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再探库恩的“范式”(二)

已有 4107 次阅读 2013-2-1 10:03 |个人分类:学术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范式

“范式”概念的缘起
 
库恩的《结构》刚一出版,读者就对“范式”一词的用法充满歧义颇为不满。马斯特曼于1966年写了一篇题为“范式的本质”的文章。对这个词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结构》中对“范式”一词又21种不同的用法。可是马斯特曼的的说法却被库恩所不完全认可,他认为有22种。这是库恩于1974年在“对范式的在思考”所提出的。在这篇文章中,库恩具体区分了“范式”的二种基本用法:一种是“综合的”,一种是“局部的”。关于后者,库恩写道:“当然,正是‘范式’作为标准案例的这一种意义,是促使当初我选择这一词语的本意。”但令库恩感到纠结的是,人们误读了他的这种“综合”与“局部”的区分,并且把他的对范式的“局部”用法,当成了“综合”的在使用,其结果就是“要想重回‘范式’原初的使用,我看来是希望希望渺茫了。”可正是在“局部”意义下理解库恩心目中的“范式”才具有他所谓的“作为标准案例的这种意义”。哈金接着总结到,时隔50年可以回到1962年的本初含义。而且哈金也在他的这篇导读中便是遵循库恩关于“综合”与“局部”的用法进行评述。而且他同时还认为,库恩于1974年写的那篇“对范式的再思考”一文还是正确的。
 
这里有个细节需要交代一下,在库恩提出“范式”这个语词后,引来众多诟病,让他不得不对面对各种质疑,于是他于1970年写了一篇题为“对批评的答复”的文章,在该文中,他提了个比喻,并在数十年中一直沿用。他说存在二个“库恩”;“库恩甲”和“库恩乙”。“甲”指的是他本人,但他觉得还不得不虚构一个人物,他写了一本叫《科学革命的结构》书,故意说了某些不同于“甲”所说的内容。正是这些不被库恩本人认同的内容让人们抓住了,马斯特曼是一位,她所讨论的果真是“库恩甲”,即库恩本人的著作。同时她又是一位激烈、刻薄又不惧怕偶像的思想家。她自称自己并非哲学家,而是科学家;但又不是物理学家,而是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与之等量齐观的另一位批评者就是夏皮尔,库恩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库恩说:“马斯特曼和夏皮尔这二位批评者的正确之处,在于他们聚焦在‘范式’这个概念的模糊晦涩。”而后来的评判者多针对的“不可通约性”这个概念。
 
尽管这二位行家的批评得到了库恩的认同,可是“范式”连同其伴生词组“范式转移”,已经覆水难收。当年库恩提出它时,并没什么人注意它,但很快,这个词就成为时尚。而极具潮流嗅觉和娱乐精神的杂志《纽约客》,曾刊出一组漫画,用以嘲笑“范式”:在曼哈顿的一个鸡尾酒会上,一位体态丰腴,身着喇叭裤的女士对一位自诩时尚的谢顶男士说:“您真是语出惊人呀,格斯顿先生!之前我从没听说过现实生活中用‘范式’这个字眼。”可见在1970年代人们对范式的态度,也难怪库恩对“范式”这个概念有些避之不及的感觉。不过这幅漫画很多年来一直挂在库恩家的壁炉架上。是他喜欢这个概念还是厌恶这个概念,我们则不得而知。《纽约客》在以后还又几期讽刺“范式转移”的漫画。但我还是认为,关于“范式转移”最为刻薄的是美国的一部滑稽剧的台词:“一只雏鸡破壳而出,环顾四周,啾啾叫道:‘哎呀,范式转移了!原来这就是范式转移呀!’”由此可见,“范式”和“范式转移”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了。这也印证了爱因斯坦的话,他说一旦某专业术语超出其专业范畴而进入日常生活之中,就很难再回到其原初的意义了。而发明这个术语的人也必然陷入到无休止的纠缠之中,这些纠缠有些是来自行家的;有些则是来自外行的。那么库恩对“范式”关于“综合”与“局部”解释正是这个原因,把局部的内涵用到综合的外延,必然会产生歧义。这也是库恩始料不及的,或许也是库恩的悲催吧。
 
