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罗非

博文

关于科学工作语言的历史观 精选

已有 9149 次阅读 2007-8-14 10: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最近读到鲁白教授的文章《在科学殿堂,工作语言就是英语》,很有感触。鲁白教授在文中明确指出,这种建议仅仅是为了便于国际学术交流。他还指出,在上个世纪初,著名科学家还建议在实验室内使用德语,因为德语是当时的通用语言;只有最近的一百年间,英语才取代了德语。

如果仔细思考,不难看出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德国一直是西方世界哲学和思想的中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上世纪初理论物理学上的两大重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几乎都出自德国科学家之手。然而,由于上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失败,以及英国和美国的先后称雄世界,大量优秀人才纷纷流入英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几乎荟萃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顶尖科学家,因此它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导致美国人所使用的英语成为科学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中国科学家们也不必为此而烦恼。等有朝一日中国成了世界上的头号强国,成了世界人才的荟萃之地,汉语也同样会成为“科学殿堂”的通用语言。每一位中国科学家或华裔科学家都应该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

毫无疑问,英语作为科学通用语言,对中国科学家而言是一种压力。因为用不是自己母语的语言来思考和表达科学思想这样深刻的问题,无疑是比较困难的;这一方面限制了中国科学家们在国际科学舞台上的表现,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中国科学家们思考科学问题的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成就。

此外,根据最近唐一源教授的研究成果,采用不同语言作为母语的人,在处理同样问题时的脑功能活动是不同的;因此,如果采用汉语来思考同样的科学问题,或许能产生西方人用英文思维所无法梦到的突破也未可知。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倒是建议中国科学家不妨采用汉语来进行深入的科学思考,俾能补西方科学思维之不足,为科学作出只有汉语科学家才能作出的特殊贡献。

另一方面,英文也需要重视和善加利用,作为交流工具把中国科学家的贡献公诸于世。也便于国内优秀的实验室吸引国外青年人才。这方面我赞同鲁白教授的观点,英文名词不必全部强行翻译成中文,有些英文名词就让它保留自己的读音和意思;同样的,那些中国科学家发明的名词和概念,也不必生硬地翻译成英文,让前来进修的国外青年学者也学一点儿汉语吧。总有一天,进入或者不进入中国的西方科学家都会不得不学会汉语的。



科学殿堂的语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69-5971.html

上一篇:做科学的几种态度
下一篇:也谈《自然》撤回论文事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