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我与赴瑞典留学的学生往来的邮件

已有 4715 次阅读 2011-7-5 10:56 |个人分类:科研备忘|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按: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研究院哲学部主任Sven Ove Hansson哲学教授给我在清华大学工作的一位朋友发来一封电子邮件,内容如下:

This autumn a Chinese student, Guihong Cao (Annie) will come to us. She will work with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with a focus on comparing Chinese and Western approaches. 

I think you told me that there are people at Tsinghua University do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f that is so, can you give us the name of a colleague who might be willing to advice Annie about what she should read to get a good overview over Chines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我的朋友的回答如下:

Good to hear that you will have a Chinese student soon. I forward this email to my two colleagues in Beijing. Professor Gao Lianghua who works on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Liu Gang who works on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in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 am sure they would be happy to answer Guihong's questions if she has. If she needs further suggestions, please feel free to contact me.

然后我就是我和曹桂红的几封往来的电子邮件:

一、曹桂红致我:

您好!有幸从刘教授得知您是社科院的信息哲学的专家.

我是曹桂红,英文名是Annie.今年申请瑞典KTH的Prof. Sven Ove Hansson汉森教授的博士生,CSC已批准。我们不仅对现代中国技术哲学很感兴趣,而且对能研究古代或更久远的中国技术哲学(如果有的话)的方式也很感兴趣。我将要对中国的技术哲学的概况有所了解。故我在一些大学图书馆找了一些中国技术哲学的书目和上海图书馆的网站上模糊找了一下技术哲学的书目,及以中国技术哲学为主题在CNKI中检索的26条论文,并附上26条论文中的一篇硕士论文和一篇博士论文,后面有相关参考文献。(按:一篇是山西大学李俊写的《中国技术哲学20年发展统计研究》和东北大学吴智写的《先秦诸家主流技术思想之分析 》,前者为硕士论文,后者为博士论文)。

恳请您查阅并赐教其中较经典的(如可用红色标示为经典的)和另外经典的技术哲学的书目,主要是有关的中国古代和现代技术哲学;以及能研究古代或更久远的中国技术哲学的方式。

二、我致曹桂红:

收到你的邮件已有很多天了,但没有回复。我一直在想,将来你是要做国外发展还是回国,这个问题是第一位的。据我所知,即便在西欧那些福利国家不易容身,但也并非绝对。这是一个问题。另外,我还想Hamsson教授之所以同意你读他的博士生,肯定也是有目的的,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我认为,他的目的是希望能从你这里找到对他有一定的互补性的材料。这样才能合作得比较愉快。说实在的,技术哲学这块,中国虽然很热,但也是说说而已,与国际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你若是能从中国古代方面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还是有兴趣的。他们似乎对中国的当代技术有些看不起。这当然是我的一些感受。Hansson教授与我都是Floridi教授主编的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的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的成员。如果将来你们有成果,至少可以在那份杂志发表。

我见到你找到的一些材料,大都是现代的,有关政策类的东西。似乎与STS有很大关系。我倒是认为,是否应该读一下中科院科学史所杜石然的《中国科技史稿》、钱宝琮的《中国数学史》以及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之类的关于中国的材料。这样可能会的你将来的学业有好处。我不清楚你何时去瑞典,但此前这几本书估计还是能浏览一遍的。当然,如果你有一些古文功底也可以读一下一手文献。这就看你的旨趣了。我觉得搞现代的东西都咱们没有优势,连刘奋荣也感到如此,希望在中国古代的材料中找些材料。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再与Hansson教授商量一下,看他如何作答。我就先谈这么多吧。祝你好运。

三、曹桂红致我:

您好!我很高兴收到您的邮件和关切指导。
 
按照CSC规定,将来我会回国。如果能把中国古代或现代的技术哲学能挖掘出来,作为互补,也是我将作为努力的方向。我找到以下相关网站:Floridi教授的个人网页 Luciano Floridi’s Websit(http://www.philosophyofinformation.net/Introduction.html)和您的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105489),及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的官方网站http://www.spt.org/,略看了一下,觉得能有机会向各位大师学习,深怀忐忑和感激之情。

