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吃肉、环保与绿色星球:生物解决方案——禅的行囊(之六十七)

已有 2003 次阅读 2018-1-21 11:5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营养, 蛋白质, 环保, 生物工程, 绿色科技

述评:统计是一种神奇的工具。半个世纪之前,中国人民还在凭票供应猪肉的时候,每人每个月最多也只有半斤猪肉。时光进入这个十年,我的美国合作伙伴来中国的时候,我陪他去饭馆吃午餐。看着工作日中午仍然满员的餐厅,他感慨地说,中国人富足(prosperous)了!其实每个中国人每年平均吃八十斤猪肉,算到日平均也才二两出头,听起来也没有多少,切起来也没有几片。但这个数字一旦乘以十四亿,就产生了本节一开始,比尔·波特所设想的那种每秒钟吞吃十二头肥猪的恐怖画面。大胡子大概从来没有设想过,作为世界第一大肉类消费国的美国,只有三亿多一点人口,仍然能保持比中国人总和起来更快的吞吃牛肉速度,这又该是怎样恐怖的一种景象呢?大概人们总是喜欢妖魔化其他国家。别人国家的人民肉吃多了就不对,但自己国家的人民哪怕肉吃的更多,也不会觉得有问题。

   这就好像他坐少年的摩托,三公里只收他一个美元,他竟然觉得价格比少年的脸还黑。不知道在美国,坐哪个公司的出租车走三公里能只花一块钱?反正人们看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所以总觉得别人不对,自己才对。当然,由于这是绝大部分人的平均心理状况,所以还能被统计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但实际上,它就是世界上绝大部分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争夺土地和资源的战争、宗教的战争还是意识形态的战争,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人们都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人们都认为自己的利益总是最重要,自己的观点总是最正确。别人的利益和观点如果和自己的有了冲突,那别人应该更多地退让和改变。

   其实,尽管自古以来的世界上,关于人类吃掉动物的伦理问题一直有许多思考,但主流的人类社会一直是堂而皇之地吃肉的。尽管作为个体,我们经常对即将被杀的动物有强烈的同情心;但面对桌上的美味佳肴时,我们基本上还是胃口大开,吃得理直气壮。哪怕是素食主义者,走进所谓素菜馆里,也经常把那些非肉类食材做成不论外形、口感还是名字都很像肉食一样,以满足自己吃肉的欲望。这真是世界上最虚伪的行为。

   人类自从狩猎采集时代,肉食就是食物之一。农业时代的人类学会了驯化和牧养牲畜,肉类就有了可靠的来源。即使那些高声呼吁保全藏羚羊的人们,也并不反对在餐桌上吃羊肉。其实藏羚羊之所以灭绝,和人类种庄稼、畜养牛羊有撇不开的关系。只要人类活在地球上,就要挤占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人类文明越发达、人口数量越多,对环境的挤占也就越多,其他物种也就越难以生存。据说地球最多能养活二百四十亿人口,但真到了那时,地球上不论狮子、老虎还是狼和鬣狗,抑或角马羚羊,恐怕都没有多少地方可活了。

   其实,就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与其他物种和环境的保全而言,或许还有生物工程一条出路。既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遗传学发展迅猛,未来人们完全可以人工制造出可以长出肉片和面包的大树,也可以制造出能够流出牛奶和环保汽油的水果。到那时,人们就可以把野外环境全部留给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自己则住在地下城市或者浮空城市中,吃着生物工程大树上长出来的面包和肉片,喝着生物工程水果里流出来的牛奶;外出时给自己的浮空汽车加上生物工程水果里流出来的燃料。那将是多么高度科技化和绿色的星球啊!

   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生物工程人工培育出住所和交通工具,那就连城市建设和燃料都省掉了。早上从自己的生物活体住所肚子里走出来,再给自己的活体浮空汽车吃几颗燃料水果,就可以在充满绿色丛林与草原,到处奔跑着狮子和藏羚羊的世界里徜徉,检查自己农场里面包树、肉片树以及牛奶水果、燃料水果的收成了。

   那将是一个完全绿色的科技星球。


******************


   我试图把这些数字具体化:假设一头猪重三百斤,五千万吨猪肉就是四亿头活猪。再假设每头猪身长五尺,四亿头猪排成一队,就是六十万公里,可以绕赤道十五圈。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贪婪的吃豆人,每年沿着赤道吃十五圈,平均每天得吃一千六百多公里。换句话说,它以六十五公里的时速一刻不停地吞噬肥猪,每秒钟吃十二头——我被自己想象出的画面震住了。幸好没遇到运输活鸡的大货车。

   上午十点,我们终于离开了杀气弥漫的高速公路,驶进南昌市汽车站。我打车前往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邮局,去把累赘的行李统统寄走。检查、装箱、打包、填写包裹详单,处理掉十二斤重的书和茶叶,总共花去了十分钟时间和一百七十块人民币。

   卸去辎重,后腰立刻舒服了许多。邮局门外不远就是火车站前的停车场,上面停满了开往省内各地的长途班车。一辆去抚州的车正要走,我赶紧上了车,找到座位坐下。从到达到离开,我在南昌前后停留了不到半小时。

   车上有一半座位还空着。按老规矩,司机在城里转悠着四处拉客,等到他终于驶上一条出城的公路时,所有座位都已坐满,但司机仍不满足,只要看到路边有人招手立刻停车。有人上车,售票员就从座位下面抽出小凳子,让他们坐在过道上。

   过了一会儿,一个全身披挂的年轻的牛仔服姑娘上了车,坐在我旁边的小板凳上。她的手腕上戴着镯子,脖子上挂着一条粉红色的塑料项链,头戴一顶贝雷帽,上面写着“Smile”(微笑)。我猜想,这大概是个衣锦还乡的打工妹,要让乡亲们见识一下大城市的时尚。她一坐下来,就跟着车载电视里播放的MV哼个不停——大概都是她在工厂上班的时候学会的。不管怎样,她浑身洋溢的快乐晃得人睁不开眼。

   一个半小时后,金山寺到了,售票员喊我下车。巧的是,牛仔服姑娘也到站了,我们一起下了车。这是国道旁的一个岔路口,岔路通向山里的大金山寺,附近只有两三家路边小店。长途车抛下我们,继续向抚州开去,我转头问姑娘去哪儿。我本以为她是去庙里找人的,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她也不是什么回家探亲的打工妹,我完全猜错了。姑娘家住南昌,但她丈夫的老家就在附近,面前的路边小店中有一家就是她的公公婆婆开的。每到周末,她常会回来帮婆婆照看这家杂货店。

   路口距离大金山寺还有一段路,我正发愁找不到交通工具,姑娘走进她婆婆的杂货店打了个电话,眨眼之间,从山上下来一辆摩托。开车的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他说去庙里要八块钱。这价钱比他的脸还黑,但既然是牛仔服姑娘好心找来的,也只能忍痛接受了。我跨上摩托的后座,向三公里外的大金山寺飞驰而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1096019.html

上一篇:生命端点的寻觅:观察世界的科学精神——禅的行囊(之六十六)
下一篇:安定富足与可持续发展:文化与心理素质——禅的行囊(之七十)
收藏 IP: 36.102.212.*| 热度|

1 马德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