讨论和认识清楚,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有限的教育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教育纲要、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才能科学、有序、协同、合理地予以实施;教育中涉及人的许多要素,比如知识、能力、情感、素养、人格等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然而,教育毕竟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实用需要、经济效益、工具理性主义等往往会掩盖或忽视其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精神滋养。说得透彻一点,教育实际上是上一代人以自己的学识、思想、智慧、境界和人格魅力培养和影响下一代人,后者又以自己的身心发展乃至站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上报效人类,包括转而培养和影响新一代人的周而复始活动。

 

最近从《新华文摘》2009年第一期读到《教育省略了什么?》一文,在这方面有所论述。该文原发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4 期,作者为吉林大学陈秉公。现摘引如下。

 

一、20世纪后半期,工具理性主义和“流水线作业”对教育的影响

回顾20世纪后半期的教育,国际教育界有一个大致的共识:世界教育出现了两个普遍的“倾向性问题”,左右和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这两个普遍的“倾向性问题”是:第一,工具理性主义在不同程度上主导了教育理念,其重要表现是“将学校简单地看作发展经济的工具,将学生按‘工具’来培养,危害甚大。……”第二,教育采取了现代工业的“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规律。

……德国巴伐利州前教育部长曾经总结过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与教训,并在北京大学做了一场深刻的演讲。他说,二战以后……德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潮流势不可挡,但是,由于对高等教育理论把握得不科学,丢掉了德国大学的优良传统,使大学几乎变成了加工学生的“生产流水线”,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

……可以这样概括,20世纪后半期,工具理性主义和高等教育“流水线作业”使教育不同程度地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人格建构”)和根本职能,是教育产生弊病的根本原因。

 

20世纪后半期,工具理性主义和“流水线作业”使教育产生的“省略”

20世纪后半期,世界性的教育工具理性主义和“流水线作业”对教育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均有深刻的影响,中国也未能幸免。……第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了若干重大成绩……第二,中国的教育在大发展的同时,由于工具理性主义和“流水线作业”的影响,也省略了某些本不该省略的东西。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省略:

1.不同程度地省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深度开发

……比较一下中美基础教育,情况会很清楚……我国学校教的知识大大地高于、难于、多于美国。而要实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比美国的教育省略某些东西……省略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智慧、能力和获取实际知识的大量教学环节。而省略这些教育教学环节,学生的创造性灵感得不到激发……其创造性潜能就开发不出来……

高等教育同样存在这类问题……有些大学,至今尚在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徘徊。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创造性智慧和能力的培养仍是今天高等教育的普遍倾向。

2.不同程度地省略了学生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的精心培养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均担负着培养学生丰富而均衡的精神世界,形成完全人格的任务,而且越是著名大学越应当注重并做到这一点。……(1)工具理性主义和高等教育“流水线作业”的影响下,不同程度地省略了学生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基础和广泛的情趣爱好。冯友兰先生曾说过,高等学校“有两个问题必须分别清楚。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学问和修养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业的问题,不可把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相比较而言,“使人成为人”是“使人成为某一类人”的基础。2)工具理性主义和高等教育“流水线作业”的影响下,不同程度地省略了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对价值与道德人格追求的培养。

3.不同程度地省略了高等学府对崇高学术耐心和学术敬仰的制度保障

4.不同程度地省略了对特殊人物“超常学术抱负”的政策支撑

 

三、清除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实现教育理念的回归

1.正确把握教育的本质

2.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

3.建构科学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4.加强宏观支撑和调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209741.html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下一篇:科学家发现奇特水母能够返老还童(组图)
收藏 IP: .*| 热度|

1 阎建民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