我是想先从STS外史先了解大致已有研究。也许要深入其中,必须从内史入手。您从科技史本身的渊源出发,所推荐的书,我在图书馆和网站均有找到,深表感谢。我计划9月初去瑞典。明天我会去图书馆找来先看看,只怕看后难以记住,若有必要再在网上购买。


1.中科院科学史所杜石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http://book.kongfz.com/16695/92258474/);
2.钱宝琮的《中国数学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http://book.kongfz.com/3421/118547791/)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七卷.化学及相关技术/(英) 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 刘晓燕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http://book.kongfz.com/3617/111777748/)。

曾经有选听过天文学科技史课程时,老师稍给过我们一些古文资料。只是古文资料比较难找,也须再找资料助以理解。我会再请教科史老师,看是否他们有相关的一手文献。
 
我会把您的意见转告Hansson教授,并请问他的指教。再次对您独特见解和深邃洞察力表示诚挚的感谢!

四、我致曹桂红:

无论是回国还是不回,先把学位拿下来才是。你再找科学史的老师问问,能否找到一些合适的一手文献。你说的李约瑟的那本书,我也参加了部分翻译。不大好玩儿。瑞典人对中国古代的东西还是很感兴趣的,有许多中国人没有认识到的有价值的东西,首先都是由瑞典人发现的。如果你将来有机会到斯德哥尔摩,可以参观一下皇家博物馆有关中国的部分。

五、曹桂红致我:

多谢指导。我会下周问问科学史的老师是否有合适的一手文献。

有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今天在上海图书馆网上找到1-6卷(http://www.library.sh.cn/)。部分能借出,部分只能在上海图书馆内阅读。我会7月份找来阅读,非常敬仰您的译著。

我曾去过深圳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但对这方面的鉴赏较差。将来到斯德哥尔摩,一定好好参观皇家博物馆中有关中国的部分。
 
六、我致曹桂红

到那里看看斯文赫定的东西,是他最先发现了楼兰古城。

七、曹桂红致我:

您好!到时我一定去看看皇家博物馆斯文·赫定的发现。网上说楼兰古城很有研究价值。科技史老师们也说楼兰古城在某种意义上还算是个空白,并说既然提出这个问题的教授(您)也许已有所研究。目前我只在爱问知识网(http://ishare.iask.sina.com.cn/)下载到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及其它资料。

并且科技史老师们有建议以下方面的科技史资料: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英文版本; 卢嘉锡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杜石然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沈括的《梦溪笔谈》,《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王充的《论衡》,张衡的浑天说等;

[英]Ch.J. 辛格等:《技术史》(1-7卷),陈昌曙,姜振寰等组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潘永祥主编,《自然科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12月。

丹皮尔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简史》等等。

之前有的只看过少部分,现在大部分在网上再下载了电子书。只是要从这些浩瀚的史实中整理和概括出技术哲学方面的理论还是觉得比较难,暂且先当作技术史来作为奠基有所了解,结合技术哲学方面的书来作为充实,再看能否有所挖掘。

八、我致曹桂红:

要把自己的思绪整理一下,然后确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再根据你的特长和瑞典导师的兴趣,选择博士论文的主攻方向。要小题大作,千万不要大题小作,否则会给你带来很多漏洞的。如果要搞内史,一手资料是比不可少的,二手的也应尽量看全。从我的经验来看,别人书中的一个脚注,就能发掘出一篇很好的博士论文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专”而非“泛”。国外的博士学位与国内的大不一样。要难得多,所以要有个思想准备才是。

九、曹桂红致我

好的。您的指导一定铭记在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462440.html

上一篇:健身日记(十一)
下一篇:莱布尼茨与二进制算术
收藏 IP: 125.33.84.*| 热度|

3 刘艳红 史晓雷 赵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8-18 0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