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有感于“伪注”现象

已有 5557 次阅读 2010-6-19 12:38 |个人分类:评论述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剽窃, 翻译, 引文, 伪注

李醒民教授的博文“学术论著‘伪注’现象剖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6/233445.shtm提出了所谓的“伪注”现象。按照他的说法“伪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李代桃僵’。”李代桃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那么李文中用这个老话的意思是“将转引标注变为直接引用,尤其是将引自译著、译文或他人论著的译句,标注为引自原著即原始外文文献。”从而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李文中列举了不少具体的做法与例子,这些都是人文社科甚或自然科学中常见的现象。我在工作中曾经见到过专门有为参考文献印制的书籍,为那些做“伪注”的人提供了方便。也给出了“伪注”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基础。这样必然会让伪注者更容易“装出一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的派头。”尤其是有了互联网这种便捷工具,伪注现象肯定是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杜绝的现象。

李文认为“……伪注实际上是一种剽窃和抄袭——剽窃和抄袭他人的译文。”这一点我倒是同意,例如,在他的博文中就引用了“被伪注”的遭际。他说曾“经常碰到与自己的译文和译句相关的伪注。……近年,有一位作者在引用考尔丁的一段话语时,所标注的参考文献E F Caldin,The Power and Limit of Science[M]. London: Chapman & Hall LTD.,1949: Chapter X.就属于伪注,因为他的引文是从我的论文《科学和技术异同论》(《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年第1期,第1~9页)中照抄来的,而他却没有注明真实出处,所标注的是他根本没有研读和翻译的英文原著——这就是伪注的典型例子。”

我想李先生说的还算是比较好的,伪注者尚能在相应的出处找到相应的译文来。已经相当不错了,至少还给出了直接引用的出处。我所遇到的则是另一方面的问题,有人为了轻视翻译,在有中译本的著作中刻意将译者名省略掉。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负责的出版社基本要将原文与译文的页码同时标注清楚(通常译文页码为边码)。这样就更给伪注者以方便。我们知道,在中国当今的学术氛围中,与其写些东西,不如译些东西。而译者的价值在中国甚至要比原作者高(当然现在也有不少毛糙的东西流入市场,以至于看书者宁看原文而不看译文)。但是从事研究的人则必须要有相应的引文,那么中译本就成为其所伪注来源的重镇。不重视翻译或在引文中不提译者的名字也是另一种“伪注”,但又有谁注意这种现象呢?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我国期刊发表论文对参考文献数量与质量极不重视。看看国外一篇学术文章的引文,短短一篇东西,没有数十篇引文是不行的。任何一项成果都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往前推进,哪有那种横空出世“莽昆仑”的人物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336867.html

上一篇:博文是豆腐块吗?
下一篇:关于博客大赛的一点想法
收藏 IP: .*| 热度|

3 周可真 武夷山 胡业生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