现在让我们回到哈金,他首先回顾了历史。希腊语paradeigma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部探讨演说者和听众双方之间的实践性论辩的书)中,演说者与听众共同有许多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信念。在英语翻译中,通常认为paradigm一词的前身是例子(example)。可是,在亚里士多德的意味中,该词更接近与范例(examplar)——一种最好的、最具指导性的例子。亚里士多德认为,论证有二种基本类型,一种本质上是演绎的,但带有许多未明言的前提;另一种本质上是类比的。而paradeigma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更类似于类比类型的论证。例如,亚里士多德就举了一个例子,雅典是否应当对其邻邦底比斯(Thebes)开战?从道德上讲是不应该的。可是底比斯攻打其邻邦福基斯(Phocis)的行径是邪恶的,所有雅典的听众都认同这一点。这就是个范例。所争论的内容正是一个类比。如果能对底比斯宣战,那也将是一种邪恶的行径。之所以简化亚里士多德的例子,主要是说明“范式”这个概念的由来。总之,存在某种争论。有人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而听众对其赞同,那么这个例子就是范例。就是说,所争论者与此范例“恰为类同”。
 
亚里士多德的拉丁语译本中,paradeigma被译为exemplum(例示),exemplum一词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论证理论中一直在使用。在近代欧洲语言中,paradigm一词被保留下来,但主要不是用在修辞学中。其用法极其有限,就是用于描述标准模型,这个标准模型就好比一个模板,从上面下来的东西都要遵照其规格和要求等。范式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动词变位,如拉丁语的amo(我爱)、amas(你爱)、amat(他/她爱)等等。有了这个动词变位的“样板”其余的动词就跟着它的式样进行变位,这就是paradigm的在近代欧洲语言中保留下来的意思。法国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索绪尔曾写过一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书,就用到paradigmatic这个词,在语言学中,该词被译为“纵聚合”,即“词形变化”,刚才提到的动词变位就是这个情况。我想这就是库恩所谓“局部的”的用法,就是让其他的行为根据已确立的样板进行。可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Paradigm除了有词形变化的意思外,还有就是具有隐喻的作用,也就是说,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语言和文化行为。而paradigm似乎正是在这二种情况下被误读了,这个误读就是库恩所谓的“综合的”的用法。Paradigm作为隐喻,在英语早就存在了,然而该词在德语中更为常见。20世纪30年代欧洲很有影响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学圈”的成员,在他们的哲学著作中很乐意使用这一德文词。库恩曾说过,维也纳学圈所主张的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思想被他“在观念上放弃了。”但是paradigm这个语词却被保留下来。
 
接下来的10年,也就是《结构》思想逐渐形成的时间,“范式”一词开始受到英语分析哲学家的追捧。原因就在于维特根斯坦在其剑桥大学的讲演中频繁地使用“范式”一词。维特根斯坦在剑桥非常成功,他的“粉丝”深陷其魔咒之中。该词在其《哲学研究》第20小节,首次谈到“语法的范例”,维特根斯坦也是在非常狭窄的意义下使用这个词的。在他后来的著作中,他又将“范式”和“语言游戏”关联起来,这就使问题复杂起来。“语言游戏”原本也是一个晦涩的德文词,但经过维特根斯坦的使用,已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库恩什么时候读了维特根斯坦的著作没有记载。不过他先后在哈佛后来又在伯克利,库恩曾与卡维尔(Stanley Cavell)交流过多次。卡维尔是创造型的思想家,专注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后来根据卡维尔的回忆,二人都坦承那时的对话对各自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他们得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问题,而范式无疑是所谈论的话题之一。
 
还有一点需要提一下,1957年一些英国哲学家发明了一种所谓“范式-案例论证”。这种论证曾红极一时,但却是短命的。因为它貌似一种新的能对抗各种哲学怀疑的论证。举个例子来说,你不能否认自由意志,因为我们必须从一些例子中来学习如何使用“自由意志”这一表述,而这些例子就是范式。因为我们从范式中学习这一表述,所以这些范式存在,因此自由意志存在。这个简化版的“范式-案例论证”颇有点儿像三段论。不难看出,库恩写作《结构》之时,“范式一词在很大程度上的应用范围还是相当狭窄的,但并非没人使用。
 
“范式”一词就在那里,有待进一步拓展,而进行拓展的人就是库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658470.html

上一篇:雾-霾-冰
下一篇: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为什么会引起惊异?
收藏 IP: 125.33.73.*| 热度|

4 曹聪 袁海涛 鲍得海 刘桂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